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縣白河鎮是全國最大的蓮子及蓮藕的生產地,全鎮大約有200多公頃的蓮田,每年到了冬至前後,白河鎮就可以到處看到一群人,在乾涸的蓮田上挖掘蓮藕,而家家戶戶門口也曬著一大片雪白的蓮藕粉,也為白河妝點出特殊的景色。純正的蓮藕粉製作過程費時又費工,而台灣蓮藕粉的產量有限,往往供不應求,因此市面上常出現假的蓮藕粉,也讓許多消費者失去信心。或許趁這個季節您是可以安排,親自走一趟白河,認識蓮藕粉的製作過程,也了解蓮藕粉的好與壞。記者陳君明、洪炎山先透過鏡頭,帶您來認識這蓮藕粉是如何從淤泥中,雪白而生的!

[台南縣白河鎮農民
黃德盛]
摘蓮子也沒有這麼簡單,那個蓮枝有刺,有刺的話,要穿長袖長褲去摘。

[台南縣白河鎮蓮農
鄭秋郎]
我看要超過12點,現在已經11點半了,從凌晨做到凌晨,真的厲害。

[台南縣白河鎮蓮農
魏志佑]
因為這幾年差不多要20斤的蓮藕,才有辦法洗出一斤的(蓮藕)粉。

即將進入冬至,白河的太陽依舊高掛,熱氣也隱隱從地面飄散。

山貓挖土的突兀聲白河的一角,傳出隆隆隆的機械聲,每當俗稱山貓的推土機把泥土鏟起後,一群全身包的密不透風的農民,就如蝗蟲過境般蜂湧而至,把泥土裡一條條不起眼的蓮藕拔起、收集堆置。

[白河鎮蓮農
鄭舜]
以前在採收,是用人力硬挖的,怎樣硬挖,就用小鋤頭,比較小的鋤頭,比較長,用那個來挖,一天可以挖多少,一天最會挖的,半天大約一袋,那很少呢,就是很少。

[白河鎮蓮農
黃德盛]
蓮藕多不多有差,最多蓮藕的田,一天可以挖7、8百斤,現在都算千斤的,現在都用機器,用山貓去挖很快。

而一旁三三兩兩的農民也分散在田的周圍,把拔起的蓮藕修邊剪裁。

[白河鎮蓮農
溫張花]
就切到這邊可以看到孔,兩邊可以通,洗的時候泥土才會流走,如果一面有孔,另一面沒有孔,泥土就塞在這裡面,那洗的粉就有泥土。

仔細一看,農民手中的蓮藕似乎和我們一般認知的蓮藕有所不同,似乎比平常我們食用的蓮藕更為瘦小。

[白河鎮蓮農
鄭舜]
市面上的叫做菜藕,圓圓短短的,那叫做菜藕,那沒有粉質,那是做菜的叫做菜藕,那這邊的呢,我們這邊的是叫做石蓮,磨粉的,算是生產蓮藕粉的。

而種植這種石蓮的田卻如此的乾枯,似乎又和我們印像中是種在水波盪漾的埤塘中有所不同。

[白河鎮蓮農
鄭舜]
這個(石蓮田)差不多九月就要把水流乾,流乾要採收才有得採收,你說有水的那個就是菜藕,菜藕是有水在流動的。

卡車開進禾埕台南縣白河鎮是台灣蓮子及蓮藕的最大產地,目前全鎮大約有兩百多公頃的蓮田,而每年11月開始,在白河許多農戶家的禾埕前,都看得到一堆堆待修剪的蓮藕。

[白河鎮農會供銷部主任
林榮崇]
白河鎮以目前97年度來講,我們蓮藕粉的摘種面積差不多有200公頃,如果沒有受到災害,每一公頃蓮藕的產量差不多在2萬斤,以10斤蓮藕可以生產一斤的藕粉來講,每一公頃差不多有2千斤的藕粉,不過依照今年受到3次颱風的影響,我們的藕粉減產很多。因為藕粉又欠銷,產量都不好,所以連續幾年來,我們都差不多到7、8月都沒有藕粉好賣,今年照這樣一樣會少量。

倒蓮藕、機器洗蓮藕蓮藕初步修剪過後,便一袋袋的被送到農會的工廠裡,進行機械清洗,每年這個時候,農會的清洗工廠往往是天還沒亮就要開工了。

[白河鎮農會供銷部主任
林榮崇]
因為(農民)很早就要洗,都要求農會要在早上2、3點,就要將藕漿送去他們家給他,所以我們的員工一般都在(清晨)3點左右就要開始動工。

經過機器的清洗、攪拌、再磨漿過後,褐色的蓮藕變成粉紅色的蓮藕漿,如果你以為這樣就大功告成了,那可錯了,因為這只是最簡單的步驟。

<以前就倒到這邊,就全部都是水來泡,這樣不是很慢,對就比較慢,現在這樣比較快。>

水花濺起的剎那,猶如為天空蒙上一層花玻璃,在紛飛的水滴中,滿身包裹的婦人根本沒有閒情逸致,停下來欣賞這樣的情境,只見她們背著粗狀的水管,用水柱沖洗、擠壓著眼前一盆盆的蓮藕漿。

<今年不好,怎麼看,沒什麼粉,看藕漿就知道,有粉比較白,那今年的呢,沒粉就比較紅色,有粉就比較白。>

[白河鎮蓮農
黃德盛]
現在那有年輕人要做,全部都是老人家,所以說現在老人家啦,洗粉也要耐心,沒有耐心會洗沒有粉,怎麼說,因為粉本身是輕的,很不容易沉澱,所以要一直沖水一直沖水,把汁液沖掉,才會沉澱凝結,才有粉。

[白河鎮蓮農
鄭秋郎]
我們的蓮藕是用新鮮的,然後去壓碎、搗碎之後,然後用網子、用水沖然後讓澱粉流出來,那些渣全部都是堆置當有機肥料,我們要的就只是底下的澱粉而已。

<洗這個會累嗎,多累阿,還說不累,你沒看這麼忙。>

[白河鎮蓮農
溫麗昭]
整桶的粉,真正的粉在這邊而已,這最白的地方就是真正的蓮藕粉,剩下的就只有水而已。

經過人工搓揉、過濾、沉澱、抽水等繁複的步驟後,才能將蓮藕中的澱粉質提煉出來,而這些樣樣都得靠人工。

[白河鎮蓮農
溫麗昭]
這一桶差不多有兩斤的粉,3417所以辛苦就在這裡,看到這麼大一桶,客人來看到都以為粉到這邊,這一大桶都是粉,但是我們跟他們講粉只有到這裡而已,他們就會說,哇,怎麼會這麼少,都是在浪費水的。

[白河鎮蓮農
鄭秋郎]
所以這樣來回沉澱需要三次,所以總共,如果第一輪時間是4個小時到5個小時,然後加上第二輪、第三輪的話,總共要花上12個小時,才完全得到蓮藕粉,然後隔天才曝曬這些蓮藕粉。

也由於蓮藕粉的沉澱速度慢,而台南又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即使冬天還是很常有烈日高照的氣候,因此要格外注意蓮藕粉的變化。

[白河鎮蓮農
黃德盛]
你要一直換水,要一直泡水,你太久沒換水會發酵,不要讓它發酵,就要讓它一直泡水。

[白河鎮蓮農
鄭秋郎]
如果不小心的話它容易發酵,因為溫度太高,所以我們需要隨時去注意它沉澱的程度。

月亮高掛,略黃的燈泡早已點起,鄭家卻仍是忙碌不堪,今天他們注定要挑燈夜戰了。
兩夫妻忙碌的將箱子裡較凝結猶如豆花的蓮藕粉,一一挖到大碗公裡,再將大碗公猶如辦桌般整齊排列。

[白河鎮蓮農
鄭秋郎]
把它分成很多等分,因為很多你要刮片都不好拿,這個重量剛好每一個人的手腕,用工具很容易的把它刮出來。

擺好後,只見鄭秋郎用湯匙慢慢的在表面輕敲、填補,讓它更為平整均勻。

即使從早做到晚,鄭家夫妻倆不敢多抱怨,仍埋頭苦幹,也許這樣的生活早已習慣了。

[白河鎮蓮農
鄭秋郎]
這工作是持續性的,沒有辦法說我們停著,可能是明後天再繼續做,不行,它你一開始採收之後,就是不能停的一直到好,這工作就是一氣呵成。

翌日,太陽又再度升起,鄭家禾埕又出現不同的景象,熱鬧的氣氛讓人幾乎忘了前一日凌晨才收工,一排排大型的亞鉛板被架起,老人家人手一碗大碗公站在旁邊,默默的用工具刮出雪白的粉末。

[白河鎮蓮農
謝楊不纏]
就這樣刮,手拿著碗公邊轉,轉得順,這樣刮的比較順,就這樣,手在後面,讓碗公轉。越薄越快乾燥,如果是整塊就不會乾。

為了增加蓮藕粉的口感,蓮藕塊需要刮成一片片的來曝曬,因此這群老人家往往一個早上就這樣手不停的刮個幾十碗公。

<手會痠嗎,這拿碗公會痠,不能休息的,這樣,這樣,脊椎也會痠,那是不是要貼撒隆巴士,沒有沒有貼,就讓它去痠痛。>
<那怎麼會來賺這筆錢,就閒閒,老人了加減做這個,田裏面粗重的工作沒有辦法做了,就做這個加減賺,一碗10元。>

[白河鎮蓮農
鄭秋郎]
它可以帶動很多人的工作,包含說我們現在採蓮藕,撿拾蓮藕,像我們蓮子採收的時候,剝蓮子,這都是一個小小的貼補。

從蓮藕採收、清洗、搓揉、沉澱到刮製,蓮藕粉的製作過程都需用大量的人力,雖然為農村的老人帶來額外的收入,但也為農民增加了龐大的生產成本。

[白河鎮蓮農
鄭秋郎]
我們昨天的去採收,到今天送到工廠去清洗,然後現在在製作的過程,大概像這樣一天下來,總共的花費大概要三萬元,甚至以上。如果我們一天下來收的量,沒有超過150台斤的話,就等於是虧本,因為我們不只是這三萬元的(人力)成本,之前的種植成本,比如説我們要施肥、要管哩,那個成本都沒有換算在裡面。

由於蓮藕粉耐放的特性,讓農民不得不選擇這個多工高成本的農業附加產品。

[白河鎮蓮農
鄭秋郎]
最主要就是蓮藕粉做好之後,它大概可以放個兩年的時間,都不會變質,而且會有更好的風味,所以那種過程當中,造成農民沒有一種壓力,就是說它的產品完成之後,不用急著馬上去銷售掉。

製作蓮藕粉可以說都是在和時間賽跑,但完成後卻有更多的時間慢慢的販售,也難怪白河的蓮農到了這個季節,三天兩頭就要熬夜一次。

由於農民的辛苦,讓白河的蓮藕粉名聲特別響亮,但也因此市面上出現了許多仿冒品,讓白河農民困擾不已。

[白河鎮蓮農
魏志佑]
因為這幾年差不多要20斤的蓮藕才有辦法洗出一斤的粉,20斤的蓮藕才有辦法淬取出1斤的蓮藕粉,一包蓮藕粉,單是我們農會收就一包收300元,我們小販就賣大約4百多元,你們在都市裡那有可能買200多元,絕對不可能的。

[白河鎮蓮農
鄭秋郎]
在一般的市場裡可能看到用乾燥的蓮藕直接絞碎賣給你,這就是蓮藕粉,其實這裡的蓮藕粉。跟一些用乾燥的蓮藕去絞碎,連同渣都賣給你,這個就完全不一樣,所以這裡的純度都是百分之百,沒有帶任何的雜質。

冬季的白河蓮田,沒有了夏季鮮豔盛開的荷花美景,一坵坵乾枯的蓮田略帶蕭瑟感,在這蕭瑟中,家家戶戶門口前鋪著一層片片的雪花,而這些粉末卻也是蓮農一整年的辛苦結晶。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