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灣的六堆地區是著名的客家聚落。其中各行各業的老店,不僅是在地人生活上重要的朋友,更是情感交流的場域。現在屏東縣客家事務處,計畫募集境內最經典的三十多家傳統老店,從小攤位到大店面,從日常生活消費到衛生醫療保健等等,涵蓋食衣住行育樂層面,紀錄老店的故事,之後集結成書。同時也希望透過文字和照片的介紹,除了刺激地方觀光,更要能喚起人們的回憶,帶動在地人的熱情。帶您拜訪其中幾間老店,另外探討出書的計畫,可能面臨的問題。
十七世紀末,客家先民入墾屏東平原以來,六堆地區,已經成為台灣客家聚落和生活圈,老牌的代名詞之一。而早期具防衛組織的聚落,演變至今,擁有獨特的客家風土、民情和生活的情感空間。
在當地日常生活中,連結人與人、人與土地情感的店家,很多還在延續著它的功能。像走過七十年歷史的麻油店,客家燈籠店,甚至超過百年的中藥店等等,日復一日,細說老店故事的美麗與哀愁。
聽到這個聲音,相信很多老一輩的回憶,一定會回到從前,因為時代在變,現在要找到這種手打棉絮的棉被,已經越來越少了。
噹噹的聲響繚繞整個空間,35歲的張俊忠,背著像釣竿的竹子,連接著類似弓箭的器具,左手握緊,右手持敲捶,利用彈力把棉絮打鬆。
過程中棉絮飛揚,而這個看起來輕鬆的動作,其實還挺累人的,因為手中的工具可不輕,再加上工作的地方,沒有任何降溫設備,沒多久張俊忠早已汗流浹背。
[內埔鄉棉被業者
張俊忠]
夏天做還是冬天做這種棉被,絕對不可以吹電扇,因為吹電扇整個棉絮都跑光光,沒有辦法把這個棉絮做平來。
張俊忠,是這家內埔棉被店的第二代。老店開業50年,傳承手工棉被的精髓,同時很多消費者到現在,依然愛用這樣的棉被,這也讓張俊忠決定接手家中事業。
[內埔鄉棉被業者
張俊忠]
大家想說用這樣的棉被,畢竟比現在工廠做的棉被還好,又實在 又暖和 又實用。
內埔街上另一個店家,門口大紅燈籠高高掛,這裡是一間客家燈籠老店,已經超過70年歷史。看看老闆在白色的燈籠上,用紅色的墨水寫著吉祥話,像世代興隆、添丁進財等等。而這樣的燈籠,可是客家人特有的傳統文化。
[內埔鄉燈籠業者
徐玉騰]
娶媳婦就要用到這個燈籠,新居落成也要用到這個燈籠,我們六堆客家人很注重男丁,因為娶媳婦就希望傳後代。
原來客家燈籠是取「燈」這個音,希望家中可以添丁。特別的是買燈籠回家掛的風俗,據說在六堆客家聚落,仍然非常盛行。
[內埔鄉燈籠業者
徐玉騰]
這是我們客家的一種特色,你在河洛庄看不到這樣的,這種燈籠要在我們這裡才看得到,中部 北部客家人,都沒有用到這樣的燈籠啊。
很多老店常常因為繼承,以及市場消費型態改變等因素,面臨沒落的危機,不過這家燈籠老店,卻不擔心這樣的狀況。
[內埔鄉燈籠業者
徐玉騰]
我們的店沒什麼問題,將來我小兒子也會接。漸漸地客家文化也有在注重,應該這個(市場)的問題,不至於不會傳下去,我個人認為是不會沒落的。
竹田老街上,有一間不起眼的中藥店,居民說已經超過百年歷史。走進店家,47歲的老闆李富蘭,正在使用研槽,將中藥材磨碎。要再磨細一點,還有這個藥缽。百年中藥店裡,古董可不少,像是抓藥時要用的手秤,還有老算盤,這些對李富蘭來說既是傳家寶,也是責任的延續。
[竹田鄉中藥行業者
李富蘭]
沒人幫忙啊,哥哥們上班的上班,當兵的當兵,爺爺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了,我爸爸很早就過世了,沒人幫忙所以就接手了。放掉就浪費掉,因為當時還是很多人利用,也可以比較現實的說,它還是可以糊口啦。
李富蘭已經是第四代,接手中藥店30年來,隨著醫藥科技的發達,客人的消費型態也跟著改變。
[竹田鄉中藥行業者
李富蘭]
以前西醫還沒那麼普遍的時候,一方面問神明求藥籤,甚至於神明會開藥給民眾。第二就是一般說的郎中,以前沒有考試,但是他有讀一點書,有一些藥理,他就敢給人診斷看病,他就開一開來這裡拿藥。現在的人來找中藥的,像一般老一輩的秘方,他的藥方會跟別人說,就像我說的早生貴子的藥方,他會跟別人說就會來這裡抓,現在的型態就變這樣。另外一個就是說養生的。
雖然生意沒有以前那麼好,不過李富蘭說,鄉下地方的民眾,普遍還是認為中藥好用,因此維持家裡生活不至於有問題。
鏡頭來到屏東市,看到這個,可別以為到了某個喪家,這裡是製作傳統紙紮的地方。45歲的邱鳳銘,8歲開始,就跟著父親學習這項手藝。看他修剪竹子,取好長度之後,再用膠帶連接。整個骨架完成之後,就要進行糊紙的動作。而這樣看似輕鬆的過程,四五個小時下來,還是常常令邱鳳銘吃不消。
[屏東市紙紮業者
邱鳳銘]
要蹲著,有時一下子蹲著一下子要站起來,又要走來走去。
看看成品,屋前有童男童女,汽車 機車 腳踏車。屋內佛堂 電話 電腦一應俱全。屋頂也做得很精緻,同時色彩鮮豔,反映出家屬,希望給往生者在另一個世界裡,可以住得安穩。這樣的紙紮是邱鳳銘的固定產品,不過有時也會因應需求,做一些不同的東西。
[屏東市紙紮業者
邱鳳銘]
我以前做過卡車啊 飛機啊,(為什麼會做那些),祂的職業就是這樣子啊,往生者祂的職業就是這樣子,祂開卡車的,我也曾經做過直昇機啊,祂是直昇機駕駛。
看過傳統紙紮,百年中藥店,客家燈籠店,手工棉被店,六堆地區,其實還有很多類似的老店,型態包含食衣住行育樂等面向。現在屏東縣客家事務處,預計挑選其中的35家,紀錄老店故事和業者精神,之後集結成書。
[屏東縣客家事務處
副處長 鍾志上]
這些老店他們有什麼故事,它為什麼可以,開四五十年還在開,有什麼生活上有趣的東西,我們要編一本書出來,也希望這本書出來以後,讓愛好客家文化(的人),來屏東客家地區時,可以來老店看一下(觀光)。
呈現在地老店特色,立意固然不錯,不過藉此要活絡地方觀光,有些店家卻是抱持懷疑的態度。
[內埔鄉燈籠業者
徐玉騰]
你要吸引遊客來參觀,有些人會認為說,就是這幾個短短的幾家店,這樣可能就沒有那麼強的吸引力。
[屏東縣客家事務處
副處長 鍾志上]
我們在招標文件上有要求廠商,一定要配合我們的自行車道,因為我們客家(事務局),也在推我們客家地區的,一些自行車的套票,我們希望說這些老店出來了,希望給那些騎自些車,來屏東客家地區休閒的,這些自行車的遊客,他們可以去按圖索驥,了解說這些老店在哪裡。
紀錄老店的書,預計在明年年中初版,這段時間,屏東縣客家事務處,同時也在思考其他面向。
[屏東縣客家事務處
副處長 鍾志上]
他們本身鄉鎮有,客家活化的計畫,也會配合該鄉鎮的老店,也是串成一條線。
結合地方的活化措施,加上休閒的配套,看似完整的計畫,其實還是有需要加強之處。
[屏科大客家研究所
所長 陳和賢]
出版書以前每個地方,哪些店看專家 地方政府,鄉裡面社造團體,來把這些店重新再整理 佈置,重新再給它規劃,讓它店的故事完全呈現一種面貌。當然以後這種東西,慢慢地結合網路。很多文宣的配合,這個沒辦法馬上打出知名度出來,但是要慢慢地,就像萬巒的豬腳一樣,慢慢地北部人就知道了。
[內埔鄉棉被業者
張俊]
看政府有沒有辦法,用策略行銷的方式,把這個地區的發展特色打出來,才可以帶動人潮進來。要不然你這樣做,只是做一個表面而已。
另一方面,有些老店賣的東西,恐怕不是遊客都可以接受的。像客家燈籠,非六堆地區的客家人應該用不到。還有說到中藥店,現在很多年輕人也不太使用,況且出門觀光買中藥,有點不符合邏輯。所以出書刺激老店消費,好像有些說不通,所幸這些店家的觀念,沒有那麼侷限。
[竹田鄉中藥行業者
李富蘭]
有些人他了解這樣的東西以後,或許他會改變,比如說有病的時候,西醫當然很方便,萬一他怕副作用大的時候,他可以來找中藥吃,他對中藥有了解,就比較不會排斥。
[內埔鄉燈籠業者
徐玉騰]
這是介紹我們客家的文化特色,有買沒買對我們來說不在意,就在意可以推廣我們客家的文化。
業者可以有推廣,而不計較生意的心胸,讓出書活絡觀光的一些問題,得以暫時解決,不過爾後的整體行銷還是得用心。
看看最近的例子,兩年前多名藝術家進駐內埔老街,進行產業藝術再造計畫,把沈寂已久的老街,帶出古早味的繁華市井,乍現榮景給地方燃起希望,之後卻因後繼乏力,如今的內埔老街依舊冷清清。
夢起、夢滅,最後落入沈寂的個案,應該可以作為借鏡。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徐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