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屏東,大家都知道那裡有個熱門觀光景點墾丁,還有大鵬灣,大家開車去這些景點的時候,必定會經過一個小鄉鎮南州,但一般人不太會去注意。最近南州這個小鄉鎮,因為屏東縣政府在這裡舉辦了第一屆的屏東國際彩稻藝術節,而聲名大噪,半個月就湧入超過30萬人,想要一睹稻田裡的貼圖人物圖案,不少人也是從這時候才知道有南州這個地方。這裡居民幾乎都是務農,主要種植稻米、蓮霧、檳榔等作物,鄉內幾乎都是福佬人,但是其中有兩個客家小聚落大埔社區和羅家庄,這些鄉親是在日治時期由北部南遷的,雖然說著流利的福佬話,至今還保有客家人的生活習慣,尤其是大埔社區,居民雖然不多約50戶,2百多人,大多是老人家,他們積極參與社區營造,發展適合他們的生活,帶大家一起去認識這個純樸的小聚落。
民國12年通車的南州火車站,當時日本人興建它,是為了要載送東港製糖株式會社,也就是現在的南州糖廠所產製的糖,現在糖廠不產糖了,轉型為當地最有名的景點,而南州站仍然繼續營運,載送旅客,沿途可見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蓮霧園。位在南州鄉萬華村的大埔社區,有幾戶人家,就在鐵道附近==ns==

[南州鄉大埔社區居民
戴春金] 從小,我算第三代的,我就是這裡出生的,已經78年了,(78年了),78年了,(這邊是不是都是客家人),對啊,全部是客家人,以前差不多,從新竹搬下來的有5、6戶人家,越搬越多,越搬越多,就有1、20戶人家,現在加起來差不多5、60戶了。
==cg==南州鄉,四周被新埤、東港、林邊、崁頂所包圍,居民多為福佬人,而大埔社區這個傳統的客家聚落,就位在南州鄉的萬華村,當地居民是從新竹湖口、橫山,及關西等地,陸續遷徙下來的,其中戴春金先生家族的戴冉先生,率領族姪戴金、戴棟等兄弟南下,之後也有張、呂等其他姓氏居民來到這裡。

[南州鄉大埔社區居民
戴春金]
我們北部人南下(到這裡)的時候,就跟人家租地,看耕一分地、一甲地2000斤的(榖)繳給地主,一直耕種、一直耕種,像人家要來耕的時候,(本來)你要出2000斤,別人出了2500斤,又換人耕了,下次我(出)3000斤又換我耕,他要繳多一點,他(地主)才要(讓我們耕),也才會在這裡住下來,後來的三七五減租開放以後,大家就安定下來了==ns==

那(時候)要扛穀包,要把稻穀雜質去除,要曬穀,煮午餐,洗衣服,屋子壞壞的,被颱風吹到壞壞的。

高齡91歲的戴奶奶,想起當年和先生來到這裡篳路藍縷的過往,話匣子停不下來。

[南州鄉大埔社區居民
戴陳團妹]
就我們夫妻倆,兩夫妻揹(小孩),一個人揹一個小孩,他揹一個,我揹一個,揹著,揹到這裡就,下午4、5點了,坐那個慢車,(來到這裡)也沒有陂塘,什麼東西都沒有,來到這裡才開鑿的,陂塘是到這裡才開鑿的,樹以前也沒有的,來了之後才種的。

當時26歲的她,一邊帶小孩,還得幫忙農事,為了生活再怎麼苦,她都告訴自己要忍耐。

[南州鄉大埔社區居民
戴陳團妹]
完全不能習慣,不會講河洛話,說河洛話我們聽不懂,隔壁鄰居,我有叔叔、伯父這些,有時候會來玩,會跟我講客語,我的小孩還小的時候,看到伯父來玩要回去了,他戴著斗笠要跟著回去,要跟著去玩,跟著去伯父家玩,小孩哭,我就哭,(很辛苦吧),沒關係、沒關係,辛苦的日子。

淚水陪伴著戴奶奶和丈夫建立自己的家園,當時的破舊的草屋,現在已經翻修為堅固的水泥屋,大門口的籬笆,也換成了鐵門,大門前的空地,現在已經是一片蓮霧園了==ns==

蓮霧園的主人,戴仁浩,是戴家人的第四代,約10年前返鄉務農,在村子裡他已經算是年輕人了==ns==

[南州鄉大埔社區居民
戴仁浩]
大家都做到怕,星期六、星期天,人家都出去玩,我們都還在田裡在除草、摘菜,施肥,澆水,當父母親的人都不想要讓孩子在鄉下,感覺說這樣沒有什麼出息,就是說寧願去找工作,不然就出去外面做生意這樣。

既然回家鄉了,戴仁浩希望用不同的方式來務農。

[南州鄉大埔社區居民
戴仁浩]
我們盡量不要用藥,用一些自己研發,還有去,網路去拉的一些那個肥料的,還有一些防菌的一些知識來做自己的方法來呈現這樣。

在大埔社區,蓮霧可是居民主要的經濟作物,這戶姓呂的家族,也是種蓮霧的,專攻外銷市場,雖然歷經幾次的遷移,比戴姓家族晚到,他們也在這裡落地生根。

[南州鄉大埔社區居民
呂逢滿]
大哥、二哥,都(在)嘉義出生,(然後)搬下來的,搬下來就在這三民庄的巷子裡住,再搬下來,就是人說的,長輩愈搬愈往南,我們說的六堆,那個大埔,這就(是)六堆的旁邊一堆==ns==

[南州鄉大埔社區居民
呂逢安]
在日治時期很常空襲,我們來到這裡就是辛苦,在這裡怕會有炸彈(攻擊),很多啊!喔,有聽人說6尺4方就是一顆炸彈,喔 嚇死人,我爸爸就(認為),義民爺很靈驗,就回去北部請義民爺分香下來這邊,供奉在這裡這樣。

從新竹關西南下的呂家人,把義民信仰帶到南部來,讓初到異鄉打拚的一家人,心靈有所寄託==ns==還有村子口的福德宮,也是地方主要的信仰之一,其實當初來到這裡開墾者,就在刺竹下設石頭伯公拜,讓他們可以在這塊土地上安居樂業==ns==

[南州鄉大埔社區居民
戴春金]
在大埔這裡蓋這棟房子就在這裡住啊,41年就蓋了,我們客家的那個(堂號),就是說譙國堂,我們戴家祖先的(堂號)==ns==

以前這裡全部都是河床地,我們來到這裡就一直開墾耕種,這以前的老屋都是瓦的,現在翻修成這種的琉璃瓦,我們的想法就是說,後代,才比較會回來,有(一種)歸宿。

昔日荒煙蔓草,只見叢生林投及刺竹的沙崙溪河床地,現在已是大埔社區的稻田與蓮霧園,讓南下墾荒闢地的客家鄉親,找到第二個故鄉,屬於自己的家。

採訪/撰稿 吳詩禹
攝影/剪輯 賴冠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