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橫貫通之前,梨山是中央山脈當中,文面部落泰雅族的傳統領域,隨著路通,各大族群湧入大梨山地區,從種植高山蔬菜到溫帶水果,此後穿越中央山脈的中橫主線與支線,揭開了高冷蔬果經濟序幕!不過,這麼多年來,為了保育山林,生態與經濟之間的拔河的問題也從沒停止過。


 

 

 

梨山,中央山脈中心的一顆鑽石,文面部落泰雅族的傳統領域,海拔約2000公尺,在中橫開通後,一躍成為台灣中部開發最早,也最負盛名的高山風景區。

梨山文物陳列館解說員

楊文龍(泰雅族)(右)

這個中橫開通以後,各大族群就慢慢上來了,因為當時中橫還沒有開發的時候,我們的祖先都是沿著這個路,我們所打獵的這一條路一直往下走,當時,據我們這一個耆老所說,他述說,他們以前,我們這邊沒有梨子,那我們就是打香菇,或者是一些山產,揹這一些山產,走路走路走到這一個谷關。

記者

鍾雄秀

梨山是中橫公路東西往來,最重要交會之處,以前開發和建設大梨山的時候,除了在地泰雅族的原住民,接著來了外省榮民,再來是從東勢上來的客家人,和嘉義、南投,甚至是宜蘭上來的福佬人,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梨山。

 

現在的梨山,是多族群混居而成的聚落。(cg in)以梨山為中心點,由佳陽、梨山、松茂和環山等四大部落所構成,兩個行政里、梨山里和平等里,占據整個和平區的東半部,合稱為"大梨山地區",依據台中市民政局的人口統計。(cg out)戶籍人口有3200多人,原住民只占1460人,不到半數。

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

李瑞宗(左)

就是因為公路開通,所以除了原住民之外,那這時候,有一些築路的榮民,他們也就進來了,那有一些可能就在梨山街上,就是他們覺得他們在這邊可以生活,可以做生意,可以開個麵攤,他們就在這邊生活,所以也可以種水果,所以也就種果園,那客家人也進來了。

梨山果農

羅翠如(右)

可能有一個,在這做,親戚就因為,梨山比較賺得到錢,親戚就帶著朋友上來,就是有一個小團體,小團體這樣啦。

 

果農羅翠如是東勢人,早年從台中商專會計科畢業,20歲那年跟著夫婿上梨山,前兩年移居大雪山種甜柿。

梨山果農

羅翠如(右)

像我熟識的朋友,有台北過來做的,也有高雄上來做的,很多還有很多朋友,就是從彰化那邊,像我們佳陽那邊,很多他們彰化人,姓汪。

聲音來源

台中市和平區博愛國小主任

吳秋慧

那為什麼這麼多的族群,會全部聚集在梨山,當然是跟那個高冷蔬果,經濟的栽培種植,有最大的關係,因為我們的高冷經濟,大家知道,梨山蜜蘋果、水蜜桃啦,梨子這一些高冷蔬果經濟,它們都是需要那個,一些大量的人力。

 

(cg in)從東勢上梨山的客家人,多半落居佳陽部落,而沿著宜蘭支線進梨山的河洛人,主要分布在松茂和環山部落,從霧社支線進梨山的南投人,集中在梨山和佳陽一帶。(cg out)像梨山青農聯誼會會長陳琪翔,其父親是從南投上來,作為第二代,早已將梨山當成家鄉。

梨山青農聯誼會長

陳琪翔(左)

以前第一代上來的時候,就是來這邊打拚,它很像小型的一個台灣,你來的時候想說,就是錢賺完,我就回去了,到目前第二代來講的話,他慢慢會有一個意識是說,這裡是我的故鄉。

 

梨山是台灣溫帶水果重鎮,維持山區高冷蔬果經濟,要有足夠人力,當中橫開拓第一代逐漸凋零,認同並且永續梨山,成為第二代努力耕耘的目標。

梨山青農聯誼會長

陳琪翔(左)

人就很奇怪,你從小在這邊長大,你就會有一個依戀,你不管怎麼樣,你還是會想要回來,不管你在外面做得多麼輝煌,你還是會想要回到你的家鄉,但是回到你的家鄉的時候,你會看到很多問題,比如說,暖化的問題啦,或者是,農業廢棄物的問題啦,你想要去讓這邊的經濟變得更好。

 

熟稔的駕著單軌搬運車,穿梭在陡峭的山坡上,24歲的葉曜誠,去年剛從中興大學農學院畢業,從東勢上梨山工作。

梨山青農

葉曜誠(左)

之所以會來到這邊是因為,我看到,就是3年前有那個暑期工讀的徵選,對,然後就是想要來試試看,因為我們家,其實也是做落葉果樹的工作,然後就是想要更多加了解,有關這方面的事情。

 

葉曜誠下山時,與同學談到梨山工作甘苦談,都被看成是苦差事,但葉曜誠認為在梨山種果樹仍有市場。

梨山青農

葉曜誠(左)

其實我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為了要賺錢,因為它這邊,其實就是沒有什麼過多的娛樂,就是做事然後就吃飯,然後就睡覺這樣,就是很單純的一件事情這樣子,對,可是後來到山上,我發現就是,其實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這麼簡單,因為其實在這邊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你必須要先活下去,你才有辦法去做多餘的事情。

 

葉曜誠跟著,梨山青農聯誼會長陳琪翔一起農作,陳琪翔說像葉曜誠這麼年輕,就一心上梨山務農的人越來越少,早期中橫通車,梨山進入大開發的黃金時期,吸引各族群上山尋找機會,民國50年到70年代,一顆顆蘋果撐起了梨山經濟。

梨山青農聯誼會會長

陳琪翔(右)

(當年)1顆蘋果10元,10元的話,那時候(一趟)的工資也是10元,你可以請一個人,從梨山挑蘋果到東勢去,10元,對,我爸爸以前就是當挑夫的,我爸爸民國60幾年上來的。

退輔會福壽山農場員工

沈奕助(左)

大家可以知道,民國大概50、60年,那時候的蘋果,他們是說蘋果,4箱蘋果可以在豐原買一棟房子,所以那時候其實是,榮民在這邊種蘋果種果樹的,其實都過得都還不錯。

退輔會副主委

李文忠(左)

那在中橫,他們的米,他們的菜從那裡來,米,當然高山沒辦法,所以就種蔬菜,所以福壽山農場、武陵農場等,就是這樣來的,那中橫(建)完了以後呢,這些人呢,你要把他擺到哪裡去?很多就擺在農場裡面。

 

梨山蜜蘋果,最早是由退輔會福壽山農場試種,成功種植後,無條件提供梨山地區原住民,開啟了梨山蜜蘋果的黃金年代。

退輔會福壽山農場員工

沈奕助(左)

49年中橫開通之後,剩下的那些老榮民,我們就安置在農場,那農場就想說開發一些,那時候經國先生有指示,就是要不與民爭利,所以我們就是做一些高山的作物,那時候剛好我們的那時候的舊場長,就引進一些溫帶的果樹。

梨山青農聯誼會會長

陳琪翔(左)

民國70年那時候開始已經進口了,那變成說蘋果不值錢變梨子,那梨子現在來講的話,因為進口也非常多,然後再加上平地的高接梨也很多,變成說梨山的梨子慢慢消退。

梨山果農

羅翠如(左)

梨山的黃金時代,可以說也有點過去了,以前成本又很便宜,外國進口的水果沒有那麼多,價錢又非常好,那有一段是梨山的黃金時期。

 

(cg in)梨山蜜蘋果至今仍有穩定通路市場,但主力果樹產業轉型多次,民國50到70年代以蜜蘋果為主,民國70年代砍蘋果樹改種水梨,民國90年代又改種甜柿與水蜜桃,目前已是全台最大水蜜桃產地,占一半以上產量,年產值近1.9億。(cg out)

梨山青農聯誼會長

陳琪翔(右)

你要吃到一顆水蜜桃,我是經過了,打掉了25顆以上,才留下那一顆,所以它單價會非常,比較貴的原因是在這裡,所以說,又有損壞率的問題,所以說後面才會去碰到加工這個東西。

 

海拔2千公尺的氣候與地理條件,種出的水果風味獨特,在梨山賓館前台8線旁,有整排固定攤販,叫賣著高山水果和高冷蔬菜,攤商與果農相存相依,他們共同撐起了梨山經濟。

梨山果農

劉少卿(左)

水果這個產業來說的話是不會沒有,不會沒有,這種高山的水果,像這個蘋果, 平地要種得起來的話,很少,雖然現在進口很多,但是現在的整個梨山的量來說,產量來說的話還不算說是很多。

 

劉少卿本來在東勢區農會,擔任會務部主任,不捨高齡雙親在梨山農忙,去年辦理提前退休,上到梨山接手,耕作了40多年的原保地。

梨山果農

劉少卿(左)

我爸爸從民國65年,就上來梨山這邊打拚,一直到現在,在梨山已經40幾年了,我爸爸今年80歲了,所以說我們比較年輕一代的,就長輩已經老了,所以就回到山上這邊來,以我們這裡來說,這裡是跟(和平區)公所承租的,目前我的(原保地)部分,是沒有這個困擾啦。

台中市原民會組長

蔡俊偉(右)

原保地除了原住民在利用之外,我們也有在原開辦法在施行之前,我們也有,已經在這邊原墾的一些農戶,非原住民的部分,也已經耕作了很久,那我們就是輔導他承租。

 

原住民保留地,是用日治時期"高砂放保留地"名詞而來,依據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第37條,及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第17條規定,原保地所有權移轉以原住民為限,非原住民不得取得所有權,承租權也不能轉讓,但事實上梨山原保地現況,99%都是平地人在承租。

梨山果農

羅翠如(左)

以前的不是叫原住民保留地,最早以前叫山地保留地,是說我們住在山上的人,我們住在山區的人,就可以來耕這個山地保留地,後來是因為政策變化這樣,變成原住民才可以買這個地,國家的政策,我們不配合它也不行,也沒辦法去反抗。

梨山果農

李寶蓮(右)

我們的契約只要有任何的糾紛,最後平地人都會敗訴,因為法令站在,原住民保留地,就是應該是原住民耕種,然後它事實上,也規定這個承租權是不能轉讓的,但是事實上普遍,我們現在看到的,99%都是平地人在承租在耕種,那這個事實上也是一個,這個土地管理的一大問題。

 

(cg in)根據統計,台中市原保地面積有6393公頃,除了195公頃在新社區的白毛台,其餘6198公頃都在和平區。(cg out)而和平區原保地最大困境是,區內非原住民人口比原住民多,目前大約是6比4,平地人上山,主要目的就是謀生,租地身分限制卻相當嚴苛,致使絕大多數非原住民,都是二手,甚至是三手租約。

梨山果農

李寶蓮(右)

事實上,我沒有原保,原住民的身分,那原保地的規定是只有原住民可以向鄉公所承租,而且是耕作權的設定而已,它並沒有私有權,但是其實後來很多原住民不做了之後,他們都租給平地人來種,那像我的話就是二手租約。

台中市原民會組長

蔡俊偉(右)

梨山地區會產業那麼發達,當然也,我們對,我們之前的墾戶功不可沒,這是有目共睹的部分,那原民會積極在針對我們非原住民,在使用保留地的部分,如果它有淵源的部分,我們是會辦理積極地輔導。

 

原民會認為,政府為了保障原住民生計,全國總共劃定24萬多公頃國有土地,以原保地方式保留給原住民耕作,和其它公有土地性質不同,而從原住民角度思考,早年還面臨一項慘痛經驗,不得不保護自己的傳統領域。

梨山文物陳列館解說員

楊文龍(泰雅族)(右)

因為當時這個中橫開發得很早,所以當地我們的這一些,我們的族人不懂得這個土地,這個價值是多少,那時候呢,我最記得我們一些耆老說,那時候有一種酒,就是太白酒,原來我問的太白酒,就是我們現在的這個米酒,當時比如說一甲地或兩甲地(換),因為我們不懂得這個金錢,那時候泰雅族,我們原住民的習慣是以物換物。

 

大梨山開發成敗關鍵都在原保地,60年前從一顆顆蘋果發展起來,非原住民聚集愈來愈多,形成了梨山經濟圈,盱衡下一個60年,原保地是繼續綁住,平地人上山開發,還是明白鬆綁國土管制,攸關梨山經濟的未來走向。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范修語

CG/彭淳鈺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