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橫從谷關到德基水庫路段,在921大地震時坍方路斷,中橫通車60年,卻有長達21年封路,一般民眾得坐中巴公車,才得以從谷關進入梨山。這兩年,公路總局重新啟動復建中橫谷關到德基段,可行性研究計畫,預計2025年動工。不過,從谷關到德基水庫路段便道只有24公里,目前每年卻花費約3億元養護,平均一公里高達1千多萬元,引起了部分生態學者質疑。
從谷關到德基,現在叫做台8臨37線,那個臨是臨時的意思,37是說指標37公里,就是現在管制的路口,現在這條路,全長大概有24公里這麼長,現在我們要跟著865公車,進入梨山那邊,這是107年才剛開放的乙類大客車。
豐原客運經理
羅乙棋(右)
865路公車,基本上是以服務梨山居民的基本民行為主,當然因為現在中橫便道管制的關係,所以遊客如果要上梨山,就必須要搭公車。。
坐上865公車,順著路況欠佳的台8臨37線,一路顛顛簸簸進入梨山,中巴公車是遊客上山唯一的選擇,來自台中的王小姐和陳先生,都在山上工作,好幾次碰到便道下雨封路。
乘客
王小姐(右)
因為其實常常,這個假如說下大雨的話有沒有,其實假如說不通車的話,這樣子的話,其實說實在的很麻煩,然後而且有時候我們根本都,還要隔天,還要再走合歡山,這樣子太麻煩了。
乘客
陳先生(右)
我是覺得不方便,我是希望說它可以趕快通車,這樣子我們用路比較方便,比較不會說還要等很久。
台8臨37線管制路段,一天僅開放三個時段通行,為了防止落石坍方影響路況,谷關工務段每趟都得派前導車,中衛車與後衛車,確保人車安全通行,谷關德基管制路段柔腸寸斷,從青山上下線交會口來看,格外清楚。
公路總局二工處長
劉世桐
公路的上方有一條,就是以前叫青山上線,那我們現在走的在,就是現在下面這一條,叫做便道臨37,那青山上線在921地震之後呢,那這個路段全長18公里裡邊,它嚴重毀損,路基全斷啦,或是不足3公尺,大概有8公里左右,那其中有幾個地方,就是很嚴重的一個,整個路基完全流失,我們叫做斷點,比較大的斷點有3個地方,那長度大概都在300多公尺左右。
公路總局二工處谷關工務段長
呂正安(左)
像這個是明隧道,看到上面很多的崩塌有沒有,那早期它是一個鋼構的,只有做這一個,那後來因為崩塌持續加大,我們就兩邊又延長,所以這個路段,我們有特別去監控。
這裡是中橫便道安全行控中心,也是公路總局全台各工務段,唯一比照高速公路局,設置的行控中心,有路況即緊急通報,不少梨山民眾一直盼望,早日解除重重管制。
梨山果農
劉少卿(左)
因為經過這麼久的時間了,其實這條來說,現在算已經,地質算很穩定了,便道等級來說,沒辦法像一般省道等級說,做得很好,未來我也希望,可以恢復到921之前。
梨山果農
羅翠如(右)
當然是說打通來,對這邊的居民出入就很方便,不用像現在這樣管制,管制時間 管制人這樣。
中橫封路超過20年,要求路通的民意從來沒有停歇,(cg in)從2004年7月通車前遭逢七二水災,決議放棄修復,行政院於2006年11月,要求公路總局重新評估修建可行性,經評估後,2007年5月建議簡易修復,在2008年10月,核定中橫便道搶通計畫,2012年5月完工,開放管制通行到現在,而交通部長林佳龍,去年再度要求公路總局,啟動復建中橫谷關到德基段,可行性研究計畫,預計2025年動工(cg out)。
公路總局二工處長
劉世桐(左)
依照國外的文獻,加上我們自己的研究,我們推估是在114年,大概就是在西元2025年的時候,我們整個中橫的復建是到達一個,中橫的地質啦、地貌的情況是,到達一個穩定的狀態,那是適合來做,整個復建工作的一個進行。
梨山青農聯誼會長
陳琪翔(右)
這一條路安全最重要,因為我走了這樣子5年多的話,我被落石擊中過2次 對,那你如果說一般人的話,可能覺得說那就不要來了,但是問題是說我們是當地居民。
經常往來中橫便道的當地人,都擔憂通行安全,交通部公路總局,今年10月中在和平區公所,召開地方說明會,與會的生態學者反對復建,楊國禎認為,保護中橫山區的千年植被,在921過後尚未恢復,現在談復建還太早。
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
楊國禎(左)
修這個中橫,只考慮到谷關到德基這一段,現在在峽谷裡面的崩塌,你沒有再考慮到更上面這邊下來的崩塌,所造成的影響,我覺得這樣子是不夠充分,也不夠理解我們台灣的環境,這樣要來做這樣的工程跟思考,是非常危險,而且非常冒進。
逢甲大學土木系退休教授
許澤善(右)
青山上線完全沒有不復建的理由,這一些條件,在民國45年都存在,現在也存在,未來也存在,那我們現在怕什麼,我們現在是斷掉那個幾處而已,3、4公里,就全線廢死。
學者許澤善根據中橫谷關德基路段,地貌變異分析,認為中橫可進行復建,但他反對公路總局,目前規畫方向,依照工程顧問公司,提交公路總局的路線評估有三方案。(cg in) A案是強化目前的青山下線,也就是台8臨37線便道雙向通行,花費最少工期最快,預計2033年就可完工,B案是恢復青山上下線通行,C案是打長隧道一勞永逸,但工期與經費高,最快2038年才能完工(cg out)。許澤善認為最佳方案,是走青山上線上方,避開敏感地層剪裂帶。
逢甲大學土木系退休教授
許澤善(右)
繞著下線走,這個是長治久不安,經常都要再花錢,將來還是要面對很多問題,第二個你要證明一下,說你遇到的那幾十處那個剪裂帶,你怎麼處理,所以那個如果你能夠證明它安全,我們也可以接受,第三個(長隧道)呢是沒有觀光價值,那個不好。
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
楊國禎(右)
你的地殼的變動,你的颱風豪雨的運作,你的什麼,這個千年植被的被什麼,被砍伐,你這個20年,你這個根本是,還沒有進入到整個穩定的循環,加上說我們現在的氣候變遷,全球變遷的,這個可能會產生的這個地震跟颱風豪雨的情況,那這一些都不能當做沒看到的啦。
根據公路總局資料,(cg in)從谷關到德基水庫,這條24公里的中橫便道,一年花費約3億元養護,平均一公里養護經費,高達1千多萬元,不但是全台省道之冠(cg out),甚至比國道高速公路,養護費用還要高,修不修復,除了考慮通行的安全快速,成本效益問題也要考量進來。
公路總局二工處長
劉世桐(左)
那我是希望在今年的年底,那個可行性研究的報告,可以依序核轉到公路總局,轉到上呈到交通部,那做最後拍板的一個定案,那目前我們還在努力中。
中橫貫通一甲子,卻有長達21年,足足三分之一時間路斷、過不得!台灣多數年輕一代,只聞中橫名聲,卻未必得知當年風華,它承載了多數壯年以上世代的記憶,那曾經是台灣最美好的年代之一。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范修語
CG/彭淳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