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www.pts.org.tw/hakka/mealc/file/mealcA/1109/10011.jpg&width=271&height=170)
這幾年台灣時興各種形式的藝術文化節慶,然而一場活動在喧鬧過後,是否能夠在地方上留下影響力,卻是個問號。美濃客家藝術文化活動「秋迎福」,是一場以在地思維為出發的虛擬另類節慶,在美濃這個獨特的客家農村,從早期反水庫運動累積出來的草根力量,到後來扎扎實實在美濃扎根的在地組織,甚至是在「秋迎福」活動見其爆發力,讓人感覺到美濃仍延續著反水庫運動後,仍蓄積著龐大的人文力量,另外籌辦活動的美濃年輕人,也努力展現活動的在地性與獨特性,企圖為美濃種下藝術的種子。夏蟬高昂鳴叫的唧唧聲,逐漸轉為緘默以後,象徵炎熱的夏天結束,微涼的秋天已經到來。
襯著傳統客家八音的樂音,眾人在主祭官鍾鐵民的帶領下,拈香祭拜美濃庄頭伯公,共同為美濃以及「秋迎福」活動祈福,同時向庄頭伯公唸誦保存美濃文化資產的祭文。
利用秋豐祭,透過活動公開宣示,希望可以保住永安庄頭的文化空間,也就是我們萬物今天立足的這塊土地的完整性。
[美濃愛鄕協進會
理事長 劉孝伸]
我們東門樓伯公的空間,這幾年一直有開發,就是所謂拓寬馬路,或是河川築堤防,受到這些開發的影響,有被破壞的壓力。也透過這個活動,呼籲我們公部門可以和鄉親一起來保護這個傳統的空間。
不只希望能夠保護美濃傳統的空間,秋迎福活動更是希望引領民眾進入傳統氛圍,就在東門樓前搭起戲台,打戲酬神,邀集鄉親圍坐,觀賞山宛然戲團演出的客語布袋戲碼,回味童年的野台戲滋味。
[美濃愛鄕協進會
理事長 劉孝伸]
我們在籌辦這次客家文化藝術活動的時候,就想到在秋天這時候,用秋天的意象來做整個設計主題,所以我們把這個活動叫做秋迎福,秋天的時候,農忙告一段落,大家利用這藝文活動,經過一年的緊張後,有個放鬆、有一個撮把戲、唱歌這些,讓大家享受秋天豐收的喜悅、快樂。
[美濃愛鄉文教基金會
董事 鍾秀梅]
傳統的客家社會,秋天的時候就是豐收了,第二個就是現在美濃是一個天氣很好的時候,我們用音樂會來迎接豐收,迎接這麼好的天氣。
這樣一場屬於在地人的藝文音樂會,自然少不了和美濃常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客家八音演奏,台上正在演奏的八音團,是由在地國寶級八音樂師鍾雲輝所領軍,而鍾雲輝擔任八音嗩吶手的演奏生涯,已有半世紀之久。
[美濃愛鄉文教基金會
專案人員 鍾兆生]
我們今天介紹的八音團,這個就是在地的東西,他們上去表演的時候,就可以有很有自信把他們的技術表達的很傳神,在地的東西還是要介紹出去,讓自己內部更加深化。
將在地的東西介紹出去,林生祥的音樂或許是個最好的媒介,身為美濃子弟的林生祥總是唱出對美濃農村的關懷,以及農民和勞工的生活故事,溫暖的歌聲細膩傳達愛鄉愛土的情感,讓台下觀眾聽得如癡如醉,跟著節奏擺動身軀,而在家鄉吟唱土地故事的林生祥也感到格外輕鬆。
[客家創作歌手
林生祥]
在自己的家鄉唱歌就是很輕鬆啦,從氣候上這些來說,對演唱的人來說都是熟悉的,身體的感覺很熟悉,自己生長、成長的地方,比較多細節,比較細膩的地方,我們還是可以去描述、表達的很清楚,
不光是在地,音樂會中也力求與外地接軌,
甚至和國際做交流,找來芬蘭傳統樂器演奏家Pekko Kappi吟唱芬蘭的古老民謠,
也有來自法國的駐村藝術家Yannick、蔡宛璇,播放所收錄的在地聲音與影像,與美濃的在地文化進行互動。
[駐村藝術家Yannick、蔡宛璇>
那他(Yannick)覺得美濃對他來說,在地理文化上來說是最有文化傳統完整性的地方,美濃的聲音、在地的聲音,是完全被嗩吶所標示出來的,因為嗩吶我們遠遠就可以聽得到,那它也是在點綴著常民生活。
跨出在地,與國際的藝術文化相互切磋交流,讓不同的地域特色能夠碰撞出燦爛的火花,也是「秋迎福」這個另類節慶的思考軸線之一。
[美濃愛鄉文教基金會
董事 鍾秀梅]
第二個是跨界,就是跨一步,跨界,跨界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不一定守在在地,不一定是井底之蛙,我們一定要跨出去,去吸收不同人的觀點,大家互相激盪,互相串出一個新的新民謠的這種風氣。
[美濃愛鄉文教基金會
專案人員 鍾兆生]
我們這次活動的主題,或者我們講主體、跨界、交響,這三個部分還是我一直很強調的部分,其實主體還是我們在地的客家人,這就是主體,跨界就是我們可以跨越走出美濃,我們找外國民謠的音樂家來參加,另外一個交響,我們透過很多不同的音樂,做聲音的、錄音的、藝術家做影像的,包括還有做戲劇的、布袋戲的,一起來,我們重新來理解客家文化
不同於一般大型藝文活動,在活動一結束就什麼也不留,時間長達兩週的「秋迎福」,特別設立「美濃串聯工作坊」,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進駐美濃,到國中、國小上課,進行互動,希望藉此發揮不同層面的藝術影響力,播下種子進而生根發芽。
[美濃愛鄉文教基金會
專案人員 徐國明]
辦了很多工作坊的課程,請了駐村藝術家來美濃,像這種工作坊的課程,駐村藝術家,我們都會幫他安排去美濃各個國中、國小去開設一些聽覺,就是按照藝術家專長,去辦不同活動,我們會比較積極的去找民眾互動,我們不會辦一個很大的活動希望大家來參加,其實那不是我們要訴求的東西,是要走入地方,走入社區。
或許是這股「走入地方、走入社區」的力量持續發酵,「秋迎福」活動中時時可見年輕工作人員忙碌的身影,要說活動籌備是年輕人當家,可一點也不誇張,事實上這幾年,在美濃舉辦的各項活動,年輕人的熱情和行動力幾乎從不缺席。
[美濃愛鄕協進會
理事長 劉孝伸]
我們美濃這幾年辦的大型活動,一個很特別的地方,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有很多年輕人一起來參與。讓年輕人參與社區的事務,對年輕人了解社區、以後對社區有感情、發生感情,不是用教條式的,大家要愛鄉土喔、要認同客家文化,其實從小參與這些不管是傳統的或是地方的藝文活動,就可以讓他們走進來。
[美濃愛鄉文教基金會
董事 鍾秀梅]
首先是他們(年輕人)對這部分(美濃)有認同,在他們有限的生命,這塊土地還是他們可以實踐投入的地方,他們也認同這理念。
[美濃愛鄉文教基金會
專案人員 鍾兆生]
我覺得這個立基點不是在年輕人功勞,我覺得還是過去為了美濃,我們從反水庫以來,這些大人他們打下來的(基礎),年輕人其實還是在這個架構裡面去發展,
從反水庫運動到農村改造,美濃凝聚出了強烈的社區意識,從小到大、從年輕人到老人,幾乎都對於自身所處的土地有一股濃厚的使命感,而在這過程中,文學和音樂則扮演了重要的意識與認同串連的角色。
用母語念詩歌,藉由念詩來啟蒙下一代的文學、音樂因子,青年詩歌比賽,也是秋迎福活動裡,為美濃文化紮根的重要環節之一。
[客家創作歌手
林生祥]
我們將來希望(青年)唸詩慢慢的發展變成說,他念詩慢慢的變成自己寫詩,寫詩 然後懂得做音樂的人,可以自己做音樂,很期待啦,很期待一代一代,比如說美濃文學的傳統,或是有關藝術方面的傳統,一代一代有人承接上來,我覺得這也是社區運動、社區改造一個很重要的力量。
[客家創作歌手
羅思容]
我感受這整個音樂祭不是唱歌唱完就沒了,是把這塊土地、這裡的人,還有更多的一種交流。
「秋迎福」,一場美濃秋天豐收的慶典活動,雖然只是由在地思考虛擬出來的另類節慶,不過,透過傳統文化與創新藝術, 卻讓人看見美濃的另一種力量和可能。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