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公是台灣極普遍的信仰,客家人稱祂為「伯公」,關係深厚可見一斑,各地的土地公廟建築形式、土地公樣貌都不大一樣,其中墓塚式土地公更是六堆客家獨有的形式,不過這二十年來土地公廟的興建方式有了新變革,屏東一間藝品公司專門生產土地公預售屋,便捷又省錢,熱銷全台,甚至拓展到海外市場,以工廠生產線概念製作的土地公預售屋,對民間信仰文化會產生什麼衝擊?來看我們的報導。
大多數客庄的土地公廟,不是在庄頭庄尾就是在大馬路邊,竹田鄉二崙村的開庄土地公相當特別,在一戶李姓人家家中==ns==
[文史工作者
宋鎮熬]
二崙村的這個開庄土地公,非常有趣,在人家的伙房裡面住,其實最早,這個二崙村的開庄土地公,祂的位子就是原來的這個地方,以前這邊有一棵這個大榕樹,後來他們,李家的人就在這邊蓋這個伙房,外面它這個就是二崙老街的街屋就在這邊,土地公在這邊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村民也曾擲筊問土地公要不要搬家,但土地公似乎意願不高。
[文史工作者
宋鎮熬]
以前也有請問土地公說,是不是土地公要搬到外面,在外面蓋這個土地公廟,但是一直擲筊,土地公不答應,因為在這裡住習慣了,住了一百多年了。
[二崙村民
李政宏]
變成很特殊有沒有,不是說在外面這樣,沒人(打掃),反正祂就在這住久了,在這坐落久了就,祂就不想搬出去,變成習慣了,習慣了,祂住在這邊習慣了==ns==
敬字亭、老樹、墓塚式土地公,這位於內埔興南村的開庄土地公,是六堆客家獨有的。
[文史工作者
宋鎮熬]
因為早期我們的祖先,可以說,經濟方面沒有那麼好,所以這些,要建築的材料需要錢,用最天然的,就是所謂的就地取材,石頭最多,石頭又硬,又可以長久保持,所以呢,就撿這些鵝卵石,就把它砌起來,砌成一個小山丘(的樣子),非常漂亮。
這座六角涼亭土地公廟,融合日本黑瓦與中國涼亭景觀的樣貌,興建於1929年,因為內埔李氏宗祠改建,利用剩餘建材蓋的,位於內埔庄西方,被稱為西方土地公。
[文史工作者
宋鎮熬]
它這個就是日本時代所蓋的,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土地公的建築物,它是用洗石子的,它的屋頂也非常特殊,就有日本那種風格建築的一個方式,這個土地公廟,他把它蓋成一個涼亭式的,是六角涼亭,它的這樣半個剖面的這個土地公,非常特殊。
事實上,客家人與土地公關係密切,情感濃厚。
[屏東縣文化處 處長
吳錦發]
土地公,對我們客家人來說,我們稱祂伯公就是說,所有的神明裡面最親切的,伯公就像是自己家人,阿公的哥哥,所以家庭有什麼事情,或是家庭的農事就是說,養豬、雞什麼,有什麼不順利的,阿婆他們就會點香去求這個土地伯公,是不是可以,保佑他,五穀豐收啦、母豬可以每胎十二隻。
[文史工作者
宋鎮熬]
在它這塊土地上,我們居住在此,需要有一個,這個守護神,我們稱守護神,或是說我們的村里長,或是我們當地的這個派出所、管區的,有這樣的一種地位就對了,來保護我們的生命安全,甚至於,住在這個村庄的人,你心裡面有什麼困難,來跟土地公上一下香,講出你心裡面的話,所以我就說,土地公也可以當你們的這個心理治療師。
[屏東鄉親
邱劉松英]
幾乎我們初一、十五都會到土地公廟拜拜,我們傳承那個老一輩的,那個婆婆的那個(習俗),傳承她的(習俗)下來這樣子,初一、十五我們都會去拜==ns==
不過隨著時代演變,人與土地的關係似乎越來越疏離,為了重建人與土地的友善關係,屏東縣文化處舉辦「走尋土地公」活動,盼望引民眾更加理解屏東這塊土地。
[屏東縣文化處 處長
吳錦發]
因為我們看到現代人,跟土地的關係已經斷絕了,所以你在沿山公路看到,到處都有在賣土地的這樣的單子,賣土地象徵什麼,因為一片土地的開墾,跟一個家族,也就是說這塊土地在這變成我們家的土地,家族的土地呢,有五代人在這裡生活,五代人的故事,五代人的歡樂、血淚什麼都在這裡。這塊土地呢,轉手了兩次,就第二次買到這塊土地的人,他完全對這塊土地的故事、過去、未來,完全沒有感情,他是沒有感情,因為他不知道==ns==
建造方式呢,很特殊的就是說,它的那神龕底下會有一個土地龍神,這地方呢,就可以判斷說,這是一個客家的一個建造方式,還有呢,這後面呢,這後面有一個化胎的方式,化胎的方式,所以呢,這個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客家的一個土地公的一個建造方式。
文史工作者帶著民眾,來到內埔老埤村的土地公廟前,細細解說,因為老埤村是客家人、福佬人、平埔族,三個族群居住的地方,土地公廟的型式自然也有所混雜。
[文史工作者
宋鎮熬]
很奇怪,福佬人的土地公,怎麼看起來很像客家人的土地公,其實調查起來是因為,福佬人請我們客家的師傅來這邊蓋這個,這個土地公廟,所以呢,客家師傅他就用他的方式,用他的這樣傳統,客家的,土地公廟的這個作法就這樣來做,所以這個也非常地,非常特殊,福佬、客家,這個文化混雜在一起。
我們左邊、中間、右邊有三間廟。
老埤村族群文化交融,這裡看得到福佬土地公廟、平埔族老祖祠、客家土地公廟比鄰而居。
[屏東縣文化處 處長
吳錦發]
它本來是老祖祠,後來怕被人家笑說還是「番」,所以它就變化變化成我們的,這樣的,用客家式的土地公,但是人對信仰啊,他不敢隨便拋棄,所以你認真去觀察的時候,還是不一樣。這些特色呢,大同小異,但是那個小異很重要,那個小異就是顯出那個,這個民族的那個掩藏的部分。
[文史工作者
宋鎮熬]
三個族群,因為有土地公的信仰,這個土地公生日的時候,這三個族群的人會一起來這邊,這個舉辦祭典,也使得地方上我們這些族群,大家能夠平平安安。
透過實際走訪,民眾對土地公信仰更加深入了解。
[參訪民眾
黃杰]
對土地公的形象就是十分地貼近人民,這是第一個印象,再加上看到祂的演變歷史,我發現祂真的是隨著族群,不同的族群融合來做發展的==ns==
根據土地公廟的建築形式、土地公樣貌,都能一一推斷出屬於當地特有的信仰文化,不過這二十年來,土地公廟的興建卻出現新變革,省道旁擺滿一整排土地公預售屋,各種尺寸大小、樸素或華麗,任君挑選。
基本上我們模具在開發的時候,上方都會已經預留要吊掛的地方,
那些掛勾都已經預留好了,那一般原則上,整座,整座土地公廟做好上完漆,這是成品了,那就是直接吊上卡車。
土地公預售屋就出自這間藝品公司,以工廠生產線的方式,將民間信仰的設備商品化,工人在廠區分別完成骨架、灌漿脫模、雕塑、彩繪等工作,之後就能等著搬運到現場組裝。
[藝品公司 董事長
林復準]
我們在外面做是蓋大間的,我們現在改到在工廠,這樣如果年紀大了也不會失業,還有,算是田頭田尾到處都有土地公廟,所以我們在這個土地公廟的部分,我們就是要來開發,開發之後,各地區大家覺得說我開發土地公廟很理想、很方便,又可以省錢,所以這個時候,大家都來跟我買,那我們就有市場可以做。
由於是開模生產,廟宇上的每條龍、每隻鳳都能做得一模一樣,分毫不差。
[藝品公司 董事長
林復準]
早期是用玻璃,用水泥先砌出型體,再用玻璃插進去,現在的時代,你如果是說用這樣,產量就慢,我們現在就是把它,像這隻鳳,把它塑型,用水泥把它塑型,再去把它雕刻,再去刻一刻,再去開模,開好模具,這個工作,我們把它開模後,這樣,我們就可以兩天就生產一隻。
不怕風吹日晒,工期減短,成本下降,費用只要一般傳統廟宇的三成左右,而且只要一天就可以在現場安裝完成。
[藝品公司 董事長特助
林伶儒]
我們主要有,路邊有展示場,那還是比較年輕的,他們就是會從網路上,就是搜尋關鍵字這樣子,就是廟宇,然後就可以找到我們,然後在網路上跟我們聯繫,那我們再派專員去看過現場之後,再由我們這邊,訂單下來之後,我們在廠內製作好,然後再送到現場安裝,一天就可以完成。
省工、省錢,使得這間藝品公司生產的土地公廟熱銷全台,甚至進攻到海外市場,不知土地公是否喜愛這般速成的預售屋,但民眾似乎已經開始有些擔憂。
[參訪民眾
邱源堂]
土地公都用變成制式化的,比較做不出祂的,我們真正原本,以前土地公的那個真正涵義出來,所以我們擔心,這以後師傅沒了,全部都用工廠的,這樣的方式來做,這樣真正土地公的那種,那種真正的內涵,感覺會消失了,我們擔心是擔心這一點。
[參訪民眾
黃健庭]
我們看的土地公廟都是比較傳統,那這算是一種創新,不過基本上,這種東西變成說是一個格式化的東西,那事實上對於文化的影響其實要納入考量,那如果說它能夠再發展到說,變成客製化的一種情況的話,我想這是一個滿好的一個產業。
[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 兼任教授
簡炯仁]
這個是應付這個時代整個的變遷,那這個當然,因為這樣的話,就可能沒有辦法,像傳統,你一定要去講究,那你自己動手,或者匠師動手,然後呢就變成是一個藝術品,那這個就是好像,好像現在的自動化一樣,你就放在那個輸送帶,就是輸送帶,然後就一個等一下成品出來。
連信仰都追求快速,以往興建廟宇漫長且迷人的過程消失了,信徒募款蓋廟的虔誠淡薄了,匠師匠心獨具的藝術成分不再,
[屏東縣文化處 處長
吳錦發]
連信仰都要求快速了,早上拜土地伯公,就希望下午中樂透彩,現在人的功利主義變成這樣,你現在變成這個土地公廟用組裝的,一天就組裝完成,在工廠裡就做好了就組裝,規格化,完全規格是一樣,那這裡面那種藝術的成分,還有那個很虔誠的成分都沒了。沒了,現代社會中,年輕人沒人願意再去學習那種匠師、那種工作,想要速成的這種社會的這種心情,我們阻擋不住了。
[文史工作者
宋鎮熬]
我覺得時代變化啦,我們,免不了有的會有變化,等於是說我們要保留舊的,也有新的,所以新的和舊的一起(並存),這樣就可以看得到不同時代的,這一種的這個產品,對土地公信仰有不同的形式。
土地公預售屋的出現是時代演進下的產物,快速便捷又省錢,只是規格化生產的廟宇,少了匠師的技藝工法傳承、缺了細節,沒了虔誠人味,將來再二十年、再三十年,當人們想和子孫談論土地公信仰文化,那時土地公與在地的連結還有多少?是否將只剩下傳說?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羅應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