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及林田山林場為台灣四大林場,早期因為伐木業的帶動,造就榮景,也因為伐木業的沒落,風華褪去,現在的發展上都已轉作觀光用途。參天古木群是大自然千年化育、得來不易的資源,然而商業利益所求的觀業事業進駐,生態保護與營利標的兩者之間如何取捨,相當值得探究的。像日前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部分經營權,交付民間公司,其中沼平車站環評還沒通過,卻已經準備大舉開發,引起相當大的爭議。還有在一些森林遊樂區裡,讓人們接近自然的步道,是否也對生態造成影響,四大林場又該如何永續經營因為早期的伐木產業,人們現在得以深入山林,感受大自然純淨無瑕的美,也能夠在參天的古木群裡,享受森林浴那種怡然自得,通體舒暢的樂趣。

可是在歡樂的背後,有些長遠的問題,或許該提早發覺,以免後悔莫急。


驚險 不可思議 悲傷的畫面,不斷上演,受到全球氣候變遷,瞬間雨量驟增,以及過去濫墾濫伐的影響,這幾年大自然開始反撲,尤其每當颱風侵襲,台灣山區經常發生土石流,或者是道路坍塌的情形。

一次又一次的地貌改變,一次又一次因為災害的天人永隔,是否該深切思考開發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位在高海拔的山區。

[農委會林務局
局長 顏仁德]
特別把我們,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國際旅館,以及北門車站的開發,以三合一的方式來公開招標。

2008年6月19日林務局正式將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部分經營權,交付民間公司。此舉,除了引發阿里山居民抗議外,其實一些生態及公平性的問題,不能不注意。

看看準備開發的沼平車站前,這個位於海拔2274公尺,大約2.2公頃的林地上,林務局委託民間公司在此開發,有兩百多間房間的,國際級大型旅館,但這片土地有2/3,都是參天的森林。

[農委會林務局
局長 顏仁德]
沼平車站2.2公頃,它是原來遊樂區裡面的遊憩用地,我們會要求它盡量的避開林木,不可能避開的部份,現在一直在縮減,目前要開發的部份利用空地,只有0.8公頃左右,我們盡量要求。

[前環保署環評委員
詹順貴]
我們現在看到宏都公司,它規劃的飯店量體涵蓋範圍,也不是0.8公頃就可以涵蓋的,它無論如何勢必還要用到,原始植被非常茂密的那塊山坡地,還是要砍掉很多的樹。

[阿里山鐵路民營公司
發言人 藤新富]
當然在我們的初步規劃設計上面,考量生態樹木的部份,做適切的安排配置,在建築計畫上做配置。當然配置以外,影響環境影響評估的部份,我們還是尊重國家的法令,跟學者專家在審查的專業度。

為期33年,9億多的BOT案,雖然業者和林務局都掛保證,尊重環評和專業。不過,文化大學森保系主任王義仲認為,未來的法令必須貫徹。

[文化大學森保系
系主任 王義仲]
樹有一個國土保安的效果,這個國土保安的效果,這個就是公共利益,當我們把它BOT出去,如果今天任何人都一樣,在商言商,當我拿到這個價格是多少,我一定要創造出更多的利潤,比這個價格高的利潤。可是當我們的公共利益,跟他們的利潤有所衝突的時候,考量點是什麼,這個時候BOT的時候,就是法令的規定 限制,在這個時候,你就必須把它真正發揮出來。

嚴肅的環保問題,就看主管機關是否有魄力。另外一方面,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登秋,則是提出公平正義的角度,看待這次的BOT案。

[師大生命科學系
教授 林登秋]
無可厚非的,他(民間公司)最大的目的,追求利潤,所以在他(林務局),還沒有外包之前,像所謂現在還沒有BOT之前,步道一定是比較少的,沒有住宿的設施,或者是相對比較簡陋的,這些都是妨礙利潤追求的因子,所以當民間業者去了之後,它就會步道更多了,住宿就更豪華,或者是更舒適了也更多了。然後它變成一個相對地來講,是比較高擋的遊樂設施了,變成說平民百姓,比較社會比較優勢的人,跟比較弱勢的人比起來,比較有優勢的人,比較有機會到這個地方去旅遊,不要忘了這是公共財,結果我們拿公共財,讓這個優勢的人,來過一個比較舒適的旅遊,來做一個遊樂。

廣義來說,正義原則不只是人和人之間,生態體系其實也是如此。看看現在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八仙山森林遊樂區,太平山森林遊樂區,裡頭都有舒適的步道,讓遊客享受芬多精,同時欣賞美景。不過這些步道,在森林保育專家眼裡,卻是可能影響生態平衡的兇手。

[師大生命科學系
教授 林登秋]
就步道本身當然會,因為土壤被我們壓得比較密實,所以水不容易入滲,所以步道那個地方的土壤,衝蝕會更明顯。

[文化大學森保系
系主任 王義仲]
這個土壤本來如果人沒有來踩,來踏的時候,它是一個非常好的狀態 透氣,人一直踏 一直踩,一直在這邊活動,土壤越來越密實,越密實以後,土壤裡面的微生物活動就變差,甚至以後微生物不活動,不活動以後,這些樹很可能影響它根系的生長。當它都被影響到以後,整個植物的組成就會改變,整個植物的組成改變,動物會不會改變,很多動物是依賴這些植物,有這些植物他才有這些動物,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環節。

另外森林步道在無形之中,也會影響野生動物的繁殖。

[文化大學森保系
系主任 王義仲]
人到了有聲音,有一些動物牠在求偶季節,牠是不希望有任何聲音干擾的。你做了道路(林道),你是把這個本來是一塊地,當我們做了道路以後,你是讓它破碎化,做了一個道路以後,我們人覺得這是路啊,可是很多動物牠看到這條路,牠不敢過去,因此牠的基因,就被限制在這小範圍,長久以來這個小範圍,跟小範圍的基因,牠的族群基因就會窄化。

可能有人會說這樣的影響,太過吹毛求疵,不過當人們消費生態旅遊之時,何嘗不須考量環境的和諧。

[師大生命科學系
教授 林登秋]
現在步道把你弄得這麼方便,其實那些東西都不屬於它原來的,讓你那麼方便,你就忘記了它還有另外一個,脆弱的一面,國家如果通通都用,營利的角度來看,我怕它賠錢,其實對自然教育來講是一個損失,我覺得對我們台灣的山林,對台灣生存維生的生態系統,我們可以說是台灣的母親來講,我覺得是太過功利地來看待它。

專業的問題,可能無法引發大家的關注。不過說白一點,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句話,就可以一針見血。

[文化大學森保系
系主任 王義仲]
人到了哪裡會有垃圾,會產生污水,我們到哪裡要不要吃 要不要喝,這個吃喝一定要用水,你吃喝拉撒所有的都會產生污水,污水就會對水質產生影響。

這樣的問題林務局當然有想過,以太平山森林遊樂區為例,他們就有一些權宜之計。

[羅東林管處
處長 林鴻忠]
目前那個地方,有八條的自然步道,可以分散遊客到每一條步道上。高山環境比較敏感,所以我們也有做總量的管制,這個區域裡頭,大概可以容納3500人,我們滿了以後會告訴遊客,你先到附近的景點去,我們這個遊樂區,也跟同樣是山地鄉的,或者是員山鄉 三星鄉聯盟,我們用社區林業計畫,去輔導每一個社區部落,營造生態村落。我們太平山(森林遊樂區),就是當一個火車頭一樣,把他們連結起來,就變成一個蘭陽山林的生態旅遊。

總量管制的辦法,雖然可以減緩遊憩對環境的傷害,不過台大森林系助理教授邱祈榮,還是提醒有關單位,必須有更周延的配套措施。

[台大森林系
助理教授 邱祁榮]
即使是你已經開發了,但是你還是要做一些,分區管制的部分,也就是說你在這個區域裡面,有哪一些是環境敏感的地方,我們就要嚴格做哪一些事情。在有一些地區,它可能是用總量管制的方式,但是總量管制的話,它可能就比較沒有辦法,對特定的點的部分,做一個更局部更嚴格管控的情況。

四大林場的觀光發展,都不盡然相同。像是八仙山森林遊樂區,強調的是小而美旅遊,也就是將原本伐木時代,所留下來的空間,做些許的改變。

[八仙山自然教育中心
專案教師 林純如]
隨著林場風華螁去,慢慢地我們又把這樣的環境,回歸給自然去經營,我們這邊其實沒有,所謂太多的後續人工的建設出現,因為我們總覺得說,一個環境它會懂得,自己去經營它自己。一般人對於遊樂區,遊樂區這三個字的定義,都是要有很多的遊樂設備在裡面,可是在我們這邊,比較看不到這些設備。如果你越多的建設,他看到這棟建築物好漂亮,他想進去看,結果他不想出來,因為裡面有冷氣 有多媒體,所以你反而把他留在裡面,結果他大部分時間,不是在欣賞這環境,而是欣賞這硬體設備。

四大林場當中應該要屬,林田山的觀光發展最特別,因為在這裡找不到森林步道,有的只是當年伐木時期,所留下的建築物,還有林田山的歷史故事。


雖然民國七十七年,林田山的伐木結束之後,居民陸續搬離,同時這邊的觀光資源,也不像其他的林場那麼豐富,不過現在還住在這裡的居民,為了不讓林田山的歷史被遺忘,所以他們組成導覽志工隊,要給來這裡玩的遊客,可以更了解林田山的過往。



52歲的莊明儀,是林田山林場員工第二代,從小在此出生,對這裡有著特殊的情感,幾年前當地進行社區總體營造,後來成立林業文化園區,也讓他決定把林田山的發展,帶向人文面向。

[萬榮工作站
技術士 莊明儀]
他們一輩子在這裡打拼,留下很多的記憶在這裡,現在他們退休在家裡比較有空,說實在很多時間,不過這邊又沒有很多娛樂,小孩子又不在身邊。所以我接觸到社區總體營造後,我覺得說事實上還很多很多,他們的智慧 他們的經驗,他們的印象,可以做整合跟保留。

除了有當地志工導覽,眼前的日式建築,更是這裡的文化特色。

[萬榮工作站
技術士 莊明儀]
現在社區這邊留下的木式建築物,說實在的要保存是蠻難的,但是它有很深遠的意義,所以這也是我們一開始,就想要做的最主要目的,我剛剛說的林業文化的特質,林業文化比較獨特的環境。所以說以後如果要再發展來說,我想說這些的資源是最大的考量。

台灣原始林場的發展方式,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盲點,也有潛在問題。如何再做更周詳的方案,截長補短,呈現完善的生態環境,同時延續保育價值。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應該可以永續下去。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