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縣在台灣是一個屬於二次移民較集中的都市,因此在台北縣要找到一個純客家聚落著實不易。不過在三峽鎮的五寮里,就有一個還維持六成客籍住民的客家庄,而在今年的擴大內需方案裡面,台北縣客家事務局規劃了五寮里客家庄商圈計畫,投資建設可能達上億元,要將五寮里打造成台北都會區的重要客家景點之一[三峽五寮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王阿春]
台北縣就只有五寮里,有一半以上是客家人,其他的里找不到這麼剛好的。
[台北縣客家事務局
局長 何培才]
讓台北縣的客家鄉親,北部認同客家的鄉親,大家有機會到三峽以後,看我們的客家,客家庄。
[三峽鎮五寮里
鄰長 陳能兆]
觀光客來,人越多就會熱鬧。
<找綠竹筍我們要一大早找,下午找那個筍會比較乾燥。>
時間雖然已經到了九月底,俗稱秋老虎的太陽,仍散發著熱力,從竹葉縫透出。雖然竹筍的產季已漸入尾聲,筍農仍把握最後的時機,忙碌的採收著五寮里的名產,綠竹筍。
[五寮里筍農]
在這邊挖下去,這樣就有竹筍,有露水溼溼的,有裂痕挖下去就有竹筍,你說裂痕是泥土裂開嗎,對泥土有裂痕,有一點濕濕的,挖下去就有竹筍。
從新埔搬到三峽鎮五寮里已經三代人的湯永清,目前在五寮里山區耕作竹筍數甲地,靠竹筍過生活的他,今年甚至贏得三峽綠竹筍評鑑的亞軍。
[三峽鎮五寮里
筍農 湯永清]我們五寮竹筍有名就是好吃、外觀漂亮這樣。2451外面的(竹筍)吃起來纖維較粗,我們這邊(竹筍)吃起來纖維較細,又甜。
現在的竹筍如果變綠就會苦,如果苦的話,我們吃到像藥一樣苦,所以我們找竹筍要很專業,有開班授課。
[三峽鎮五寮里
筍農 賴阿龍]
要好好照顧它,我們種竹筍要用心照顧它,怎麼說呢,我們筍母要留的漂亮,要怎樣收割才比較大支,要怎樣施肥也有影響。
而從中壢搬來五寮里已經四代人的賴阿龍,則在五寮山區種了約三甲地的竹筍,對於這個辛苦的竹筍農產業,更有一套自己的經營哲學。
[三峽鎮五寮里
筍農 賴阿龍]
你的品質要讓人覺得有信用,買你的竹筍覺得夠漂亮,他就會打電話來訂,不需要到街上去賣,他就打電話來訂了。
像湯永清或是賴阿龍,他們的祖先都是一百多年來,才從北台灣桃竹苗地區,二次移民分散到三峽鎮五寮里山區,照統計目前五寮里約有三百多戶,一千多人,其中有六成以上是客籍。
[三峽鎮五寮里
里長 邱顯童]
以前到這邊來居住的,大部分以客家為主要,傳統的客家族群大約有六、七成左右。
[五寮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王阿春]
祖先搬來這邊大約有一百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從楊梅、中壢,從龍潭搬到這邊來,剛來的時候這邊全部要開墾,先從焗腦、焗樟腦油開始過生活。
猶如台灣山區農產業的轉變,三峽五寮里的農業,從最早日治時代的樟腦、茶葉,到柑橘產業,在近廿幾年,才轉型種植竹筍,現在的五寮里已經成為約有六百公頃的專業竹筍生產區。
[三峽鎮五寮里
筍農 湯永清]
以前就種橘子,橘園以前有種好幾甲地,收成不夠成本,以前就種原料果,工廠收比較便宜,請人摘就不夠成本,後來才改竹子,竹子就是走菜市場。
[三峽鎮五寮里
里長 邱顯童]
一般竹筍為最大宗,現在是綠竹比較多,一般生薑或桂竹部分、或孟宗竹是少部分。
午時一到,一台台貨車或小鐵牛車紛紛開到五寮街區聚集,而從各地來的盤商也馬上蜂擁而至,而討價還價聲也隨之而起。
<今天要賣多少,25元。>
<50可以了啦,你要買嗎>
這是五寮里特有的筍市,每周一至周六下午一點準時開市,早上筍農採的竹筍集中到此批售,短短十幾、二十分鐘便結束營業。
<很好吃,(要來這邊買),要來這邊買>
<要多少錢,50元,這包不漂亮就沒辦法了。>
即使五寮里的綠竹筍的好品質眾所皆知,但由於產季的集中及售價操之他人,因此從事竹筍產業的仍多為固守山林的老農為主。
[五寮里竹筍產銷班
班長 賴夫達]
就是起起落落,產季的時候又不能放著不收,一定要割,要不然明天就出青,明天賣的價格就不好,一定要收割,收割以後如果沒有加工班來收,盤商總是那2、30位來收,不夠,我們五寮總共有六百公頃的竹園,大量生產時候有好幾萬斤。
<CG IN>依據統計,近十年來五寮里的人口呈現外移的現象,已少了19%的人口,五寮里走向老邁。<CG OUT>
[三峽鎮五寮里
里長 邱顯童]
現在年輕也大部分外出工作,現在產業大部分年紀比較大的,平均年齡在六十歲上下,一般是這樣,慢慢現在也人口,年輕族群已經慢慢到外發展了,現在地方產業也慢慢凋零了。
<記者STAND>
在台七乙線大約7.5公里處,有一個小村落,長約200公尺,有30幾戶人家,它是五寮里最主要的街區,在今年台北縣政府規劃了一個五寮里客家庄的商圈計畫,預計明年投資上億元,要將這個街區打造成像三峽老街的風貌。
[五寮里竹筍產銷班
班長 賴夫達]
像那個筍市沒有零賣,都是要批發,如果有一個商圈,有一個點,有加工的綠竹筍什麼,可以讓消費者來到,可以零賣,要不然消費者來到五寮,買不到真的好的竹筍。
[台北縣客家事務局
局長 何培才]
整個村庄,我會去打造,比如說音樂、將來的產業、將來的客家文化,都在那邊,不僅是當地人可以看到我們客家文化,外地也可以到五寮來看到客家文化。
就目前台北縣客家事務局的計畫,預計仿效台灣各地的老街商圈形式,整修五寮街區的房屋立面,打造五寮的新風貌。
[三峽鎮五寮里
里長 邱顯童]
配合政府來做街道的改造,商圈的再造,還有一些客家傳統的一些米食,或是一些過去相關的活動都能夠一起,在將來依年度計畫來做。
[五寮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王阿春]
現在就要從學校立面做起來,裡面要做教客家歌、教客家的教室,有些活動中心,讓大家,要找人來教。延伸立面到街上,就在派出所對面。
<現在大家一起念一遍,一個好地方,一個好地方。>
和其他老街商圈發展所不同的,此次的商圈總體營造,卻是以五寮國小做為中心點。
[台北縣客家事務局
局長 何培才]
剛好學校在村莊旁邊,學校變成客家文化的發展中心,推廣中心,包括語言的訓練,所以這部份有別於其他的客家庄。
[五寮國小
校長 林義祥]
因為我本身認為學校就是一個社區的教育文化中心,從學校這邊來出發,然後把這方面做一個推展,再搭配上我們學校的一些硬體設備,所有的客家元素內涵進來,它就會變成一個很特殊的客家環境。
悅耳動聽的陶笛聲,精緻樸實的竹器、竹編裝飾,甚至是以竹為概念的裝置藝術、房舍,這些都是小朋友遊戲上課的好場所,竹與陶等在地元素都被放到校園環境裡,而這些竹藝都富含社區老師傅的巧思。
<不用想,習慣了那需要想。>
從14歲開始做竹製品,到現在已經54年的賴貞雄,手腳並用的將竹子修整、挖洞、組合,熟練的動作幾乎不需要停下來思考,雖然已屆退休年齡,但他仍然堅持做下去,這樣屬於國寶級的人物,五寮國小當然會找他來敎小朋友。。
[竹藝師
傅賴貞雄]
技術會失傳,就我來看技術一定會失傳,我也有去(五寮國小)那邊教好幾天,教做椅子的過程,從頭到尾,也有做給他(學生)看。
[五寮國小
校長 林義祥]
竹子又是五寮里的一個特產,五寮里是綠竹筍的故鄉,我們這邊的綠竹筍叫梨子筍,非常甜美,這邊的孩子必須去了解這個地方的特色,以後才願意喜歡這個地方,建設這個地方。
而這些特色除了在學校出現外,未來也將可能被帶到社區裡面,但這能否吸引觀光客,卻還是未知數。
[台北縣客家事務局
局長 何培才]
五寮里週邊附近的風景,打造一條路線,完全有客家風味的。我想和一般的觀光景點不一樣,大家都會去,會有一個好奇心,倒底台北縣的客家是怎樣做的。
[三峽鎮五寮里
里長 邱顯童]
台灣各縣市在客家這部分,我們這邊是發展比較慢一點,但是我們到別的縣市觀摩到成功的案例,可能我們是慢慢來朝這方向來做,這個成果也還沒展現,我們也不知道。
沒有歷史悠久的古蹟,也不是客家傳統夥房屋,或是具異國風貌的巴洛克式建築,五寮里純粹是台七乙線經過的一個小聚落,能否用公部門的投資,打造出一個新興的旅遊景點,並吸引觀光客的目光,又甚至要如何讓這樣的計畫不僅是紙上談兵,落實這個由上而下的政策,都還有待公、私部門的努力。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