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竹縣竹北市的新瓦屋聚落經過了多年來規畫整理以後,不但成了當地主要的歷史古蹟,也變成了舉辦節慶活動的場所,像是兩年一次的「花鼓節」,都會吸引許多民眾參與、並且帶來人潮與商機。但新瓦屋另一端的民俗公園生態池與荒田,一直以來卻都是雜草叢生、一片荒蕪,今年度的「國際花鼓節」縣府文化局特別邀請了當地藝術家范楊存和兪瑞玲,針對人文特色進行創作,藝術家們利用漂流木與農家生活器物及花布等素材,設置了各種在地意象的裝置藝術,盼能喚起人們對土地與在地人文的新感受。著花裙、跳花步、花鼓鑼聲陣陣響,熱鬧的2008花鼓節在新竹縣竹北市的新瓦屋聚落裡歡喜開幕,今年的花鼓節不減往年的娛樂性,以丑扮為主的活動不但充滿喜慶氣氛、也是極具律動感的動態演出。除了熱鬧的花鼓陣,新竹縣政府還在竹北市新瓦屋附近的民俗公園佈置了創意裝置藝術,讓靜態藝術也有表現空間。
這裡是新竹縣竹北市新瓦屋斜對面原本的一個生態池的地方,因為可能是工程或是什麼變化、就使得這些水沒有辦法留下來而荒廢掉了,不過兩位藝術家他們就利用石頭或是海邊、河邊檢拾而來的漂流木拿來拼湊一下,以藝術表現方式讓這裡好像變得很有生命力出來,像這棵樹也一樣,它本來是一棵很美麗的桂花樹,被颱風摧殘過後,藝術家就用這種花布和蒼蠅拍增添了這些五顏六色,讓它就像復活了一樣,大家是不是覺得蠻有趣的?
竹北地區的「新瓦屋聚落」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當時廣東饒平的林氏家族渡海來臺,於現今的竹北地區開墾生根,嘉慶年間、林家的公廳始有「新瓦屋」稱謂,後因都市計畫而將新瓦屋聚落劃分成「新瓦屋保存區」及「民俗公園」兩大區塊,日前縣文化局希望把民俗公園自「問禮堂」起始的外圍綠帶,以在地、駐地藝術家的現代裝置藝術來進行展演。
[新竹縣文化局
局長 曾煥鵬]
我們希望有機會就用在地的藝術家可以用裝置藝術的方式,讓大家了解這個地方,也是有有趣或是感覺到這裡有一些變化,所以我們就請在地藝術家范揚存先生和Rebeca俞瑞玲小姐他們來幫忙。
范揚存和俞瑞玲是這次民俗公園裝置藝術計畫的受邀藝術家,范揚存是新竹縣關西鎮人、和俞瑞玲這個台北女孩目前都住在峨眉鄉,也都擁有多項藝術專長,這次的裝置藝術展演兩人以大量的漂流木和花布型塑了過去在地的客家農村意象。
[藝術家
俞瑞玲]
當時我們直接就是希望說這個地方如果回到以前像農村的感覺,所以後來那個我們回去的時候就想出了哇!尤其明年是牛年,那這些牛如果回到這些水田裡面跟大自然結合,讓人們也去回憶以前在農村時代,牛、跟農村是不可分的。
漂流木水牛串起樸實、耐勞的客家農家印象,而「問禮堂」前的作品「花鼓炫賺」則算是個最吸引人們目光的作品之一,范揚存說、花鼓陣是是一種節慶象徵,隨風旋轉的七彩農家工具裝置藝術、則是代表客家農民的日常生活。
[藝術家
范揚存]
我就用一些家裡用的農具、尿杓,什麼漏斗、鏡子這些東西以前農家以前小時候時常用到的東西放在一起、湊起來讓它轉動,風就是新竹的特色,最有名的就是風,所以讓它轉、讓它展現農家新竹的客家的精神。
[藝術家
俞瑞玲]
這一件作品當然我們使用的素材都是以前農村裡面會用的一些農具、一些用品,農忙之後、休閒的時候,那這些用品就是可以停工了,大家可以去參加就是花鼓藝術節,也當然跟著這個旋轉讓大家可以、一定是豐收賺了錢,大家才有心情去參加節慶。
竹北民俗公園幾乎處處都有工程進行著,包括交大客家學院及客家園區等計畫都加緊趕工著,這陣子這邊的工程人員和附近民眾、看著范揚存和俞瑞玲的創作一天天變化著,也開始對這些作品感到好奇與認同。
[民眾
潘昌佑]
我覺得這個地方原本就比較平淡,然後增添一些鮮豔的色彩感覺還不錯,它那一些東西是不是有一些牛吧!感覺上有一些田野的感覺,感覺還不錯,印象最深刻是什麼,外面的大飛機,為什麼?一進來就看到了啊。
[民眾
陳怡安]
整個客家的文化不.外乎就是說就是農、應該是說就是比較樸素的那一面,可能跟家裡有動物或是說這方面有一些比較重要有一些連結,我會覺得說這個部分可能是大家比較能夠去切身了解到的一些部分。
潘昌佑和陳怡安都是外地來到竹北這裡工作和做生意的,在不甚了解竹北在地人文歷史的情形下卻能理解或喜歡上這些裝置藝術,但住在附近的住戶和商家卻有不同看法。
[竹北市民
劉文獻]
我的感想、這邊的風實在太大了,那掛這些布的話有點像在曬衣服一樣,再來的話就是說,對我們居民的話事實上在美觀、在景觀方面是沒有加分,不如把這裡的話整理這一個草皮,讓小朋友在這邊走一走散心、散步啊可能會比較好一點。
[竹北市民
魏秀鳳]
這個綵帶之類的好像節目已經、好像那個花鼓節已經過了,那現在掛著而且它飛的有的風都捲上去這樣,這樣子來講都好像不大好看有點凌亂,讓我們住在對面的人覺得說像現在掛得這樣好像有點奇怪。
有人欣賞、有人不認同,但裝置藝術就是有種最直接的人文特色表達功能,也能顯現原本不可能的時空景象,這架用花布和漂流木結合成的「花鼓一號」飛機就停在問禮堂外,雖然竹北沒有飛機場、這架飛機卻象徵著在地的夢想起飛了。
[新竹縣文化局
局長 曾煥鵬]
他們還用漂流木,漂流木是撿來的,做了一架飛機,叫Fagu一號,也是具有國際化的意思,想說用這飛機讓大家看見花鼓一號這樣也是No1這樣的英文的意思,代表我們花鼓節從這裡開始也要飛翔,開始有新的希望、新的發展。
[藝術家
范揚存]
東拼西湊、原本是想做個東西讓它轉,做個什麼造型出來,結果做一做湊起來就像是架飛機一樣,後來最後兩三天就變成飛機了。
這次裝置藝術作品不管是「花鼓一號」的刷子還是「花鼓炫賺」的尿杓、都是來自這家頭份鎮的五金行,每次老闆娘一看到他們的到訪都會非常高興。
實體的生活用具直接從五金行採買,而抽象的飛機機身、動物狀的漂流木素材則全是來自大自然。
住在峨眉山區的范揚存和俞瑞玲心血來潮時就會往竹、苗海岸、尋找形狀特殊的漂流木。
黃昏時分、范揚存和俞瑞玲把整天辛苦檢拾來的漂流木載回工作室,這些對一般人來說不算什麼的漂流木在他倆眼裡可都是寶,有特殊形狀的漂流木會直接擺放在工作室當作裝置藝術,沒有特定形狀且品質不錯的漂流木、范揚存還會拿來改造成傢俱。用電鋸、電鑽,范揚存三兩下就完成了一個漂流木椅,曾在西班牙學珠寶設計長達七年的范揚存認為、珠寶設計和裝置藝術創作有很多共同點,即使大小差異很大、但都同樣是藝術創作,曾留澳主攻當代藝術的俞瑞玲就對范揚存的創造力感到佩服。
[藝術家
俞瑞玲]
很多時候他(范揚存)拿到很多的媒材,都是不一定是要去花錢去買,就是他看東西的角度就是沒有東西是不能使用的,他覺得每一樣東西都必定可以創造新的生命,這個是我覺得談到創作裡面,他是本來就自然而然,就是那個是無限的希望。
在這座峨眉清河堂老厝的工作室裡、時常都會傳出范揚存和俞瑞玲兩人在院子裡或是屋裡彈奏古琴的樂音,有時兩人還會彈奏范揚存自製的月琴、或邀好友前來同樂,在這裡、還可看見滿室的畫作及裝置藝術品,這一對神仙眷侶可以說早已將藝術實踐在生命裡。
[藝術家
范揚存]
在你生活週遭的東西你要有更多的感受,不要想太多那種物質性的東西,上班多久、領多少錢,這種東西別想太多,不要太嚴肅,是這樣說嗎?別太嚴肅,你的生命與生活不是嚴肅的東西,生命快樂一點、樂天一點比較好。
范揚存和俞瑞玲兩人都認為,簡單、自然、樂天的過活,時刻觀察、追求美好事物,這樣每個人都可以把藝術牽引進自己生命中,過一個真正有人文氣質的生活,並且可以把這種氛圍分享給大家。在竹北市區裡、高鐵高架橫越的六家地區早已不見傳統農家的往日風采,新大樓群也將客家聚落的原貌遮掩了,所幸新瓦屋聚落能被保存下來且定為古蹟,俯瞰這幅現代與傳統並存的場景、感受在地特色,也不免令人期待,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新瓦屋的往日情懷與藝術家們為這裡所綻放而來的繽紛,可以勾勒出新竹縣人文觀光的一扇新大門。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