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政部公布2022年統計,新生兒出生率再創新低,一整年新生兒不到14萬人。也因為現代人生得少,因此每個孩子都是家長心中的寶,六歲前的兒童發展黃金期更被大家關注。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6%至8%,醫生更認為三歲前是重要觀察期,如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孩子也能跟得上同齡兒童發展的腳步。《放手。慢飛》系列報導第一集、我的孩子沒有不一樣,我們首先帶大家來看早療家庭的心聲,國內又有哪些早療資源跟服務?還需要怎麼加油呢?記者吳怡君跟李明燈的專題報導!
根據內政部公布2022年統計,新生兒出生率再創新低,一整年新生兒不到14萬人。也因為現代人生得少,因此每個孩子都是家長心中的寶,六歲前的兒童發展黃金期更被大家關注。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6%至8%,醫生更認為三歲前是重要觀察期,如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孩子也能跟得上同齡兒童發展的腳步。《放手。慢飛》系列報導第一集、我的孩子沒有不一樣,我們首先帶大家來看早療家庭的心聲,國內又有哪些早療資源跟服務?還需要怎麼加油呢?記者吳怡君跟李明燈的專題報導!
一甲地的稻田,收割之後就會遺留下六噸的稻草,而過去農民會放把火將稻草燒成灰燼,轉化成下一期稻作的養分。但是原來能化作春泥的稻草,自從107年政府禁燒令頒布之後,就成了田間無法去化的農業廢棄物,甚至影響耕作。所幸這些年來許多專業單位研發了能分解稻草的分解菌,解決了去化稻草的困境,成效如何呢?一起來看記者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化解稻草有方》系列報導第一集。
原來在補習班上班,堪稱冰淇淋專家的一位客家女婿,30歲那年因為不明原因的急性腎衰竭被送入加護病房急救,就開始了漫長的洗腎人生。雖然之後換腎成功,但因為體力大不如前,無法勝任專職的工作,於是就和家人商量一起製做冰涼又甜蜜的冰淇淋,開始了創業之路。跟著邱月華跟羅應展鏡頭,來看看一位換腎者如何從門外漢翻身為摘下3顆星的冰淇淋專家。
鄉親朋友,吃飽了嗎?今天你吃麵還是吃飯呢?根據調查,臺灣人的食米量年年下跌,反觀麵粉攝取量卻逐步上升,兩者差距已經逼近死亡交叉。農政單位為了拉抬國人食米量,10年前師法日本推廣「米穀粉」,希望逐漸取代進口麵粉,但10年過去,發展現況如何?米穀粉究竟能怎麼運用?推廣上又遇到什麼困難?記者宋宇娥、洪郁雯帶你一起來了解。
與麵粉來比,米穀粉成本高、市場小,加上它沒有筋性,用來加工、烘焙需要較多技巧,不過,近年無麩質飲食風潮興起,不少人因為健康需求,選擇不含麩質的米製品。新興米穀粉運用有了發展新契機,100%米蛋糕、甜點,甚至是米麵條、米點心,在市場上百花齊放,而且趁勢進攻歐美無麩質飲食市場。繼續看記者宋宇娥跟洪郁雯的報導。
一般人聽到墓園、納骨塔這些殯葬設施,多數並不歡迎,但其實這又是人生必需品。因此各地方政府想方設法,要讓殯葬設施與民眾共生共好。像新竹市蓋了一座清水模的時尚納骨塔,奪得國際獎項成為臺灣之光。臺北市一殯即將開拆併入二殯,周遭生活機能、房價、商業模式,勢必改頭換面。但也有專家點出,臺灣從北到南,不少殯葬設施蓋在丘陵地,雖遠離人群,但是不是又潛藏地質環境遭破壞的隱憂呢?能利用的土地越來越少,先人的長眠地和後代子孫的生存地,究竟該如何平衡?記者黃貞茹跟李明燈的報導。
生死是人生大事,每個人都難免經歷。但臺灣土地有限,該如何面對許多矛盾跟課題?《死有葬身之地》系列報導就特地帶您來探討。首先,我們從客家最大縣的新竹縣開始觀察;五十八萬的人口卻沒有一個縣立殯葬專區,因此縣政府預計在新豐湖口交界處,蓋一座縣立生命紀念園區。但這讓首當其衝的當地鄉親相當反彈、激烈抗爭。居民怒吼說,殯葬車隊恐怕加劇交通問題,火葬場也會產生空汙,而且周遭有好幾所學校,對三千多名學生恐怕造成影響。但其中最關鍵的是,當地早就已經有一座私立生命園區,現在還要再來一座,大家就怕「殯葬鄉』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記者黃貞茹跟陳靖維的追蹤報導。
在客家庄常見的含笑花是「客家五花之一」,過去多拿來觀賞與聞香之用,如今透過農業與生技技術結合後,將創造出什麼樣的新火花呢?宜蘭有生技公司和在地農民合作將有機茶與有機含笑花一起做窨製,烘焙出獨特的含笑花茶,再透過生技方式,從含笑花中萃取出精華成分,製成美容保養用品,翻轉了傳統農業新的價值,來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採訪報導。
2023年客家電視年度戲劇《暗夜微光》,正熱烈播映中,由知名演員梁修身、吳奕蓉等人挑大樑擔綱演出。故事以一家豆漿店為背景,串起了一家人的故事,中間更歷經了長輩失智、家人過世等劇變,為這家人帶來非常大的衝擊。而家人間的衝突如何化解?家人又該如何走過?來看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尼泊爾,這個在許多人心中,既遙遠又神祕的國家,不僅擁有豐富多元的自然景觀,更是亞洲古文明的發源地,然而這裡的人民卻長期飽受貧窮與疾病之苦,醫療資源更是嚴重匱乏,位於桃園的聯新國際醫院,從2007年開始前往尼泊爾義診,到今天已經邁入第15年,更在當地打造臺灣唯一的常駐醫療中心,協助當地居民增進健康識能,這次客家新聞採訪團隊,就首次跟著義診團隊,前進尼泊爾的山區小聚落,深入了解尼泊爾的醫療狀況。
臺灣醫療團除了長期關注,尼泊爾偏鄉居民的健康,2018年由聯新文教基金會發起的,"尼泊爾孩童營養午餐資助計畫",服務範圍,更擴展到學童教育問題,透過臺灣社福團體的協助,不僅讓當地學童有營養午餐可吃,降低校園輟學率,尼泊爾教師團也在去年月來臺灣學習,希望能夠把經驗帶回尼泊爾,為孩童打造更完善的學習環境。
世界上最高的十座山峰,就有八座位於尼泊爾境內,豐富的自然美景、宗教文化,歷史遺跡,讓尼泊爾每年都吸引全球遊客前往旅遊朝聖,當然,觀光業也就成為尼泊爾重要的經濟支柱,然而前幾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當地觀光產業大受打擊,如今全球逐步解封,尼泊爾的旅遊現況是否逐步復甦,繼續跟著我們的鏡頭一起前進尼泊爾觀察。
這些年月經平權跟教育的議題被持續關心,根據內政部統計,臺灣女性一生平均花費新臺幣10萬元,購買生理用品,生理女性因為經濟困難,難以取得足夠的生理用品,進而導致疾病及心理健康等影響,這就是"月經貧窮",如何弭平並達到"月經平權",也是多年來民間團體,和公部門共同思索、努力的課題,記者陳郁心跟蔡奕輝的報導。
有些水果,讓某些人愛不釋手,某些人則恨之入骨嗎,其中,全身布滿硬刺,氣味異常濃烈,就被譽為"水果之王"的榴槤,就是最具代表性,在東南亞國家頗富盛名的榴槤,泰國、馬來西亞、越南、中國一帶都有種植,這次客家新聞採訪團隊,前進到了馬來西亞彭亨州勞勿縣,去看看當地被稱為「榴槤界愛馬仕」之稱的貓山王榴槤,而且也有客家鄉親在當地經營榴槤產業的情形,記者胡吰誌、陳靖維在馬來西亞的報導。
講到馬來西亞,就不得說起首都吉隆坡,這城市裡有著多元文化,多樣貌歷史、宗教、建築,在十八世紀發現豐富錫礦後,吉隆坡就以一日千里之速,發展成現代化城市,今天它已經成為,亞洲朝氣蓬勃的大都市之一,漫步在街道上,無論你去到茨廠街、仙四師爺廟或惠州會館,我們隨時都會遇見"葉亞來",他是誰呢,透過我們前進馬來西亞的記者胡吰誌、陳靖維報導,帶您來看。
創作超過一甲子的戰後第一代畫家何肇衢,在今年三月辭世,享耆壽92歲。何肇衢老師在1931年出生新竹芎林,從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畢業後,就致力於藝術教育,培育了許多人才,作品也得獎無數,是臺灣藝術家重要典範,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帶我們一起看何肇衢的故事。
延續上星期香江「訪客」系列,我們這星期來看關於臺灣年輕人在香港的情形,這個世代的臺灣年輕人很多會問:"留下來,或者出去闖闖",顯現了迫切的焦慮感,而後生們征戰國際前進海外工作比例不斷創新高同時,香港也成為選擇之一,接著透過記者胡吰誌、蔡奕輝,帶您一起觀察在香港的臺灣青年。
人說美濃出博士、鳳林出校長,那再說到全臺"女性"校長,比例最高的地方在哪裡呢,根據教育部統計,客家人口占多數的新竹縣市,無論是國小或國中的女性校長比例,都遠超過全國,但隨著「教育層級」越高,女性校長的比例卻跟著下降,在國內大專院校當中,女性校長的比例只占9%,國立大學女校長人數甚至只有四位,高教界是不是有所謂的「性別天花板」?能突破嗎?來看陳郁心、徐榮駿、蔡奕輝的報導。
今年年初寒流一波又一波,影響到臺灣各地的農產品,尤其原本屬於夏季的水果,更是因為寒害影響不小,首先帶您了解苗栗的水梨,苗栗三灣以豐水梨聞名,但除了氣候改變,這幾年缺工跟肥料大漲,都重重影響了耕作,相關單位雖然做了許多補助,但還是杯水車薪,一起來看記者鍾志明的報導。
接下來看東臺灣的花蓮,年初寒流也讓花蓮的西瓜受到嚴重影響,除了剛定植的西瓜苗受損,農民必須得連番補苗,為了預防風險,有農民開始培育自有小型育苗場,但前些時候的連續低溫,也造成協助西瓜授粉的蜜蜂大量死亡,未來如何能從田間管理或栽種對策上去做因應,恐怕是花蓮大西瓜這項傳統產業的大考驗,記者黃小琪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