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地震這十年來,依然深受影響的居民,大概就是梨山地區了。因為中橫公路不通,讓進出梨山的路程和時間,都要花上兩三倍以上,導致當地農業生產和運輸成本,還有孩童就學的環境更加困頓。不過這幾年來,卻有一些人自立自強,默默地付出,讓梨山地區充滿了活力。像是在梨山耕作三十多年的客家人,九二一之後集合果農,成立合作社,利用團購的方式,壓低生產成本。還有在地原住民,募集外地的書籍,成立圖書室,滿足孩童求知的慾望。帶您看看這些不被環境打敗的故事。 群山環繞間,零星散布著大大小小,宛如一個個火柴盒的房舍,讓這綠意不單調。山谷間有水庫作伴,一旁更有地理教材,常常拿來做例子的沖積扇,給了這畫面極為協調的布置。這裡是中部知名的景點 梨山。雖然十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把這裡主要又方便的聯外道路,中橫公路阻斷,打亂了居民生活的步調。但這期間卻有一些人自立自強,賦予當地更多的生命力,讓梨山不孤寂。

修著多餘的樹枝,這樣的動作,黃慶源已經在梨山,做了30幾個年頭。十年前中橫路斷,生產和運輸成本提高,黃慶源沒有時間怨天尤人,他馬上召集一些果農,成立合作社,試圖用團購的方式,創造最大的利益。

[梨山果農
黃慶源]
比如說,我們要採購農業資材,肥料、農藥、紙袋,你如果比較大批的採購的話,在成本上也比較低啦。對外來說的話,你要賣水果出去,你的量一點點,別人比較看不上眼,你如果量比較多,消費者那些客戶群的話,比較有選擇的機會。

不僅要為社員省成本,黃慶源還要把合作社,帶向研發新品種的角色。

[梨山果農
黃慶源]
以目前水梨來說,在台灣產量已經很飽和了,已經太多了,所以說現在要改良(品種),要避開大陸有的,兩岸如果走得越來越近的話,一定會輸入一些水果過來台灣,再加上平地的高接梨,高接梨也會影響。

黃慶源說,既然現在種高冷水果,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麼有賺頭,因此無論各項成本和品質,都必須兼顧,才不至於被淘汰。

而37歲的果農陳世芳,則是單打獨鬥,九二一地震後,他開始在網路上賣水果,增加通路,在當時可是一個先鋒。

[梨山農民
陳世芳]
做宅配只是減掉大盤商的剝削,收入當然會比較好,會比人家交大盤好,尤其是在大盤數量暴增的時候,就是大家都在盛產的時候,你就比較容易走出自己的路。

走在前面的人總是比較寂寞。陳世芳當初利用宅配的方式賣水果,閒言閒語也不少。

[梨山農民
陳世芳]
一開始做的話,別人會比較就像我自己的親戚,長輩也是一樣,他們不太看好這種直銷的市場,因為他們認為說大盤的話,我平均工作期間短,錢收入的雖然比較少,但是比較快,因為我平均七天我把這水果採完,全部把它送到大盤那邊去,然後就結束了。

但時間可以證明,陳世芳的做法並非眾醉獨醒。因為現在梨山地區,有一些人也像他一樣,走宅配的方式行銷農產品。

[梨山農民
陳世芳]
以前很難推動,現在比較多了,(怎麼說),現在因為你做得好,一個人做得好,兩個人做得好,大家就覺得這樣子不錯,尤其最近這幾年。

33歲,外省第二代的段鞏,國中時就到美國當起小留學生,直到5年前,才「被迫」回到梨山,經營家中的旅館事業。

[梨山旅館業者
段鞏]
回來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家族的關係,所以就是回來需要有一個,整合家族的所有的資產。當初是很大的掙扎,不過經過一段時間,也就差不多了解說,在這裡其實不是不好,因為我之前我認識一些長輩。長輩他就跟我說,其實不用在乎你現在所坐的位置,要在乎的是你有這個平台,你就必須要創造另外一個巔峰,創造另外一個高峰,而不是說你做了你父母,或者是家庭 家族企業,而感到自己沒有一番作為。

要怎麼有一番作為,段鞏發揮在美國的所學,結合部分旅館業者,要讓梨山的觀光發展,有更創新的突破。

[梨山旅館業者
段鞏]
我們必須要像是旅行社一樣,我們要需要知道他們的做法,因為我們在國外,有很多的套裝行程,當時我們就套裝了這邊,所有的行程,所以使得說這梨山,我們不論如何,我們都能夠就是把它套裝起來。我覺得說當它(梨山)是,越沒有人來玩的地方,越少人來玩的地方,才是一個發展的契機,如果說大家都來玩,人潮都非常多的話,你沒有辦法再怎麼去發展它,你沒有一個空間,你沒有辦法突破。

抱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想法,段鞏認為,中橫斷了,還有網路,梨山觀光還是有前景的。農民與觀光業者順應環境改變,想辦法找出生路。在梨山,還有一些人在地震後,心繫著下一代的未來。



生動的童話故事,小朋友們聽得入神。不過眼前場景,好像不是一般學校的教室裡,卻可以讓好動的孩子們,靜下來徜徉書海。這小小五坪大的空間,就是由梨山當地居民,自發成立的圖書室。



[梨山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林永富]
九二一之後,造成中橫公路交通上的不便之時,我們往返到平地,要以往三倍到四倍以上的時間,所以很多家長要送小朋友去讀書,或到外面學些才藝的時候,在交通上非常非常地困難,所以當時我們看到,這樣子的困難的時候,我們就覺得部落必須要有個圖書館,讓小朋友能夠就地取材,能夠有書籍來閱讀,來增加他們的知識。

為了滿足孩子們追求知識的渴望,三年前,林永富和幾個部落青年,決定用自己的雙手,打造這個希望工程,但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地點的選定。

[梨山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林永富]
在梨山地區,我們能夠用到的公共用地,並不是那麼多可以使用的,我們當初在構想的時候,我們既然是以部落的思路,去考慮的時候,我們想說,能夠用我們最原始的,我們原住民的祖屋,來做我們的部落圖書館建構地點,讓我們小孩子能夠在,原住民祖先留下來的房子之中,取得他的智慧。

木造的房子,有著傳承的意味,也不失初衷。但圖書室的主角「書」呢?他們決定尋求外界的幫助。

[梨山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林永富]
山上的資源並不是很多,我們必須要借助於外面的力量,比方說從網路上,告訴外面的人知道,我們部落需要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募這些書,我們為的是教育小孩子,下一代,讓他們有一個很好的閱讀環境。

真的是人間處處有溫暖。原本圖書室預計募集一萬本書籍,沒想到三年來,已經多達八萬多本。

[梨山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林永富]
在募書的過程中,比我們預期的量還要大,甚至於我們第一期的時候,我們整個倉庫預計放的書籍,已經是容納不下了,所以我們可以感受到外界,對於我們梨山地區的愛跟關心,他一下子湧入進來的愛,讓我們書籍太多 太滿了,所以這種感覺讓我非常非常感動。



31歲的陳國俊,四年前回到土生土長的梨山後,被林永富這些人的精神感動,也加入志工的行列。

[斯拉茂文史工作隊
隊員 陳國俊]
我是蠻注重生命教育的,剛好就是我們王捷茹隊長,他也蠻注重生命教育的,有一次他到我們家影印的時候,就跟我洽談圖書館的事宜,就覺得這樣也不錯,我們可以藉著圖書館的力量,把所有的梨山部落的人民力量向上提升,所以我就說OK我加入。

陳國俊平常負責圖書室的管理,每次都不厭其煩地,跟孩子們解說借書的注意事項,因為這裡的制度,跟一般的圖書館也有些不一樣。

[斯拉茂文史工作隊
隊員 陳國俊]
我們這邊採完全信任制,我們甚至連借書證,還有一些你什麼時候借你自己寫,什麼時候還你自己寫,然後我們大概時間到了,我們會去清查一下,大概只是口頭上說一下,因為有的小孩子真的住太遠了,我們去看一下有的小朋友住環山,你要叫他還書,其實也不是那麼容易。

跟孩子們相處久了,一些小故事,常常令陳國俊感動不已。

[斯拉茂文史工作隊
隊員 陳國俊]
有一個小女孩,她現在已經升國中了,她就是藉著圖書的環境,因為原住民有很多,可能家境不太富裕,她反而藉著這樣子的環境,她就很開心地借書,借書本上大部分都有她的名字,她也說她立志,她是個女生,她說立志要當牧師。

小小的圖書室,展現的是小孩子對知識的延伸,還有居民對在地的關懷。

無論是農業生產、銷售,推展觀光,或是縮短知識的城鄉差距,因為一些改變,一些創新,路斷了,希望沒斷。梨山居民勇於突破現況,寫下新的生命篇章。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黃訓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