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愛吃高山高麗菜,而台灣的高山高麗菜,以梨山為中心點,集中種在台8線,台7甲線和台14甲線等區域。不過您知道嗎,每一口高山高麗菜,其實吃下的都是台灣山林的血肉。在中橫通車六十年來,如何將過度開發的山地,退耕還林,是下個60年,中橫的發展重點。
公路總局二工處谷關工務段長
呂正安(右)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說,其實谷關地區,基本上來講,一個強颱而言,我們這邊的通搭點,還是比較少,那梨山的點位,就會相差比較多,(為什麼),包括台7甲,以及台8這個路段,那因為山上它邊坡比較陡峭,那可能還是有一些,呃,開發的一個農產的一個部分。
公路總局谷關工務段白板牆,詳細記錄最近山區路況,數字會說話,同一時期谷關便道路段,只有1處需要搶通,而台8線過梨山往大禹嶺路段,加上台7甲線往宜蘭路段,總共有8處坍方加樹倒,足足八倍,公路單位講話只能點到為止,生態學者直指,山林涵養這麼久,還是抓不住地基,禍首也就是所謂的農產,就是淺根蔬菜。
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
楊國禎(右)
高麗菜它高不到50公分,在夏天的時候,我們把它什麼,全部都擾動,你下雨以後,第一個,最重要的叫做洪峰,我一個森林的時候,我這個雨就會被森林吸收住了,森林砍掉以後,你種高麗菜,這個水馬上怎麼就下去,就造成了洪峰。
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
李瑞宗(左)
高麗菜是個短期作物,一年搞不好可以有五次,五個循環,那茶的話,你第一年種下去,它也不會長茶葉啊,第二年還要照顧,第三年還要水土保持、施肥,第四年第五年才能採收第一批茶,所以你必須要資金夠充足,而且前五年沒有收入,所以對於有些人來講,他就不做。
台灣人有多愛吃高麗菜,搶種就有多嚴重,(cg in)據農委會統計,2019年全台高麗菜,五大產區位於雲林縣,南投縣 宜蘭縣 彰化縣及台中市,其中雲林彰化是平地高麗菜,南投縣及宜蘭縣,90%以上是高山高麗菜,2019年宜蘭縣種1276公頃,大同鄉就種了1223公頃,比例高達96%,產區集中在台7甲線,而宜蘭的產量,在2018年超越南投,成為高麗菜年產量,全台第一的縣市(cg out)。
梨山果農
李寶蓮(右)
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這個地會被收回去,或者是說,我們不知道這個,因為水果一年只有一產,那像今年跟去年的話,都是開花的季節,遇到氣候異常,所以結果就很不好,那水果一年只有一收,這一年開花不好,整年就完了,那可是高麗菜不一樣,它一年可以翻種個三次四次。
記者
鍾雄秀
就在福壽山農場的旁邊,我們看到一邊是農場種蘋果的果樹,另外一邊是農場放領出去,私人的農地,種的是高麗菜,從這邊看過去,整片都在種菜,對水土保持跟山林保育來說,其實不是很安全。
高山高麗菜,最早是從福壽山農場種出來的,周邊放領出去的私人農地,高麗菜田種好種滿,連路旁畸零地都不放過,果農李寶蓮帶著我們,在台7甲線附近的這塊地,原本種果樹 後來種茶,最近大肆整地改種高麗菜。
梨山果農
李寶蓮(右)
這塊地因為是從果園,改成高麗菜地,種菜的話,它就是必須要清耕翻土,現在它呈現的樣子,就是清耕翻土的樣貌,然後天氣好的時候,事實上看不出來,但是它只要,只要稍微下點小雨,或者是他們,光是在灌溉的那個,就只要有水,它流出來的那個水啊,就都是滾滾的濁流。
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
楊國禎(右)
你在這樣的一個沙石的土石上面,你要種高麗菜,你就必須施用大量的什麼,的肥料,你還灑很多的什麼,的農藥,那這些區域裡面,我們下來就是德基水庫。
由於事態嚴重,台中市政府曾在2018年,舉辦水土保持教育宣導時,首度邀請台中地檢署檢察官及土木技師上山,教導農民相關法令及水保觀念,但也明白表示,只要符合相關法規,並未規定高山不能種高麗菜。
台中市原民會組長
蔡俊偉(右)
我是承租人或者是地主,我種什麼植物,其實我都符合相關的法規,我要種高麗菜,沒有類別性,除了林業用地,什麼都不能種植之外,農牧用地其實你種植什麼作物都是,就是符合相關的法規啦。
梨山果農
劉少卿(左)
你如果說,當然是果樹類,是果樹類一定是水土保持最好的一個方式嘛,因為這個高山經濟有種茶種菜,尤其是種菜來講,對這個土地的影響來講,一定是比較大的,但是這個沒辦法去阻擋說,你不可以去種菜啊。
其實,梨山人也知道,高麗菜對山區的危害。
聲音來源:
台中市和平區博愛國小主任
吳秋慧
梨山的居民也漸漸發現說,高麗菜對於水土保持而言,真的是, 因為它太淺根了,它真的是,有時候比較大雨的時候,它真的就是衝下來,衝到曾經連我們梨山街上, 都有土石流衝下來,所以慢慢地有一陣子,就是輔導變茶。
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
楊國禎(右)
你在夏天所吃的,台灣的高山高麗菜,每一口都是台灣的山林血肉,好,我這樣說,並不是要打死所有的人,而是,如果我們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我們怎樣真正的用,所謂永續的方式,讓這個栽種不會造成這一些問題的存在。
一望無際的高麗菜田,背後的代價是,砍掉水土保持相對佳的果樹,讓大地由綠轉黃,農民生計與生態保育之間,應該找出讓山林永續的平衡點。
梨山果農
李寶蓮(右)
以經濟上來講,它是一個快速可以回本的一個產業,而且暴利,因為現在的氣候,不穩定的狀態愈來愈嚴重,那像不管是旱災或者是水災,夏季的暴雨,然後只要平地的蔬菜產區一淹水,這邊的高麗菜就暴漲,所以它,嗯,大家會愈來愈願意種高麗菜的原因,也是因為政策的不穩定。
梨山果農李寶蓮,曾任國家公園解說員,也是生態關懷者,921那年來到梨山,在台7甲線下方租地耕作,自食其力,她十分憂心台灣山林過度開發,不如就自己來當,土地的良善管理者,希望把陡坡等,不適合開發的山地,還給森林。
梨山果農
李寶蓮(右)
退耕還林這個政策,已經幾十年了,那幾十年前林務局開始做的時候,都是發放樹苗給農民自己種,但是事實上這個過程裡面,一棵樹要種到,將來有經濟價值,它其實是需要很完整的一個,一套管理技術的,但是這個都沒有,像我自己,我很願意種樹,但是當時拿到樹苗,也沒有教我如何種如何管理。
聲音來源
台中市和平區博愛國小主任
吳秋慧
果農其實他對自己的地,他其實會做好水土保持,反而就是說有一些部分,林務局或相關單位把它收回去以後,反而他們因為人力不足的關係,他們也沒有維護管理,反而是這樣,地在崩塌。
梨山果農
李寶蓮(右)
那個木材產業並沒有接續上來,相反的木材產業從森林的管理,然後樹木的整修,然後一直到後面的伐材,甚至於製材,這些技術人才、工廠設備,然後市場行銷,這些全部都已經斷裂了,那也是我上來20年來,我自己觀察自己果園的這個,農業跟林業之間的交替,我發現到一個非常大的漏洞。
堅持了21年,李寶蓮坦言,內心充滿期望但卻失望,她在梨山種紅檜種台灣肖楠,還種水果來支持租賃土地,但看不到台灣林農的未來,她長期觀察梨山的生態變化,認為梨山超限利用的根本原因之一,在於不少平地人上山搏命賺錢,下山回都市過日子。
梨山果農
李寶蓮(右)
這裡有很多的條件,事實上就是不適合長住久安,這裡就只有一個衛生所,它沒有醫院,然後學校就只有到國中,這還是這幾年才有的,那在我剛來的時候,這裡只有國小,所以你可以想像,只要家裡有老人需要就醫,或者是有小孩需要上學,就不能在這裡安家落戶。
無法長住久安,也因此梨山沿路多數建築,除了原住民風,其它不少建築,是以臨時工寮的形式存在。
梨山果農
李寶蓮(左)
以這樣一個客觀環境來講,要人去把這邊當做一個可以永續經營,或者是傳諸後世子孫的一個產業,大概不太可能,不太可能形成,所以它會,多年來會一直流於一種,就是不斷地轉換園主。
梨山果農
劉少卿(左)
未來的期許是說,希望政府來說,你高山的經濟來說,就是大家一個方式能夠說,能夠管理方面的話,能夠做得更落實,因此你這個包括說,這個雞糞,像現在看到很多蒼蠅來說,這個雞糞的問題。
梨山到底應該是"宜林林",還是"宜農地",事實上從中橫開通60年來,一直爭議不休,梨山人的心聲是,有效管理、配合輔導。
聲音來源:
台中市和平區博愛國小主任
吳秋慧
我們其實梨山人也很願意說,是不是可以來輔導我們,給我們一些建議,然後能夠讓土地利用,跟環境保育和平共存,因為如果你純然的,我們全部就是要環境保育,你們梨山人就應該離開,或怎麼樣,我覺得這是,這也是不對,因為他就是已經在那裡了。
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
楊國禎(右)
比如說,我們在梨山要開始開發的時候,有所謂的梨山管理局,來統籌所有一切的這個運作,這一些我們可以,免掉非常多行政的手續,跟很麻煩的,這個人事的糾葛的東西。
(cg in)梨山建設管理局,轄區只有現在和平區的梨山 平等兩里,在前省府時期是直轄的管理局,地位等同於縣市層級,在1973年到1981年這8年期間,梨山管理局轄區,人均所得超過新台幣4萬元,是當時台灣,整體人均所得的兩倍(cg out),楊國禎認為,管理山區,不同於都市治理思維。
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
楊國禎(右)
雪山的山頂一直到梨山,到和平到台中都會,都弄一個,同樣行政體系架構跟運作來管理,這樣的運作,本來就不符合,我們這個山裡面的一個情況。
退輔會副主任
李文忠(左)
十幾年前,張景森政委跟我講,他當時是經建會的副主委,他說我們整個梨山的榮民,種梨種蘋果種蔬菜賺的錢,大約是五百億元,大約啦,那如果我們要整治谷關那個水庫,德基水庫,超過八百億元,所以是不划算的。
梨山青農聯誼會
會長 陳琪翔(右)
也希望說有人能夠認同在這一塊土地成長的時候,也可以認同說,比如說在這裡的居民,能夠認同說,我是梨山人,想要為這一塊土地說,欸,我好好在這一塊土地上打拚,畢竟說,我們在這邊生活的,我們兼顧說環保跟經濟來講的話,取得一個平衡點。
生態保育優先於經濟開發,學習與大自然共存,才是兼容並蓄之道。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范修語
CG/彭淳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