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水情告急,嘉南平原1.9萬公頃農地,全面停灌休耕,繼去年鼓勵大區輪作、前年遇上台灣百年大旱後,嘉南平原已經連3年沒有一期稻作,若是明年又輪大區輪作,可能4年都只剩下單一期作,等於稻農收入直接砍半,甚至整個稻米產業鏈包括上游育苗場、下游代耕業者、碾米廠,都遭受巨大衝擊。面對一而再、再而三的缺水停耕,能有什麼因應作為?節水型的耐旱水稻新品種,能發揮作用嗎?隨氣候變遷調整農民的期作耕作習慣,會是解方嗎?記者宋宇娥、洪郁雯帶你一起深入了解。


 

 

 搭帶透的CG1
清明前好蒔田
清明後好種豆

「清明前好蒔田,清明後好種豆」,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客家諺語,不過,清明節過後來到台南六甲、官田一帶的田區,卻是光禿禿一片。

台南市官田區青農聯誼會長 陳鴻偉(左)

 

以官田地區這邊來講,一期稻作休耕,其實我們是非常不願意的,因為以我們往年的經驗來講,一期稻作的耕作,它會比較容易耕作,然後收成量也比較高,所以相對我們的收入會是比較高的。

記者 宋宇娥(右)

本來應該綠油油的稻田,現在一眼望去全是黃土,是台灣重要糧倉的嘉南平原已經連著3年沒有一期稻作,對農民以及稻田造成巨大的影響,一旦休耕成為常態,那麼整個稻米產業鏈都將面臨生存危機。

搭帶透的CG2
嘉南一期作休耕
2021 百年大旱
2022大區輪作2023 停灌休耕
2024 大區輪作

為什麼嘉南平原會連著3年沒有一期稻作呢?原來是因為2021年台灣發生百年大旱,缺水休耕,2022年農委會首次推動大區輪作,政府發放津貼獎勵不種稻的農民。沒想到今年南部地區水情又拉警報,嘉南灌區1.9萬公頃的農地,第一期稻作再度停灌休耕,如果明年又輪大區輪作,可能連著4年跟一期稻作說掰掰。

台南市官田區青農聯誼會長 陳鴻偉(左)

連續幾年這樣下來,其實我們的收入就是受到很大的影響,那幾乎大概剩不到五成,收入剩不到五成。

 

 

 

陳鴻偉返鄉務農邁入第11年了,六年級的他,在台南官田算是相當年輕的農夫。這天他在剛蓋好沒多久的倉庫裡,搬運稻穀,準備碾米,原本半年就能有一批收成,現在卻搞得一年只有一收,收入直接砍半,其實不少青農為了達到規模經濟,租了不少農地耕作,甚至是貸款購買大型機具增加作業效率,如今卻徒留悲嘆。

台南市官田區青農聯誼會長 陳鴻偉(左)

我自己也有貸款,就是因為當初自己對水稻產業這個規畫的部分,就是說我投資在自己後端加工這個部分,所以我有一些碾米設備,然後一些廠房設備也是有貸款,那這個部分我自己就背了300萬的貸款。那在整個水稻(產業)停水(休耕),然後收入沒辦法增加的情況下,當然會影響到,第一個是從農的意願,第二個就是說你既然進入這個行業,你怎麼去活下來,那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在台灣,水稻可說是產業鏈發展最完整的農作物,上中下游分工縝密,當休耕頻繁,不只影響到農民生計,更衝擊整個產業鏈的生存。

 

在存放大型農機的倉庫裡,百無聊賴的掃掃地、清潔農機,他是代耕業者陳鴻銘,一家三代人都從事水稻代耕行業,光眼前所見的這些大型農機,貸款就高達900至1000萬,最高檔的是這台專門收割水稻的聯合收穫機,一台就要300萬。

代耕業者 陳鴻銘(右)
 

大概300萬,然後都是貸款買的嗎,對,花了這麼多錢下去,我們遇到的困難就是,沒有水沒辦法耕作,現在就我們這邊休耕,還是要等到年底,就要有9個月沒辦法工作,沒辦法沒有收入,然後還要還貸款。

 

原本農忙時期,陳家一家三代人都該在各處的農田裡,忙著插秧、或是收割,如今卻被迫放9個月的「無薪假」,兩相對照,除了無奈還是無奈。

代耕業者 陳鴻銘(左)

很忙的話,應該是三代下來(做代耕),那現在怎麼辦,現在就像我兒子就去外面打工啊,對啊,就只能這樣子來補貼家用,對啊,我們這邊大部分都是水稻,我們這邊以前都是每期都會有嘛,然後現在就是好多期沒辦法做了,所以我們現在也很困擾啊。

 

育苗場裡機器轟隆轟隆的運轉著,負責人胡育旗在高粉塵、又炎熱的作業環境中篩土,準備二期稻作秧苗的育苗土。

渡頭水稻育苗中心負責人 胡育旗(右)

讓我們育苗的良率增加,所以我們會把土裡面的石頭,還有大顆的,這一些的土塊,會把它挑選出來,以往來講,在篩土這個動作,其實不至於像到今年,這麼的,粉塵這麼多 老實講在這種粉塵這麼多的環境下工作,沒有幾個育苗的人撐得住啊。

 

胡育旗從小就在祖父的育苗場幫忙,長大後在電子業工作,但必須輪班、日夜顛倒,不願這樣過生活的他,毅然決然返家接手育苗場,投身青農行列,如今卻面臨父執輩也沒見過的難題,一年能種植兩期水稻的嘉南平原,這3年卻都只有單期稻作,育苗場的訂單直接少了一半,身為產業鏈上游業者的胡育旗深刻感受這股衝擊力道,不免憂心忡忡。

渡頭水稻育苗中心負責人 胡育旗(左)

因為我的工人大部分,我的夥伴們大部分都是從農的小農,抑或是他可能插秧或者是收割農閒的時候,剛好是育苗場最忙的時候,他們會過來幫忙,因為這也是一份收入,那近來育苗場訂單減少,造成了他們也沒有工作,長期下來的時候,會造成這些產業鏈的人,開始迅速的離開農業,當他離開了農業之後,其實育苗場缺工的問題又會更加的明顯,最後育苗場逼不得已收起來,當整個上游的部分一直在收起來的時候,其實大概就是整個產業鏈大概是崩解的時候了。

 

為了因應嘉南平原休耕對農民造成的損失,農委會也不是沒有作為,祭出20億元的休耕補助,每公頃可領到9萬6000元,和前一次休耕補助相比,多了3000元,創下近20年新高。聽起來很優渥,但實際耕作者卻未必能夠拿到手。

台南市官田區青農聯誼會長 陳鴻偉(左)

其實實耕者能不能夠拿到多少,我們怎麼去跟地主談,所以就變成是一個,一個,檯面下的一個談判,那至於說能拿到多少,然後或者是說我們能夠爭取到多高的補助金額,那其實還是跟地主談。

嘉義大學農藝系教授 黃文理(右)

補助款到底由地主領,還是由實耕者來領,那當然農委會有這樣的機制,他們是希望雙方自己協調,那當然它一塊田也只會補助一次,但是對很多的、很弱勢的承租者來講,他要租到地,其實已經相對不太容易了。

 

一而再、再而三休耕,直接衝擊農民收入外,農田生態也會因此出現變化,像是一向難防治的雜草「雙穗雀稗」就會趁機放肆滋長,在復耕後,農民必須花雙倍心力除草,這些都是休耕衍生的隱形成本。

台南市官田區青農聯誼會長 陳鴻偉(右)

因為這種草比較麻煩,就是在水稻田這種草,像這樣子有沒有,因為曳引機會翻田,把(草)它打成三段,它分別三段都會發芽,它不會死,就這樣它就能活。

 

 

 

面對近年來氣候異常,水資源匱乏的情況,農委會推動大區輪作來因應,鼓勵農民在供水不穩定的一期稻作期間節水,改種旱作,並發放津貼獎勵不種稻的農民,但嘉南地區的農友卻覺得節水效果不彰。

渡頭水稻育苗中心負責人 胡育旗(右)

 

台南地區針對大區輪作領節水獎金而休耕的比例,大概有7至8成,但是後來發現到水還是一樣照放,水還是一樣浪費掉,那最後節水的比例沒有到7到8成,而是只有1至2成,所以美其名是節水,可是事實上沒有省到水。

搭配CG3

那麼鼓勵種旱作,能成嗎?胡育旗帶我們走進田區,實際感受如果在整片水稻田之中,夾雜幾處轉作旱作的田地,灌溉水會如何透過土壤、田埂滲透到鄰田,導致旱作腐爛。

渡頭水稻育苗中心負責人 胡育旗(右)

 

我們這一塊有長,可是你看因為水滲過來,草也上來了,旁邊這裡沒有辦法去管理,這裡種水田,這裡做旱作,水田的水只要滲過來,它的種子可能就會被泡爛,所以它可能就不會發芽,所以旱作絕對種得不好。

 

即便雜糧旱作能好好收成,但整個後續配套是否完整,從設備、採收後的處理、行銷通路等,沒有一樣農民不擔憂。

嘉義大學農藝系教授 黃文理(左)

事實上很容易跳入到一個單點,就是說今年推,比如說大豆,但是大豆上來了之後,後面的配套沒走,所以才會變成就是說,有的又放到都壞掉,那時候也有想說種甘薯,也是有類似的問題,都是儲藏的問題。

 

既然氣候環境已不同以往,那麼打破一、二期稻作的時間點,調整耕作習慣,朝向單一期作來走,有沒有可能是解方呢?

嘉義大學農藝系教授 黃文理(左)

 

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當你時程往後延,你沒有秧苗,然後後面的加工、加工廠的配合,公糧的收購,其實都沒有跟著動,他們都有期程,卡得死死的,以整個稻作的體系來講,你要有一點像制度化的改,就是很大的變動,可能朝向單一期作,但是是在北、中、南,它可能每一期作的時間點,會依照case by case,依照當地狀況來調,所以它就不會一窩蜂,不然的話,你這些機械的問題、工的問題其實也都會卡著。

 

 

面對旱災頻頻,節水型的新品種水稻,能發揮作用嗎?台南農改場和嘉義大學合作,花了9年選育出3種耐旱的水稻品種,而且都已經技轉給農民種植。

嘉義大學農藝系教授 黃文理(左)

這3個品種,其實一開始我們可能是著眼在它的耐旱能力,但是後來發現,都有符合特定市場的需求,我們3個品種都有農友技轉,你要請農友來跟你技轉米,其實不太容易,因為1公頃的收成,其實有限,他還願意拿個幾萬塊跟你買這個品種,代表說可能他們可以有它的特色發展的機會。

 

家裡務農的嘉義大學學生說,這樣符合現代環境需求的新特色米,潛力無窮。

嘉義大學農場管理公費班學生 李岳橙(左)

現在就是水量、雨水量比較不足,加上大區輪作的部分,所以其實我們如果可以種植需水量較低的作物,那其實它可以讓我們就是不用那麼多的水分,讓我們可以一樣有很高的產量。

記者 宋宇娥(左)
 

這綠油油的稻田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不過它是嘉義大學和台南農改場一起研發出來,比較耐旱的稻米品種,「嘉大台南1號」,不只生長期比較短,不用施那麼多的肥料,最重要的是它可以節水,省下30%的用水。

 

曾經獲得第五屆百大青農肯定的陳建凱正在田裡補秧,1甲多的田區種的全是「嘉大台南1號」,不僅省水、又是帶有特殊茉莉花香氣的特殊米種,目前已在嘉義連鎖通路少量上市販售,陳建凱認為前景無限,但不可諱言,也得面臨消費市場的挑戰。

彰化青農 陳建凱(右)

 

就是它的單價、它的CP值高不高,客人接不接受、容不容易取得,我覺得這個是未來我們種出來,在推廣的時候,可能會比較會遇到的一些問題點。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洪郁雯

面對日趨嚴重的極端氣候,缺水、乾旱似乎成為常態,當停灌休耕次數越來越頻繁,如果相關單位不正視天候問題,積極提出因應對策,未來,還有誰會願意返鄉務農?到時恐怕得付出更慘痛的代價。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