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後,許多東西被快速的大量生產,紡織工業如此,傳統手工服飾也如此,更不用說是服飾上的裝飾了!花蓮鳳林植物染工坊,最近就積極培育人才,舉辦修復與重現客家織染技藝課程,甚至蒐集文史資料,然後再結合現代科技跟傳統植物染、編織技藝,重現這些珍貴的客家織紋。


 

 

 

工坊裡,大家眼神專注、正低頭忙著手裡的編織工作。

鳳林客家織染計畫學員 黃玉蓉(左)

以前沒有機器的時候,就全部這樣綁著,(像妳都要綁在腰上),靠腰,我們都開玩笑說,這就是靠腰,真的是靠腰力喔,如果是這樣鬆鬆,它就會亂七八糟,形狀也不漂亮,這線就會,不緊,就會不平這樣。

鳳林客家織染計畫講師 李美玲(右)

織帶的話就是你靠身體的力量,去撐開那個線的張力,那這個就是靠這個織布機來做撐力的部分,而且上線要很專注,因為你線不能錯。

鳳林客家織染計畫學員 郭南駿(右)

挑織,它是在平織上面,再把這些紋路挑出來,所以是一個加法的一個概念,對,可是,減法的概念的話,其實它就是要把這些線,再把它藏進去。

 

客家織染計畫的講師李美玲,之前和原住民老師學習織帶技術,不過學著學著,心裡卻一直有個疑問。

鳳林客家織染計畫講師 李美玲(左) 導

它其實就是地織機,然後他就是告訴我們這是勇士的衣服,就是男生的服裝這樣,或者說祖靈的眼睛,那我們在織的時候,心裡就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因為我們自己是客家人嘛,欸,難道我們客家人不織布嗎,然後難道我們沒有自己的圖樣文化嗎,那到底我們,難道我們一、兩百年前,世界上還沒有紡織機的時候,那我們客家人穿什麼這樣。

 

疑惑總要解答,或許傳統的客家服飾上,有機會可以找到客家圖紋。

鳳林客家織染計畫講師 李美玲(左)

照片提供 陳達明 老師

01:48:00~01:58:00

果然真的是很不好找,所以我們就遇到很大的困難,因為就是,其實東部的移民,客家人移民大概一百多年,所以在東部其實很少人穿客家藍衫,尤其是剛過來的時候很窮苦,那時候能活下來就不錯了,還有什麼,誰講究那個衣服對不對。

照片提供 鳳林鎮文史工作協會

02:12:00~02:22:13

這群人後來找到了苗栗陳達明老師,老師也提供他所有蒐藏的藍衫,讓大夥兒相當興奮。

鳳林客家織染計畫講師 李美玲(左)

照片提供 陳達明 老師

02:26:01~02:33:22

這一件就很特別,它是清朝末年的,然後它的,是我們目前採集到,花紋最漂亮,最繁複,所以它一串上面就會有三個以上的圖紋,非常的美麗。

鳳林客家織染計畫講師 李美玲(左)

第一條研發出來的是這一條,這一條圖案是屬於比較簡單的,然後就是這件衣服,它是一件大紅色的那個新娘服,因為其實我們客家人穿著還是比較樸素,通常只有這邊邊邊有一些花紋,那這一個花紋,就是這一個花紋。

記者 林秋伶(左)

以前的客家服飾上都看得到有一些圖案,現在花蓮鳳林花手巾植物染工坊,就試著把這些圖案找回來,要把它重現,現在就請美玲老師跟我們說一下,妳現在在做的是什麼,我現在在做客家織帶的織紋,我們在做挑織的動作,要把這個漂亮的花紋挑出來,那希望這個織帶,以後就可以做在我們的客家藍衫上面,010644

 

除了衣服,也在肚兜的綁繩,採集到織帶的應用,目前採集了十組的客家織紋,要把它一一復刻出來。

鳳林客家織染計畫講師 李美玲(左)

我們的原住民老師,他當時候把我們的技術教會之後,我們有辦法透過數位的APP,去演算出圖案的算法之後,然後再交給我們的夥伴,去研究怎麼把它織出來。

鳳林客家織染計畫學員 黃玉蓉(左)

因為織布就是靠上下這樣交錯,線要交錯,它就是這,把下面的線拉起來,你看這樣,拉起來。

 

光用看的,就眼花撩亂,更何況要織!別看這短短的20公分,初期一織就是3天。

 

其實光是這個,上線大概就要兩、三個小時,那因為這個織紋比較複雜,所以我們光是,你不要看前面小小這一截,有時候就要花兩、三天去研究,但是也不一定會成功。

花手巾植物染工坊,成立了十幾年,有成熟的染布技術,現在用來染織線,更是發展客家織帶的最佳條件。

花手巾植物染工坊 李姿鳳(左)

將客家文化的一些東西,給帶出來,讓大家能更去認識它這樣子,然後這剛好也是我們一個優勢,我們希望說,不要用到化學的東西,把老人家的一些技術,給復原出來這樣子。

 

(所以現在收集在這裡,是為了什麼),要把它晒乾,晒乾才能儲存,它才不會發霉。

 

滿地的大葉欖仁落葉、修剪過的行道樹葉,撿回來處理後,就可以當成染材。

 

像是福木,可以染出黃色,大葉欖仁,可以染出綠褐色,洋蔥皮可以染出橘色。

花手巾植物染工坊 李姿鳳(左)

因為我們的綿線一直在染汁裡面,如果都是不攪動它的話,我們布的纖維的那個孔隙,是不是充滿了水分,它不會再吸顏色進去了,所以提布這個動作,讓染汁滴下來之後,布的空隙出來之後,再丟下去,它會再一次的吸顏色,顏色會越來越飽和。

鳳林客家織染計畫講師 李美玲(左)

欸,我們就有機會重現一百多年前,我們想要的顏色,就真的用當時的顏料,可能是植物萃取的汁液,或藍染等等,去染出來的線,就真的可以完全重現這個百年前,客家藍衫的織帶。

 

現代化的改變,讓傳統服飾工藝漸漸消失,更何況是上頭裝飾用的織帶,這群有心的織染專家說,就是要重新找回這項精緻的美學。

鳳林客家織染計畫講師 李美玲(左)

然後看到以前的設計感,跟我們客家文化的美學,以及這些圖紋後面的象徵,吉祥的意涵,我覺得這對我們重新去認識自己的文化,很有幫助這樣,那我覺得從我們這一代,再把這樣的美學,重新學習,然後找回來,那我們也有機會穿上屬於我們自己特色的文化,那我們就可以想像,一、兩百年前,這些客家婦女,應該就是世界頂尖的設計師吧,就是說,能夠想出這麼繁複美麗的花紋,那我覺得她們的,這樣子的設計,應該要被傳承下來。

用現代數位科技,演算出織帶邏輯,用傳統技術,編織出客家圖紋,未來她們更要在藍衫上,重現這項技藝,讓客家族群的常民美學,得以繼續傳承。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