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客家文化藝術季系列活動從10月到12月7日熱鬧舉行,高雄市客委會特別把重點放在客家音樂的推廣上,除了舉辦多場分齡客家歌唱比賽和演唱會以外、還舉辦了二十一場校園客家歌謠帶動唱,希望透過活動傳承客家文化。但在這次文化推廣活動,預算很大部分用於邀請知的明星,而真正的客籍歌手在這次客家活動中,除了獲得的酬勞相較下少很多外,甚至連行程表中、他們的姓名都未提及。偶像明星的光環或許能夠很輕易就吸引民眾,尤其是青少年,但是活動散場後的後續推展,成效卻不一定和人潮成正比,如何讓語言文化的傳承與推廣做得叫好又叫座,仍是客家文化工作者的一大課題。認真的歌唱表情、整齊的藍衫服裝,這個以教職員為主、來自高雄縣的比賽團體用聲樂方式把「十八姑娘」這首客家歌謠表現得十分細膩。2008年高雄市「客家文化藝術季」系列活動的「客音飛揚」團體組初賽、總共有二十八個高雄縣市歌唱團隊參賽,多位來自北台灣的評審無不對南部鄉親的歌唱實力與投入的熱情感到驚艷。

[「客音飛揚」大賽評審
蕭寶環]
我第一次下來高雄、我現在才知道高雄的客家鄉親對我們客家的傳承文化真的是很熱情很有心,像這兩天比賽下來有小朋友也有大人,可以說大大小小全都有參加,我感到他們的精神,我回去台北要和我那些學生和台北那些鄉親講,真的值得鼓勵。

[「客音飛揚」大賽評審
吳廷宏]
因為我自己本身就是屬於苗栗跟客家人住在一起,我發覺南部他的文化的傳承很讓我驚訝,從這次他們的演唱不管是小孩子的、或者是大人的,他們對那種客家的認識跟傳承,我覺得在這一次的比賽裡面,我覺得他能夠呈現出來。

<美濃的混聲、我們的指揮在哪裡?這裡、今天指揮很好,很好!你是不是因為聽到我前面講的就特別用力…>

藝專音樂科班出身的評審吳廷宏是苗栗泰雅族人、也是原住民樂團「北原山貓」主唱,他對這次「客音飛揚」活動中的各個參賽者都讚譽有加、認為高雄鄉親能有如此表現或許是源自紮實的文化推廣,事實上、高雄市確實落實了相當程度的客家文化工作、且在幼教階段就已有不錯的成績。

<現在我們邀請主委跟我們一起來跳這一首「熱天的時節」、音樂請下謝謝…蟬仔唧唧叫、樹梗尋無它,風吹打瞌睡、狗兒吐舌頭…>

一群客語教師們和高雄市客委會主委帶著左營區裕誠幼稚園的全體小朋友們、一起帶動唱客家童謠-「熱天的時節」,小朋友們開心得手舞足蹈跟著做動作。

<會講客家話的小朋友如果你父母親也是客家人麻煩你舉手我看一下好不好,會講客家話的請舉手,在家有沒有講客家話,有!>

左營區和三民區是高雄市客家人最集中居住的區域,也是客家母語教育的重要區塊,這次「客家文化藝術季」系列中的「客語教學校園巡迴」活動特別在這兩區做了重點安排,裕誠幼稚園長就非常支持這樣的活動。

[裕誠幼稚園
園長 李郁青]
語言應該要從小就給他們接觸,幼稚園在沒有課業壓力之下,我們用這樣唱跳、用童謠的方式,或是用表演的方式、用演戲的方式讓他們去接觸,引起小朋友的興趣,我覺得這個蠻不錯的。

<唱得好小聲喔!等一下一起唱歌,張開手、牽牽小手…>

除了客語老師們的客語歌謠帶動唱和「客家細妹」娃娃和小朋友同樂外,高雄市客委會更重金聘請兒童節目主持人「葡萄姊姊」和「草莓姊姊」在活動現場做帶動唱、小朋友們更開心了。十一、十二兩個月,高雄市客委會為市內共二十所國小安排了巡迴活動,客籍子弟佔了四分之一的三民區莊敬國小就是其中之一,市府和學校都希望讓小學生在平時的母語教學外還能感受不一樣的客家文化體驗。

[高雄市客委會主委
鍾孔炤]
大都會型城市客語流失很嚴重,我希望透過最基層,除了家庭以外,從幼稚園、從小學來認識,來了解我們客家文化,繼續把我們客家語言、我們的母語,繼續來傳承,所以這次我們特別、這次文化藝術季特別從學校、從幼稚園。

[莊敬國小學務主任
徐展洪]
像今天這樣的活動,不管是福佬小朋友也好、客家小朋友也好,其實對福佬小朋友而言是多了一個學習的機會,對客家小朋友則是能夠有所加強,這活動不管對哪個族群的學生都很有幫助。

<多謝老師、大聲一點,多謝老師,很好、好。>

在這次校園巡迴帶動唱活動擔任指導老師的徐慧玉是來自屏東麟洛的客家人,九一年考上了鄉土語言教師後、她開始鑽研帶動唱教學,可以說是個帶動唱專家,而她也非常認同帶動唱學客語的成效。

[文化工作者
徐慧玉]
在學校義務帶小朋友編舞、帶小朋友跳客家舞,到現在已經六七年了,這六七年來我們在學校帶小朋友、因為在學校教小朋友的時候,我們覺得要讓小朋友完全對客家這個陌生區塊、讓他們進入狀況,用客家童謠帶動唱是最快的。

<加油、加油!來、男生注意囉!加油、來來男生預備起!>

在「葡萄姊姊」和「草莓姊姊」未趕到現場時、有六七年帶動唱經驗的徐慧玉總是能夠獨自暖場、帶動現場氣氛,但她直言、文化推廣工作即使無法避免大明星迷思,主辦單位起碼該要求他們說些客語。

[文化工作者
徐慧玉]
高雄市客委會這邊、高層這邊,好像比較偏向請藝人、或是請東森幼幼台,請他們來非常好,因為可以帶動客家、帶動小朋友引發他們的興趣、帶動人潮,但是有一點他們來的時候最好他們在教小朋友的時候可以使用客家話。

即使不會說客家話、邀請「葡萄姊姊」、「草莓姊姊」的所費絕對不低,幾個主場次走完後、一系列下來的活動還是要靠徐慧玉這些基層的客家文化工作人員來走完,事實上、今年高雄市客家文化藝術季的活動主代言人還更大牌。

<記者Stand>
現在在高雄市到處都可以看到的旗幟就是宣傳十一月與十二月的這些大型的、總共五十餘場的客家藝文活動,代言人就是現在星光幫蠻有名的歌手就是林侑嘉、還有一位是珊寶妹,現在這個活動重金聘請他們來,準備要做很大的宣傳。

系列活動中、來自屏東內埔的客家歌手陳雙將負責演出數十場的場次,她說對於自己能夠參與這次活動感到欣慰,但是一想到推廣客家文化的活動卻動支了大筆經費聘請華語歌手擔任代言人、就感到無奈。

[歌手
陳雙]
因為要靠他們這樣才能帶來客家活動的人氣、因為我們客家的歌手客家的藝人沒有那種,所以聽到就想、我們那麼多年的努力,好像沒什麼用。

從五年前的專輯「夜合」發行、至今已出版過八張專輯的陳雙說、客家音樂絕對要不斷創新,因此她堅持每年都要有作品出版,歌聲甜美、會彈鋼琴和古箏的她還有「客家鄧麗君」的美名,而且活動中她也要演出許多場次、不過這次系列活動宣傳旗幟上除了華語歌手與華語演員的肖像以外、陳雙連名字都沒在上頭,旗幟上也只印上「知名客家歌手」。

[歌手
陳雙]
後來聽到一句話就是我們(客家歌手)沒有他們(華語歌手)那麼有人氣、那麼有號召力,因為換了你們的立場來想、是的,你們需要這樣的人氣、需要很多人來看,才代表說你們這個活動很成功,但是你們有沒有想想看,我們這些客家歌手、藝人這些人就變成次等公民了。

沒有華語歌手的響亮名氣或許真的是讓陳雙大名無法登上檯面的原因之一,而演出數十場活動的客家歌手唐銘良也和陳雙一樣、對身為客家歌手的感受有很相似的無奈感。

[歌手
唐銘良]
從這次的活動來看、也花了很多錢,應該要有母雞帶小雞的作用、我覺得啦,像這次我和陳雙代言,感覺至少名字、相片要放上去啊,母雞帶小雞啊,這樣客家才會慢慢上來啊,不然那麼多錢砸下去也沒人知道啊、客家知名歌手誰知道是誰。

<你唱另外一部,hoahyiehya、yiehya、hoahyiyaoiya…>

從小在屏東潮洲長大的唐銘良是新竹縣客家人,前幾年和幾個高雄朋友們組了這個「唐野樂團」後,每星期都會在「金銀島」購物中心固定演出、不管是什麼語言的歌曲他們都有在演唱,不過唐銘良卻未曾忘懷要為客家音樂盡力的念頭,前年出版了第一張客語創作專輯就入圍了新聞局的金曲獎、實力受到肯定,但如今卻卡在資金問題上而可能無法進行下張專輯的出版。

[歌手
唐銘良]
客家的音樂創作很辛苦,都是獨立製作,像每一年的(金曲獎)報名人數好像沒有增加,創作歌手越來越多,專輯不見得有增加,因為要自己出錢來出唱片,都會遇到瓶頸,像我也一樣,我寫了很多歌,現在我的作品中客家歌最多,卻沒有錢編曲錄音、發行,就是沒有錢。

<思啊思啊戀真啊真思戀,打扮有三妹。>

唐銘良的音樂以搖滾樂為主,和陳雙的情歌路線有所不同,他們的作品雖不輸給其他語言的音樂、也都入圍過金曲獎,但客家音樂市場畢竟有限、行政院客委會與高雄市客委會等公部門的補助又是杯水車薪,每出一張專輯的花費動輒數十萬計算,對以出版創作音樂為目標的客家歌手而言真的是有很大的難處,樂團的經營也是相當辛苦。為了客家文化藝術季在十二月六日當天「夢時代」廣場的演出、高雄市的「新瓦樂團」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團練,這個有兩位女主唱的客家音樂團體希望能把最完美的演出帶給南部鄉親,「新瓦樂團」和「唐野樂團」的經營不太一樣,除了未曾出過音樂專輯外,團長邱建國認為、在南部推廣客家音樂其實並不會有多辛苦。

[新瓦樂團
團長 邱建國]
我們的運氣不差,因為很多唱片公司都支持我們,(高雄市)客委會也支持我們,我們在推動這些工作的時候,說實在應該沒有什麼很大的阻力,最主要高雄市客委會有給我們很大的贊助,讓我們推動。

「新瓦樂團」從練團經費到演出安排,高雄市政府都給了許多助力,而這些公部門資助都是因為邱建國對於補助程序的熟唸。

[新瓦樂團
團長 邱建國]
因為高雄市有很多社團,我們樂團也是裡頭的社團之一,所以他們也照樣提供經費的補助給我們,所以我們在經費的補助才不會說自己掏腰包,像我們這樣團練方面他們都會提供上課的費用,不多啦!不多啦!但是還可以啦。

客家音樂如果要有所傳承、持續不斷的創新是絕對必要的,受到公部門補助的「新瓦樂團」目前也開始嘗試作曲、希望有天能夠唱自己的歌,畢竟像帶動唱或是客家歌唱比賽這等活動若只聽得到傳統山歌、推廣起來一定非常困難。華語大牌明星代言客家文化活動的迷思無可厚非,但如果客家音樂工作者長期備受冷落或感受不到實質尊重,結果造成客家新音樂工作者的退縮、甚至停止了創作,可能就成了客家新生代在文化認同上的一大缺憾,相關公部門的決策者或許可想想、如果有一天客家文化推廣活動上再也看不到這些「有心人士」後,到底這還能算是客家文化活動嗎?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