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829-881集(2023年) (18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臺灣每年有無數導覽活動,對一般人而言想參加稀鬆平常,有的有固定場次,有的有導覽機可以租借,大家都可以藉此更加了解自己的興趣。但您想過嗎,對於「聾人」來說,又是怎麼面對導覽呢?這幾年來,許多場域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積極推動無障礙導覽,改善各種環境上可能會對聾人產生的隔閡,進一步希望能真正落實「友善平權」。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剛我們看到的,是由聽人導覽員負責導覽,同時搭配一位手語翻譯員,很用心為聾人提供服務,不過這些年來,也有不少機關單位,開始培訓聾人擔任導覽員,由聾人來為聾人導覽,不僅在活動當中讓大家的互動更直接,也讓人看到,其實聾人可以做更多的事情。繼續看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期臺灣的梅子外銷日本相當受歡迎,即便是用竹竿敲的「竿採」,不論果粒大小都很搶手。但是到了80年代,我國梅子訂單幾乎瞬間歸零,全都被中國或東南亞以低單價搶走,內銷變成後來的主要市場。為了早點走出產業低谷,農民變則通開始品種改良,以大果粒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經過了10多年努力,如今的梅子產業可以稱得上越來越有前途囉。來看我們的《梅,有「錢」途》系列第一集,記者邱月華、羅應展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幾年的社會新聞,發生了不少跟警察相關的事件,而人民的看法也正反面都有。社會變遷、人心思變,以前具有絕對威權的警察,現在也都要跟著時代改變作風。再過幾天就是6月15日警察節,《你好嗎?小鎮警察》系列,就邀請您來看看在我們客家庄的警察,是如何面對地方百姓?跟都會區有何不同?首先我們跟著吳怡君跟李明燈到花蓮鳳林去看看!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完花蓮,接下來我們換個方向,前進到屏東六堆,跟著內埔分局的阿sir一起去執勤,看看南國的客庄警察又有甚麼日常工作。一般而言,可能有人會認為鄉村治安良好、案件相對少,不過內埔分局在績效上可說是南部排名數一數二!這幾年不僅破獲重量級大麻案,甚至也有瓦解毒品供應鏈績效,打擊犯罪的戰力十分強大。來看記者宋宇娥跟蔡裕昌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來我們跟著鏡頭北上,前進客家大縣苗栗縣。這些年很多人都有印象,大型重機在臺三線大馬路上轟隆隆地來回穿梭,影響在地鄉親。而每當冬天的草莓季節,包括塞車或消費糾紛也都在大湖鄉時有所聞。這些攸關地方的大小事,山城裡的阿sir們又是怎麼因應呢?因地制宜的人情味勤務,又有什麼酸甜苦辣呢?來看苗栗的小鎮警察故事。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部水情告急,嘉南平原1.9萬公頃農地,全面停灌休耕,繼去年鼓勵大區輪作、前年遇上台灣百年大旱後,嘉南平原已經連3年沒有一期稻作,若是明年又輪大區輪作,可能4年都只剩下單一期作,等於稻農收入直接砍半,甚至整個稻米產業鏈包括上游育苗場、下游代耕業者、碾米廠,都遭受巨大衝擊。面對一而再、再而三的缺水停耕,能有什麼因應作為?節水型的耐旱水稻新品種,能發揮作用嗎?隨氣候變遷調整農民的期作耕作習慣,會是解方嗎?記者宋宇娥、洪郁雯帶你一起深入了解。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越來越多女性,投入打擊犯罪的行列。根據警政署統計,這十年來女性官警的占比,都有提升的趨勢。以前傳統觀念,會認為女警在先天條件,像是身體構造、體能等等,都不如男警,但現在的女警表現越來越出色,打破這些刻板印象。危險的攻堅現場,她們能跟著衝鋒陷陣;因為心思細膩,在處理家暴或性侵等敏感案件,更能達到安撫安定的效果。制度上,警界採取多項保護措施、改善勤務制度;心態上,男女警之間甚至一般民眾,彼此相互尊重,這些都是重要推手。黃貞茹和左燕輝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冷戰時期,大批美軍進駐台灣,有些人更和台灣女子生下愛的結晶。但隨著撤離,也留下了不少”父不詳”的混血兒。從小在苗栗客家庄長大的一位非裔男子阿忠,雖然說了一口流利的客家話,但因為黝黑的皮膚和外貌,成長過程飽受歧視。43歲那一年,他憑著一口唾液,用DNA找到遠在美國的親生爸爸,並和兄弟姊妹們相聚。阿忠之後回到台灣生活,淡淡地說,就是圓了一個一輩子想達成的願望。比起美國的親人,他更感念從小養他,並視如己出的客家爸爸。有作家把他的故事寫成書,也有導演花了四年多的時間拍成紀錄片,一起來看黃貞茹和左燕輝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文化部一項調查,目前除了臺灣華語以外,臺灣台語、臺灣客語、臺灣原住民族語等國家語言,在世代間的使用率都有大幅下降的趨勢。這些母語如果再不搶救,恐怕出現世代斷層,甚至面臨消逝危機。政府制定並公布「國家語言發展法」,預計投入三百多億,積極推動相關措施,教育部也因應修訂課綱。但其實早在「國家語言發展法」上路前,各地方機關、學校就已經有相關復振措施,也辦得有聲有色。但比起制度面,家庭和學校更是語言能否深植扎根的重要核心,家庭的影響尤其重要,來看記者黃貞茹跟左燕輝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苗栗縣卓蘭鎮因為盛產水梨、葡萄、橘子、楊桃等水果,被譽為水果之鄉,但隨著時代改變,跟所有鄉村一樣正面臨人口外流的問題。7年前,中原大學USR團隊開始進駐到雙連社區,成立社會企業,協助偏鄉解決廢校問題,持續駐點的他們,也把經驗複製到其他社區、角落,希望能讓卓蘭變得不一樣。記者林秋伶和江長銘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候變遷加上降雨異常,近年來特別在中南部,因雨量不足造成缺水,水源開發顯得特別重要,遇到枯水期時,農業用水更受到不少影響,許多居民或學者專家,想到用鑿井、甚至是開發伏流水工程,來解決缺水的問題,希望讓民眾在用水上沒有問題。除了開發水資源,還有加工業者與學校,將農產品結合伏流水,開發出獨特的加工品,更有地方工作者努力維護,家鄉的水文化與生態,要為臺灣水資源盡一份心力,來看記者吳怡君和李明燈的綜合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年春夏交替之際,是臺灣油桐花盛開季節,被讚譽說是五月雪的景象非常吸引目光。然而從二十年前開始,以桐花為主題舉辦的各項活動,規模越來越大同時,也引起部份質疑。除了滿山的油桐樹對生態是不是正面?有些地方為了辦活動而積極種桐樹又恰當嗎?桐花祭在吸引人潮跟熱鬧之後,需不需再思考所帶來的後續影響?一起看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油桐花的命運》專題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年桐花綻放的季節,各地舉辦著各種大小的活動來喜迎桐花,帶來美景也確實也為地方帶來人潮。但一陣熱熱鬧鬧之後呢,又留下了些什麼?桐花祭舉辦了21年,客委會也從中發現到不少問題,幾年前就開始試著轉型、優化,希望能把桐花祭昇華到不同的層次,也加深對地方文化的認識。繼續看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油桐花的命運》專題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著來看我們《化解稻草有方》系列第三集。稻草除了可以透過分解菌化作春泥,回歸農田滋養土地之外,部分農民利用它透氣保濕的的特性,也把它鋪在茶園、果園甚或河床邊,抑制雜草和揚塵。此外,致力於推廣稻米觀光的花東地區,更將稻草的利用發揮最大化,讓稻草從農廢提升為地方觀光的利器,除了要帶動觀光創造經濟外,也想要讓更多人認識稻米的深層文化。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全臺灣信仰基督宗教的人口大約占4%,也就是一百萬人左右,在數字來說算是少數,如果從客家族群中觀察,基督徒更只占約0.5%,更是少數中的少數,但有一群客家籍牧師,為了想在臺灣客庄傳教,並培育傳教士,在2000年的時候成立了客家宣教神學院,開始培養擁有客語能力,以及具有客家文化涵養,能向客庄宣教的牧師,至今已經培育了70位左右,成為客庄很特別的人文風情,來看我們陳郁心、徐榮駿、蔡奕輝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政府開始禁止露天焚燒稻草後,市面上就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分解菌,但因為菌種不同,施作環境不同,效果也就大相逕庭。二期稻收割時,我們再次來到花東縱谷,富里的農民試用苗改場的分解菌,他們笑呵呵說今年的收成不錯,不過鹿野農民適用其它分解菌,收成卻不甚理想。究竟分解菌有何利害之處,請看記者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幫助兒少發聲,除了需要家長、老師轉換角度、同理以待之外,在政策面上,中央到地方則增設"兒少代表",落實"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的保障兒少表意權,儘管各縣市徵選條件、年齡規定都不一,但幾乎是廣納多元背景的兒少,加入政策討論,除了能夠補足以往,缺乏兒少觀點的政策,還能讓未來的主人翁,學習審議式民主的內涵 ,至於如何鼓勵兒少發聲,也成為各界值得省思的課題,記者陳郁心跟徐榮駿、蔡奕輝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週《放手‧慢飛》系列報導第一集,我們帶大家認識臺灣早療個案的家長心聲,以及介紹國內有哪些早療資源與服務,系列報導第二集我們將前進到偏鄉了解到宅服務早療個案實際狀況,還有政府有提供哪些偏鄉早療資源,而除了機構式早療單位外,其實政府也大力推動共融幼兒園,提供一般生與特教學童能在校園共同學習與成長,而共融的目的是什麼?又能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呢?來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採訪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國發會發布的臺灣人口高齡化時程推估,臺灣65歲以上人口將在2025年突破20%,步入超高齡社會。如何為與日俱增的高齡人口,打造更值得期待的生活場景,是不少人加緊腳步探索的課題。苗栗頭份市有一位年輕媽媽就將地方文化、產業資源和長輩的生活經驗連結,打破長輩居家日常的一成不變,她透過青銀共作、老幼共樂的課程設計,讓長輩的熟齡生活更具意義。記者宋宇娥、洪郁雯帶大家一起來看這位年輕媽媽是怎麼做的?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