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雲林在為垃圾無處去搞得焦頭爛額,進而轉向中央求援,而環保署的回應卻是建議,重啟林內焚化爐的可能性,這不僅引發林內鄉親的反彈,各界也再度討論焚化爐的利弊得失。焚化爐是處理垃圾的必要之惡嗎?解決垃圾問題的關鍵為何?繼續來關心。
11年前完工的林內焚化爐,就是因為爭議極大,才遲遲未啟用。中央這項建議,引發反彈。

[林內鄉 鄉長
張維崢(客籍)]
縣府以及中央,不能為了解決垃圾的問題,而衍生、產生更多,周遭附近更多的問題。

[看守台灣
鄭益明]
(林內焚化爐)它一開始就違法,當然,它縣政府喔,那環評還沒通過,它就先跟廠商簽約就興建了,興建,行政法院就告它,告了這麼多年才判下來違法,你怎麼可以說這個違法的東西,欸,我要用了,你去用吧,就說這樣就合法了,這樣你中央在違法。

[台大公衛系 教授
吳焜裕]
我想,第一個就是一個環境相當不正義的事情,當年在雲林縣選擇這個廠址,第一次選擇是在斗六,但斗六的人口多、議員多,最後把它否決掉了,第二次選擇在斗南,斗南也是,雲林縣大的鄉鎮,所以又把它否決了,最後淪到林內去,林內就是雲林縣最小的弱勢鄉鎮,沒有,在政治上沒有辦法再否決了,所以落腳在林內==ns==

濁水溪和清水溪奔流,匯流口就在林內鄉,豐沛的水源通過大圳,流入灌溉渠道,緩緩的潤澤每一方田地==ns==

耕耘機鬆著土,為下一季的豐收做準備,成群的白鷺鷥跟在後頭覓食,看得出這是塊肥沃的土地,當地居民說,這裡是種什麼,就長什麼的「生地」。

[林內鄉農民
葉庚申(客籍)]
(在這)我住第四代了,包括我爺爺,我爸爸,和我和我兒子,這四代在這裡,在這裡,這以前我爺爺就住,就下來這裡開墾的,因為我這裡是濁水溪和清水溪兩條匯流的,這裡耕種是,地很好,水也方便、地也好,好山好水,這裡像包含耕種,種每樣東西,水果什麼,也有種那個鳳梨、有香蕉,有這個就檸檬,這每樣水果都很好種,這裡很好生活,(蓋在)這裡,這裡又,人家說的又會污染到了,以後去哪裡找這麼好的地方,這台灣有多少地方有這樣好山好水啊。

[林內鄉農民
曾南]
是很沒道理啦,不是很生氣,是太超過無理了,它的,它的煙冒出來都飛到這座山,撞到後(灰塵)都掉在這個林內鄉。

林內鄉有80%以上的農業人口,就擔心焚化爐重啟,污染了灌溉百年的水源,毒害賴以維生的土地。林內鄉在雲林縣的20鄉鎮中排倒數第二,只是個小小的行政單位,但卻扮演著重要的水資源分配的工作,2006年,林內鄉的淨水廠啟用後,更是彰化、雲林、嘉義,3縣12鄉鎮市的自來水源,但諷刺的是,距離約2公里的林內焚化爐,原本也計畫在同年開始營運。

[林內鄉 前鄉長
邱世文(客籍)]
兩邊的淨水廠總共,將近50甲的土地裡面,全部都是水源地,在這地方弄一個焚化爐,那將來污染,重金屬污染的時候,那這個水,雲嘉南彰都要喝的水,你們敢喝嗎。

[林內鄉 鄉長
張維崢(客籍)]
在整個雲林縣20個鄉鎮當中,林內鄉,所有,占盡所有的水資源,是一個非常豐富的一個鄉鎮,你看我旁邊,這是一個八卦池,所有的灌溉用水,以及工業用水,以及發電用水的進水口就是在這裡啦,那你整個,你如果說,當初的,焚化爐整個廠址,你設置在這邊,你或許會影響到多少,那個層面會影響到多少,這個是類似於像什麼,當初錯誤的政策,所衍生出來的怪物==ns==

走進台中市文山焚化廠的中控室,密密麻麻滿是監控儀器,工作人員緊盯著電腦螢幕,專注看著數字的變化。

那現在氯化氫,這3號爐有,現在有超標,它這裡,那個消石灰會,會把量加大,再去壓制下來。

24小時連續監控,煙道排放情況,數據就直接公開顯示在看板上,確保排放物質合乎標準讓民眾安心。

[台中環設大隊 股長
李秋靜]
這個板子是目前我們,這個焚化廠煙道排放一些,那個污染物質的一個濃度的一個顯示板,那這顯示板顯示了四種的這樣的一個物質,其中第一個是粒狀污染物,那目前顯示是2個(mg/Nm3),那標準值是10,那氯化氫的話目前是顯示值21,但是標準值是40,那氮氧化物的話目前顯示是117,標準值是180,那二氧化硫的話目前顯示是5,標準值是80,那目前整個看起來的話,我們煙道排放的物質都是符合法規的一個規定,而且低於法規的一個標準。

[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 總隊長
蕭清郎]
焚化爐除了在燒以外,它還有很多的污染防治的措施,它很多的費用是放在那一塊,所以我們經過這一個所產生的,譬如說空氣污染來講,它經過處理以後呢,它都是可以合乎國家的一個標準。

[台大公衛系 教授
吳焜裕]
那個跟戴奧辛都沒有關係,因為戴奧辛不可能這樣監測的,我們去整理過去,台灣十幾年來檢測環境中,焚化爐排放量等等的數據來做風險評估,那發現說,根據環保署整理的資料,就說戴奧辛排放量都有降低,但是在我們去看環境中的戴奧辛的資料,發現濃度是沒有下降的,我們評估出來,目前有,有戴奧辛,環境中戴奧辛貢獻的致癌風險,是大概一萬,一萬左右,一萬分之一左右,比環境中的百分之一事實上高出100倍左右。

大多數人都不喜歡焚化廠,卻似乎又不能沒有它。

[台中環保局 副局長
吳東躍]
這是必須的一個處理的一個過程,那我們現在來講就是說,掩埋場是最終處理,焚化廠是中間處理,像是過去,沒有經過焚燒就去掩埋,那有一個沼氣的問題啦,而且那個體積比較大啦,比較龐大,沒有做分類,那掩埋場一下就滿了,以我們台灣這樣子的一個現況喔,要蓋一個新的掩埋場是非常不容易啦,那沒有焚化廠是絕對是沒有辦法的。

[台大公衛系 教授
吳焜裕]
我想焚化爐可以說是必要之惡,但是呢,台灣現在的垃圾,就台灣現在焚化爐的容量,已經超過我們產生的垃圾了,其實我們的回收做得很好,所以我們今天思考的是說,台灣不是一個很大的國家,現在交通也很便利,那為什麼每一個縣市一定要一座焚化爐,怎麼不能做區域處理呢?

無論如何,焚化爐也只是「中間處理」措施,垃圾問題總歸就是你我製造出來的,要從掩埋、焚化、抗爭的惡性循環抽離出來,垃圾減量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林內鄉 鄉長
張維崢(客籍)]
平常我們每日,林內鄉的垃圾量,垃圾量幾乎差不多都維持在10噸左右,但是經過我們確實,這樣垃圾分類,把它分類,確實做好之後,我們逐日在遞減啦,甚至有降到7噸、6噸的整個垃圾量,如果再確實再要求,再確實一下,我相信垃圾量會更少,還會更少。

經歷了這次的垃圾大戰,雲林縣各鄉鎮市公所,開始積極著手家戶垃圾的分類。

像這個有沒有,這些菜有沒有,這都要回收,生廚餘和熟廚餘都要分開,現在分得那麼多,對。

一袋一袋打開檢查,耐心的和民眾講解,透過徹底執行垃圾分類的堅持,在人口密集的斗六市,一天就可以減少2噸的垃圾量,成效立竿見影。

[斗六市 市長
謝淑亞]
原本的話是60噸,就是一般的垃圾,那現在的話就是把生廚餘的這個部分,再徹底的分類,把它抽出來之後,現在大概是58噸,我們的目標是要到50噸。

其實台灣從20多年前就開始推動資源回收,目前全國垃圾回收率達約57%,而這其中平均有三到四成是廚餘,公民團體提出警告,目前焚化爐的戴奧辛來源,第一個就是廚餘,然後是毒塑膠PVC,以及含氯的食品包裝袋。

[雲林環保局 副局長
張喬維]
那另外雲林縣這邊,有些生廚餘跟熟廚餘,熟廚餘的部分我們在虎尾有個高溫蒸煮廠,那一天可以處理大概15噸到20噸的一個廚餘,那我們有跟南亞公司有個生廚餘的BOO合約,所以我們在生廚餘跟熟廚餘的部分,我們是可以妥善得到一個處理的。

[看守台灣協會 理事
鄭益明]
其實,垃圾的問題,不是說一定用焚化來處理,尤其焚化呢,台灣的焚化爐20多年了,其實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很多焚化爐產生的問題現在中央當作是沒問題,我們的垃圾如果好好的來做分類這些,你現在蓋了那麼多,各縣市的焚化爐,如果可以協調配合,台灣怎麼會說有垃圾沒有地方處理的呢。這全部是中央在推責任,什麼地方自治。

垃圾絕對不會只是地方事務,也不是地方政府就可以處理的,需要中央更上位的公共衛生政策規畫與協調。而無論中央、地方或民眾,都得採取更有效的減量措施,否則垃圾永遠燒不完、埋不完,爆量的問題,只會在各縣市輪流發生。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 黃訊湧、賴冠丞
剪輯 賴冠丞
旁白 吳詩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