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文化部古蹟歷史建築審議委員會委員,一致通過將台鐵局台北機廠列為國定古蹟,全區保留,這個曾經要被台鐵局和市府切割開發、部分保存的地方,以前是專門維修火車的火車醫院,在台灣鐵道工業發展史上,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多年來,幾經爭議,終於獲得全區保留的決議,文化部說,將來將規畫為國家級的鐵道博物館。面臨時代變遷、都市更新、和土地開發利益等現實挑戰,台灣許多鐵道工業遺址,逐漸消失,許多搶救下來的,也在經費、人力不足的情況下,經營得相當辛苦,接下來就帶您到高雄和花東地區,了解具有時代重要性的鐵道遺址,搶救後,在有限的資源下如何活化、又有什麼珍貴的歷史價值。
那運轉台裡面主要呢,就是有這些所謂的儀表板,然後呢,車子的位置呢是司機員坐的位子,這個是油門,這個呢,是所謂的剎車。
桃林鐵路停運後,這輛台電林口發電廠的運煤柴油車頭,也跟著除役,在高雄打狗鐵道故事館展示。
一個月的話,我們固定就安排一天,請我們的志工全部集合,然後做好一些管制措施,然後讓車子能夠緩緩地在這個軌道上做前後的移動這樣子。
故事館蒐集了許多不同類型火車,在台灣,像是這台DT609蒸汽機關車,則是目前同型機關車中,唯一被保存下來的。
[打狗鐵道故事館 館長
陳建竹]
那這個車子是從日本,就等於是進口進來的,當時呢,它也是在高雄港站這邊負責整個站區裡面調車?使用,那調車使用的話就是它是專門是在牽引這個貨物列車的,它有四個動輪,它的扭力很大。
故事館現址就是早期的高雄港站,不僅是高雄第一個火車站,也是全台灣最大的貨運場站,配合海陸聯運需求,更帶動了高雄的發展。隨著公路運輸發達,火車貨運業務急遽萎縮,2008年,正式廢站。
[打狗鐵道故事館 館長
陳建竹]
當然這麼大的一塊土地呢,台鐵它當然是希望,藉由這塊土地的變更,然後作為這個商業區的使用,那這樣子的,這樣一個思維呢,它也是很想要挹注,它長年來的,這樣的虧損,龐大的虧損。
不過這規畫卻引起居民反彈,鐵道文化協會也開始進駐,經過協商,台鐵讓步,承載著高雄人記憶與歷史、並且在工業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的高雄港站,才得以保留。目前地仍是台鐵的,由高雄市政府認養,委託鐵道文化協會經營,除了原有車站、全台僅存的第一代低式月台等,館內還有許多與貨運相關的重要文物。
[打狗鐵道故事館 館長
陳建竹]
那一級的部分就是一些管制品,火藥類的管制品,那二級的話就是,所謂的水泥啦,這些一般砂石的這些東西的一個費用,那包含了有一個,它一個基本費率,就是每十公里,它要收多少錢。
充滿歷史感的貨單木櫃,每一格就代表一間哈瑪星的貨運行。
[打狗鐵道故事館 館長
陳建竹]
那比如說,像這間貨運行呢,它比較特別,它是用山形的,跟這個一字形,我們那時候都稱它叫做山一,山一,然後呢,這個圓形呢,就是丸,丸就是日本的發音是丸,丸,丸合,丸一,就是代表每一間的貨運行,然後呢,這拖運單寫好以後,就把它放到這個貨運櫃裡面。
用注音符號編成的字碼時刻表,則是台鐵為了保密防諜所設計的。
[打狗鐵道故事館 館長
陳建竹]
那因為中國那邊,是沒有用這個所謂的注音符號,那我們是用注音符號的,比如說ㄍㄍ,就代表是高雄港站,然後呢,鼓山站就是用ㄍㄕ,來代表鼓山站。
因為就位於捷運西子灣站出口,還有文化公車接駁,交通方便,加上周邊有許多景點串連,2010年10月開館至今,進館人次已超過百萬。然而,經費困窘的情況下,人力配置上除了館長外,就是仰賴兼職人員和志工排班。
[打狗鐵道故事館 館長
陳建竹]
因為我們這是屬於委外經營的一個案子,那整個在,法令的這個限制底下,我們的經費來源是有限的,那這個部分呢,當然我們協會也是透過,這個,看是說接不同的研究案,能夠多少能夠挹注,整個,故事館的一個營運。
[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 研究員
鄭銘彰]
我們現在雖然是用非常,比較是屬於刻苦耐勞,而且我們用非常大批的志工,協助了這樣的一種,非常低廉啦,非常低廉的這種經營成本來做,但是我們已經看到,我們以投入這樣的能量,但是它已經帶來這麼大的一個效益。
因為有相關專業,鐵道文化協會將故事館經營得有聲有色,並且透過研究,不斷豐富它的內涵。
[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 研究員
鄭銘彰]
因為它應該要擴展到,包括,以高雄市,以及我們在台灣我們全國各地,喜歡這種所謂的工業資產,以及對於這種早期,鐵道貨運為主題的這樣的一種館舍,來作為一種觀光,或者是一種資訊交流平台的據點,所以將來要推廣這樣的更多的多元化的項目裡面,我覺得研究工作非常重要。
火車停駛了,但故事仍然藉著遺留的空間,繼續訴說著。
當時1932年重建的,有一點四合院的這個,四合院,然後和洋折衷的這個蓋的方式,所以它這個尖塔的形狀,我們也說類似哥德式的建築方式。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前身是花蓮港出張所,是籌畫、管理台東線鐵路的行政中心,國民政府接收後,改為花蓮管理處,負責所有東線火車營運。
[花蓮文化局文化資產科 科長
陳建村]
日本人為了要開發台灣東部的一些天然資源,所以他們在1909年的時候就開始要規畫,興建花蓮到台東之間的鐵路,那因為為了要完成這個工程,所以在1910年的時候,就成立了這個花蓮港的這個鐵道出張所的辦公廳舍。
[花蓮文化服務隊鐵道組 組長
李燕玲]
所以我們會有警衛室,然後還有調度室,然後它的處長室也在我們後面這一棟裡面,然後包括它的總務課、會計室,整個的組織都非常地齊全,它也是唯一一個地區型的鐵道部。
因為花蓮港車站的設立,帶動了周邊發展,但隨著車站遷移,及1988年,管理處裁撤後,這裡便逐漸沒落。
[花蓮文化局文化資產科 科長
陳建村]
因為時間的經過缺乏管理,所以它可能會傾倒,或者是說可能因為另有他用,土地要出售,會直接把這些珍貴的木構造的這個建築物拆除,所以當時的一個最急迫的工作,就是先取得文化資產的法定身分。
百年歷史的花蓮港出張所、台灣窄軌鐵道基地遺址,在鐵道迷和文史工作者的搶救下留了下來,2002年開始,陸續將不同棟建築物,登錄為歷史建築,2003年起,陸續向內政部、文建會等申請經費,前後耗資1億2000萬元,分6期工程來整修。而且每年還得編列上百萬經費維持營運,包括水電、維修,和給台鐵的19萬元租金。
[花蓮文化局文化資產科 科長
陳建村]
花蓮縣政府經過多年跟台鐵的這個協調,希望能夠取得,這一個
土地建物的一個管理權,但是這個協議一直沒有能夠成功,一直到2年前,我們花蓮縣文化局終於跟台鐵協調成功,是以租用的方式。
[花蓮文化服務隊鐵道組 組長
李燕玲]
那早期呢,它其實都是像我們看的小小的票匣,一張一張的一張票卡,那一疊的話我們就放在這個票匣裡面,那都有每一站每一站分好,那它的價錢也都分好。
早期沒有電腦,車票都先印好,也沒有紅綠燈,得靠這個路牌套當作通行的保安設備。
[花蓮文化服務隊鐵道組 組長
李燕玲]
那這路牌套裡面其實有一塊路牌,它路牌會,這個上面寫上說,這是哪一站到哪一站,可是他們經由摸中間這個圈圈裡面會顯示出,它這路牌中間的這個圖案,所以他就可以了解說他拿到的這個路牌是不是他要的那一站。
不僅靜態展示,還能穿上台鐵服務人員的衣服拍拍照、過過癮。園區編制只有一名替代役、一名清潔人員,其他一樣得靠志工排班、導覽。取得合法管理權後,縣府希望引進民間創意、和人力,以達到文化資產自給自足的目標。
[花蓮文化局文化資產科 科長
陳建村]
包括有知名的松園別館、有吉安慶修院、還有花蓮文化創意園區,也就是過去的花蓮舊酒廠,那在這麼多的歷史建築空間裡面,鐵道文化園區如何走出自己的一個特色、定位,那我們相信這個是我們未來要努力的方向。
鐵道遺址被搶救下來,但人力不足、經費拮据,大家想方設法、努力活化,花蓮鐵道文化園區、打狗鐵道故事館,仍是以鐵道為館舍經營主軸,而這幾年不論是國人或是國外旅客,到台東必去的鐵花村,則主打音樂和市集。
[鐵花村 執行總監
汪智博]
音樂聚落是我們的整個經營的靈魂,慢市集是我們的門面,當初鐵花村會成立跟胡德夫老師、跟巴奈老師這兩位非常優秀的歌手有關係,就是他們願意去,他們希望台灣好基金會能夠幫忙在,在東部設一個,可以好好唱歌的一個環境。
於是2010年,台灣好基金會,結合交通部觀光局的國際光點計畫,將鐵花村構築為東部原住民的音樂平台,連小鋪的商品和慢市集也強調要在地。
[鐵花小鋪員工
大雁]
像會有一些那種關山的一些蜂蜜啊,然後鹿野的一些那種紅茶、茶葉那樣子,我們中間這櫃的話,主要是以就是視聽音樂為主這樣子,然後和販賣一些我們的一些,我們鐵花之前的那個設計師姐姐,她設計的一些(鐵花村)文創商品。
[鐵花村 執行總監
汪智博]
因為要去結合,它才可以去呈現鐵花村存在於台東這塊土地的意義。然後它也能夠去呈現說,我們對於在意的,不僅僅是所謂外面看的,可能非常浮面的一個,所謂的收入的問題,我們甚至於更在意的是說,如何去呈現台東的那個特色,台東的那個文化。
鐵花村所在地原本是台鐵舊宿舍區,隨著台東舊火車站廢除而荒廢許久,甚至成為治安死角,一直到基金會進駐,保留原有的老樹和空間配置、重新整地,也請藝術家一起來改造。
[鐵花村 執行總監
汪智博]
鐵花村整個場域大概五百多坪,這邊原來再連結到後面是鐵路的宿舍區,這一棟房子大概就是,那個時候原來是鐵路宿舍的托兒所、育幼院,也做過餐廳,也做過他們員工的宿舍。
夜幕低垂,鐵花村亮起了燈,呈現完全不同於白天的美,有點神祕、有點慵懶==ns==
[遊客
李同學]
其實大陸也有很多的這種,類似於這種聽吧這種地方,但是大部分都是駐唱歌手一個人在唱而已,對,觀眾並沒有很好的互動進去,它(鐵花村)這種就會,一是給這種創作人員減輕了負擔,二是說使觀眾融合進去,我覺得會比較吸引我。
[遊客
詹同學]
可能是散步或者是聽歌,或是就只是點一個飲料坐下來休息,就是覺得,從,就(是)離開都市來到這裡,真的是很享受。
每週三到週日的音樂表演,總是引人駐足,尤其週三還開放素人報名演唱。
[報名現場演唱歌者
亮亮]
這邊的空間其實很舒服吔,就是沒有我想像中的那種舞台的緊張感,就是台下的人大家都很開心、很專注地在聽著自己唱歌,然後很沒有距離的感覺。
藉由開放舞台共同分享,也提供台東創作人一個發表空間,許多著名的音樂人,其實也都曾在這裡開唱過。
[鐵花村 執行總監
汪智博]
我們每年近三百場次的演出裡面,有七成是台灣,是東部的原創歌手,跟原住民的朋友、歌者為主。
[鐵花村 音樂總監
鄭捷任]
除了當然,就是台東已經原有的歌手,還有音樂的資源以外,那也可以用這個當軸心,向外去找台灣其他優秀的音樂創作者。
點一杯一百多元的飲料,就能享受一整晚的音樂,不僅對於旅人,更希望東部人不用花太高的價錢,就能享受好音樂。
[鐵花村 音樂總監
鄭捷任]
說穿了就是說,就算我們真的用門票啦,其實這個東西還是,我們還是沒有辦法打平我們的這五年來的營運成本這樣,那我們覺得要做,創造意義會比營收來得重要。
[鐵花村 執行總監
汪智博]
也許用live house去看鐵花村,它是不夠的,它也是不足的,也許很多時候社會企業去呈現的那種精神對鐵花村來說,它才是更積極的。
2013年,交通部國際光點計畫完成,三年的補助隨之結束,少了政府挹注,就得自己填補虧損,包括開發文創商品、精進慢市集、結合在地公共政策的執行等。鐵花村形塑音樂聚落、花蓮鐵道文化園區以舊東線鐵道文化為主打、打狗鐵道故事館則是獨特的貨運場站,各有特色,也各有其困難,不論是哪種形式的呈現,都在延續鐵道遺址的生命,如何永續,是最大難題,然而鐵道遺址存在的價值,絕不僅是金錢可以算計。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