蛋是許多人重要的營養來源,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每年生產約67億顆雞蛋,平均每人每年攝食約290顆蛋。國內蛋農大部分仍以傳統格子籠飼養蛋雞,比例達95%,但有科學研究指出,母雞長期關在籠子內,生活空間狹窄、許多生活行為被剝奪,容易生病,也不符合動物福利,因此2012年歐盟已經禁止境內農民以格子籠飼養,去年農委會也完成「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與指南」,推動蛋農朝向友善人道方式飼養。雖然要農民花費更高成本興建新的禽舍有一定難度,消費者是否願意購買價格較高昂的雞蛋也是問題,但台灣已經有農民開始投入轉型,希望從自己做起,漸漸擴大影響力。
在雞舍裡,來來回回撿蛋、挑選清潔、分類放入盒子中,是許書昌和太太每天的例行工作,飼養蛋雞30多年來,他們一直都是使用傳統格子籠,近年來卻開始改變飼養模式。

[蛋農
許書昌]
我以前,這整棟,1萬2千隻,現在剩下6千隻,所以減一半了。

飼養數量足足減少一半,收益也明顯減少,但許書昌和太太發現,這樣的飼養方式,讓蛋的品質變好了。

[蛋農
許書昌]
當初設計的時候就是,一格6隻,我也自己(覺得)看了不舒服,我自己又有在走品牌蛋,所以我想說,啊,我養3隻就好,養少一點,因為在賣的時候,常常在賣也會遇到瓶頸,遇到瓶頸的時候,蛋過剩,我們賣不掉也沒有用,所以就養少一點。

[蛋農
洪月淑]
我們也希望牠,牠是取得好的心情,然後空間又大,然後可以又生健康的蛋,所以我們現在在規畫,一個放牧的區塊,就是我旁邊這一塊空地, 想說用這一個空地,讓牠在外面生活,平常沒有生蛋的時間,牠就在外面可以自由活動,自由,生活無憂無慮的,我想這樣的話牠會生出更健康的蛋。

在台灣,和許書昌夫婦一樣有轉型想法的蛋農仍不多,目前台灣蛋雞有95%以上仍以格子籠飼養,這與早期飼養文化和環境有相當大的關聯。

[文化大學動物科學系 教授
王淑音]
大規模飼養,也就是開始用籠飼,大概是在,台灣大概在民國50幾年時候引進的,那時候最主要是因為台中,有美軍,美軍駐紮在台中,那他們美軍需要大量的雞蛋,所以那時候,我們才會出現第一場,1萬隻的最大場的那個蛋雞場,然後他們那時候因為場比較大,就院子沒有辦法容納得下,他們就引進日本的一些籠子,就跟現在的傳統式的格子籠是差不多一樣的。

但這樣的密集飼養方式,對動物、對人都不健康,2012年歐盟已禁止境內農民以格子籠飼養蛋雞,台灣動保團體近年也大力呼籲消費者,支持以友善方式飼養的動物福利雞蛋,因為格子籠造成蛋雞活動空間小、容易感染疾病、也失去許多自然行為表現。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執行長
朱增宏]
百分之九十五的蛋雞養在,叫做格子籠裡面,像這個A4紙這麼大的地方,養3隻、4隻雞,最好的差不多有2隻,所以牠一生,一生都不能洗澡,還有2隻、3隻在裡面這樣,騎來騎去,牠排糞掉在(別隻)頭上,所以(要)轉身也都不行,這樣的雞我們去想就知道,一定會身心不健康,牠身心不健康我們就一定要用藥,或是說還沒有生病,就我們先用藥。

[文化大學動物科學系 教授
王淑音]
那所謂自然行為,簡單地講,譬如說蛋雞牠很喜歡扒、抓東西,那你的籠子就沒有辦法抓,那牠的指甲,牠的那個腳趾一直一直變長,牠也喜歡磨 也沒有東西可以磨,然後牠們喜歡做窩,生蛋,也沒有窩給牠生,然後牠們喜歡上棲架,就好像爬上樹枝上面,休息啊什麼的,那沒有棲架可以上,所以這是幾個最基本的鳥類的自然行為,牠都沒有辦法發揮。

提升經濟動物福利是國際趨勢,因此農委會在2014年公布「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推廣包含豐富化籠飼、平飼及放牧等三類友善蛋雞生產系統,呼籲蛋農一同來響應。

[農委會畜牧處 家禽生產科 科長
李宜謙]
但是為了動物福利這樣的考量,這樣我們也不斷,這幾年也不斷宣導農民,就是讓動物讓雞有最起碼的一個,基本的生存空間,所以把那個過去非常集約的一個模式,慢慢,一籠從6隻8隻等等,減少到4隻、2隻,用這樣子的方式慢慢地來,提供動物有一定的活動空間,這也是兼顧到動物福利的考量。

不過在台灣,目前只有約10多家以豐富化籠飼、平飼或放牧方式飼養的蛋農。

張建豐花費2千多萬元從歐洲進口,符合歐盟規範的友善蛋雞飼養設備,今年2月才剛完工。他家中過去一直是以傳統籠飼為主,但從小幫忙照顧時他就發現,蛋雞長期在籠子內容易有互相攻擊的情形,因此有了改變的念頭。

[蛋農
張建豐]
牠們在長期這樣子的,會有時候會互相攻擊啦,或者是會有踩踏的情況,那你這樣子的情況之下,你沒有辦法,因為雞隻無處可躲嘛,所以,你在這樣子的情況之下,牠長期都是受到比較高的壓力。可是你還是一樣,你長期這樣的壓力給牠再好的東西都沒有用,所以我們才會朝,才會慢慢轉向說,後來才發現說,啊,原來這兩項東西是跟友善的飼養,跟你的很好的飼料配方是要結合一起的,對,你才有辦法達到那個效果。

想要改變蛋雞的生長環境,張建豐不斷嘗試。

[蛋農
張建豐]
就是因為我想要再做更好的雞蛋出來,就是我要減少牠的死亡率嘛,跟雞隻的生病的次數嘛,那所以所以我們從8吋的籠子換到9吋的,然後還有一尺的、然後一尺二,然後到一尺五,然後你會發現你只要當你把那個籠子變大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死亡率也跟著一直在下降,一直在下降一直在下降。

張建豐發現,籠子越大,蛋雞死亡率越低,農民便能減少不必要的成本,因此他不顧母親反對,下定決心將家中原有的籠飼設備拆除,改以室內平飼搭配水簾式自動化設備飼養。

這一個是中央環控電腦,它就是觸控的面板,對,整個可以在這邊操作,看你要做什麼設定的變更,溫度的調整,就全部都可以在這上面做調整這樣子。

看看雞場裡,每隻蛋雞可以自由走動,張開翅膀梳理羽翼,廠內設備更符合歐盟標準,不僅有木頭製的巢箱、棲架設備、全天候給水給料,容納的雞隻數量也很講究。

[蛋農
張建豐]
那我們的,牧場的場區,大概可以以標準之內,我們大概可以養到9,將近一萬隻,大概在9900多隻這樣,對,然後我們只畜養了9500多隻在這裡面,所以你還可以看到,因為這樣子可以,你看一下,小雞就在,在做一些沙浴,還是什麼,這也是在符合牠的自然行為,對,你就是所有裡面的設計,就是都是在符合於讓雞有可以有更多的自然的行為。

張建豐以室內平飼飼養友善蛋雞,而位於新竹竹東的羅世龍,則是以放牧結合室內產蛋箱的方式,讓蛋雞能在室內外自由活動。

[蛋農
羅世龍]
我的雞全部,在早上的時候就放在室內,這算平飼,平飼,下午才有放(出去)外面,因為早上牠要生蛋,你早上要放外面的話,那(會)到處,運動場中、縫隙中,很多的蛋藏起來,那如果沒有撿到就會壞掉,所以我們的蛋有一個生蛋箱,牠不會放在地板上,所以說,所以生蛋的時間,不行放在外面的原因是這樣。

羅世龍過去就是以自然放牧方式飼養土雞,品質相當好,因此近年來開始飼養蛋雞,也毫不考慮便採用放牧模式。

[蛋農
羅世龍]
你在籠子裡關起來養的雞,牠每天就卡在那裡,牠怎麼會快樂呢,我就把牠放出去,(在)地上到處去跑,牠,像下午放出去的時候牠可以晒太陽,在做,玩水、玩泥巴、玩水,所以牠非常地快樂,這樣生出來的蛋又很好,這樣蛋就比較好吃。你如果說,用那個籠子養的時候,因為雞糞會一堆一堆,很多蒼蠅,隔壁鄰居會(覺得)臭,隔壁鄰居會抗議,所以我們用這樣養的方式,雞舍完全不會臭。

同樣是自然放牧,黃建成的飼養方式又更進階,他不僅使用有機飼料餵養雞隻,更利用雞舍墊料製作有機肥,再透過自製有機肥種植有機蔬菜,而次級的有機菜更拿來餵雞,做到完全友善循環。

[蛋農
黃建成]
我們的雞,要吃有機的飼料,譬如說有機黃豆、有機的玉米,還有要吃天然的東西,我們要做到的是,對我們的土地的友善,我們不能為了養雞之後,這一片土地就荒廢掉了,所以永續經營的觀念,我們還是要做到這樣。

黃建成的蛋雞也是友善飼養,包含廣闊的室外場,讓雞隻可以在戶外的百香果樹下奔跑,自由啄食戶外野草。即使成本高,黃建成仍堅持有機。

[蛋農
黃建成]
我們要對動物,我們養的雞要友善,要對牠很好,牠要出來外面跑,還有牠要吃東西的時候你嘴巴不能把牠剪掉,還有你要讓牠,牠晚上睡覺的時候,要有那個棲架給牠睡覺,還有牠自己要生蛋的時候,牠就(可以)自己進出生蛋。就是我們做這個,假如我要跟著別人後面去做,我就不用做,因為很多人在做,去和他們競爭沒有意思,所以我就想來做,對大家比較健康的事情來做,我們有沒有賺錢(是)另外一回事,我們要做出有意義的事情。

以往自然放牧的「放山雞」,總被認為是高標準的飼養方式,不過,受到禽流感的影響,農委會不打算繼續推動,將修改「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未來會朝向推廣室內平飼和豐富化籠飼兩種。

[農委會畜牧處 家禽生產科 科長
李宜謙]
歐洲其實,這兩年的禽流感,也相當嚴重,歐盟像法國、荷蘭其實碰到禽流感的問題,所以他們最近也在檢討,這樣一個開放式的一個飼養模式,是不是符合生物安全,後來他們也認為,這樣是暴露在高危險底下,所以他們也逐漸地把室外飼養已經趕到室內了,或是做所謂的,就像我們提的,類似非開放式的一個飼養模式。

農民也大多認同放牧飼養在這方面的風險,雖然必須花時間和成本修改禽舍,也只能盡全力配合。

[蛋農
羅世龍]
因為我們放出去時候的風險,應該也有風險在這,你如果說不行,政府如果說規定不行養,那我就配合政府的政策。

[蛋農
黃建成]
老實說啦,政府這麼大,我們要對抗也沒有辦法,這東西是說,如果是政府要求我們要做圍網,要做什麼,做高一點的圍網,我們會做,總是,我們也希望,我們不要被外面感染,我們也(會)想辦法去做,不過是說,這要慢慢地,慢慢來做。


雖然台灣開始有農民支持友善蛋雞飼養,但還沒形成風氣。光想到成本,消費者不見得買單,令許多蛋農卻步。

[彰化蛋農
顏智勇]
因為壓力太大了,而且侷限於這個土地方面的問題,台灣是地少人多,那土地的取得還有土地的價值都相當地高,面臨要投資這方面的時候是比較集約、比較經濟化、比較密閉式的飼養,那當然這個是會慢慢慢慢去改變它,要消費者去接受它,因為它的成本相當地高,它飼養成本相當地高造成了以後,市場雞蛋的價格也會很高。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執行長
朱增宏]
我覺得最大的挑戰還是說,消費者願不願意,本來我們吃一顆蛋可能5元、6元,現在吃一顆蛋可能要7元有的要9元、或是11元,願不願意支持。你說一天吃一顆蛋,我們說實在的,我們台灣人動物性蛋白質和動物性脂肪都已經過量,就我們吃蛋也好、吃肉也好可以少吃一點,不過吃比較好、品質比較好的,對環境也好對動物也好,這樣對消費者也好。

動保團體認為,不應該將雞視為「產蛋機器」,應該要重視動物福利需求,除了輔導蛋農,更需要教育消費者,台灣推動友善蛋雞飼養環境才能更加健全。從格子籠轉換到友善飼養的方式,歐盟花了近12年的時間推廣與修改,而台灣,才開始起步。

相片提供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