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東勢大約有一千四百多位新住民朋友,因婚姻關係移居台灣,一開始難免遇上語言障礙,但她們努力上語言課、用心修習第二專長,在這個新故鄉有自信,而且勇敢地站穩腳步。
上台演講前,準備區的選手們,各個緊捏稿子,默念再默念,希望等會兒上場時,所有的緊張都忘了。
參賽者
朱接琴(右)
聽說很久以前,玉皇大帝要派伯公伯婆,下來凡間巡視,看民間百姓的生活過得如何。
果然一上場火力全開,無論從內容還是穿著上,都顯現出每個人都用心準備,還有人特地穿上家鄉的傳統服飾,華麗登台。
參賽者
張瑩俄(右)
各位評審老師,各位朋友大家好,好,我是第三號,來自越南,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一粒大石頭」,有一位老先生…
這場話題性十足的「講客」比賽,是為外國人跟新住民所設計的,也是新住民姊妹們展演的最佳舞台,這群姊妹來自不同國家,來到台灣後,大家都在這塊土地上努力生活。
台中市客委會主委
江俊龍(左)
一開始公公、婆婆聽不懂她的語言,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她們是用比手畫腳的方式,到後來,經過一二十年的一個調整、一個融合,逐漸,今天她們可以上台,表現得,講四、五分鐘的客家話都沒問題,這個誠意令我很感動。
身穿大紅色越南服飾,來自越南的張瑩俄,生動道出「大石頭」的寓言故事。
參賽者
張瑩俄(右)
看到這粒大石頭,好高興,他說哇,這裡剛剛好,有一粒大石頭可歇歇腳。
講得一口流利的「大埔腔」,其實這些對瑩俄來說,平時生活就會講客語,不過為了這次的比賽,她可是特地請教老師,希望字字發音更到位。
老伯伯藏身在樹後方,全聽到了,「全」,「全」三聲全,全聽到了,深吸一口氣,「透」 ,「透」,「eu」的音,「透」,深吸一口氣,深吸一口氣,再一次。
東勢區新移民家庭關懷協會理事長
王綉滿(左)
每天晚上自己在家裡,戴著耳機就開始聽檔案,先生跟小孩子都認為說自己的媽媽,怎麼這麼認真,這個就是我們希望,她做給小孩子看的榜樣。
從演講稿上密密麻麻的註記來看,知道這肯定是經過無數次的練習,正式登台的這一天,她的先生在台下溫馨加油,也拿出手機,從頭到尾錄影記錄。
東勢民眾
張瑩俄(左)
剛過來這裡的時候,語言也不通,就,有,也很感謝那個,王綉滿姐,很鼓勵我們學習,還有姊妹,我們姊妹團互相幫助。
東勢民眾
饒益男(右)
客家庄做事時就會學些客家話,因為家中也有老人家,溝通會比較好、比較方便,所以她也很認真學習客家話。
記者
許儷齡(左)
在東勢這個山城,農業是很重要的產業,當地種植最多的就是梨、柑橘以及甜柿,像最近甜柿,大約再一陣子就要進入產季了,許多新住民朋友來到台灣,生活都跟農業息息相關。
瑩俄來到台灣,就和丈夫共同投入農業,一眨眼二十年匆匆過去,放眼望去,整座山頭結實纍纍、橘紅飽滿的甜柿,正是他們夫妻倆,二十年多來辛勤打拚,最好的見證。
東勢民眾
張瑩俄(左)
來到這裡我適應得很快,越南沒有種甜柿,來到這裡甜柿很稀奇,我就開始學種,跟我的先生學著做。
臺灣農民聯盟副主席
胡譽鐘(左)
新住民來到台灣,對我們農業幫助很大,我們的農村所有的,無論是東勢區,接梨、採梨、選果,都是新住民。
許多姊妹就像瑩俄一樣遠嫁來台,在這裡撐起生活,回想過去,語言,真的是最先也最普遍,遇上的關卡。
東勢民眾
朱接琴(左)
我的婆婆曾經跟我說,叫我去冰箱拿蛋給她,我在廚房走來走去,什麼是「冰箱拿蛋」,什麼是「冰箱」,什麼東西是「蛋」,我婆婆就說,哎唷 妳這麼大人了,蛋在冰箱妳還不知道,可憐啊,她就慢慢走去拿過來跟我說,這個就是冰箱,這個就叫蛋,喔,一回我們就知道了,慢慢學。
來自印尼的朱接琴,別說蛋跟冰箱分不清,起初更是完全不會講客家話,她下定決心學習,整整花了一年多,才逐漸化解語言的藩籬。從現在可以順暢表達來看,實在很難想像她是過去那位,無法溝通、缺乏自信的女子。
東勢民眾
朱接琴(左)
有朋友、有姊妹,跟我們講講話,講一講,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比較開心,心情舒暢些,會越來越快樂,跟這群姊妹聊聊,一天就這樣過了,很快啦。
互相鼓勵、學習交流總要有個地方,民國九十六年「東勢區新移民家庭關懷協會」成立,這裡就成為了姊妹鄉親們,互相打氣的避風港,也是充實自我的溫暖教室。
東勢新移民家庭關懷協會理事長
王綉滿(左)
我們結合了農會,開了很多第二專長班,月子餐、保母證照班,成立家政班,讓她們每個月有一個固定的主題來學習,所以她們會踏實地學習。
突破語言障礙,融入在地,這群新住民好姊妹彼此支持鼓勵,在東勢這個新故鄉,快樂生活。
採訪/撰稿 許儷齡
攝影/剪輯 陳靖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