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了烏龍茶與紅茶兩種製茶工法的紅烏龍,無疑是一個完全從臺灣土地上發展出來的新興特色地方茶,臺東鹿野茶區因它再度迎來春天,即使種茶、製茶都是辛苦活,但在這裡,青年返鄉投入茶產業的比例超高,也因為青年創意突破行銷盲點,讓紅烏龍知名度扶搖直上,記者宋宇娥、洪郁雯帶你前進臺東鹿野、一起感受這股紅烏龍崛起的浪潮。
結合了烏龍茶與紅茶兩種製茶工法的紅烏龍,無疑是一個完全從臺灣土地上發展出來的新興特色地方茶,臺東鹿野茶區因它再度迎來春天,即使種茶、製茶都是辛苦活,但在這裡,青年返鄉投入茶產業的比例超高,也因為青年創意突破行銷盲點,讓紅烏龍知名度扶搖直上,記者宋宇娥、洪郁雯帶你前進臺東鹿野、一起感受這股紅烏龍崛起的浪潮。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鐵牛逐漸取代了耕牛,為了讓孩子們能認識早期農村的耕牛文化,彰化溪州一位年輕農民,現在養了5條牛,還帶大家一起體驗當一日養牛人,重現早期的農村文化,也延續耕牛的價值, 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依107年8月1日修正公布空氣汙染防制法,禁止露天燃燒,違規焚燒稻草將開罰,農民叫苦連天,認為燒稻草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耕種方式,可以培植地力同時除蟲,法規修訂之後,空汙改善了,但也埋下的耕作的禍因,記者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近幾年受到疫情衝擊,不少客運業者不堪虧損,面臨路線縮減的停駛危機,對此公路總局從2016年開始,推出幸福巴士、幸福小黃等運具,透過更有彈性的路線、經營模式疏解偏鄉交通問題,但在苗栗南庄的鹿場部落,由於路段禁行甲、乙類大客車,沒有巴士直達,部落居民出入不便,不過經過一年左右的籌備規畫,苗栗南庄幸福巴士鹿場線正式通車,為偏鄉居民完成回家的最後一哩路。
桃園有一群家中有特殊身障兒的婦女們,成立一間以二手回收牛仔布料且環保再生概念為目標的手作修惜站工作室,他們透過民眾或企業捐出來的二手丹寧衣物布料等,製成各種包包、提袋、帽子、裝飾品等,許多媽媽們縫紉技術都是從頭學起,如今各個都是百變高手, 手工做出來的每樣商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在這裡他們沒有壓力,更可以獲得喘息,甚至可以將孩子帶在身邊工作,成員們相知相惜,不僅在這獲得更多成就感,也傳達回收衣物時尚永續的概念。
臺東的鹿野紅烏龍,是十多年前才誕生的特色茶品,結合了烏龍茶與紅茶兩種工法的製程,茶湯橙紅明亮,冷泡、熱泡都適合。最近臺東鹿野在地食農工作者跟新創平台公司合作,為料理人開設了茶品研習會與入菜分享會,從茶種、製程到風味全面深入的認識紅烏龍,同時嘗試拿來入菜,讓大家體驗不僅能喝紅烏龍,還能「吃」紅烏龍。記者宋宇娥跟洪郁雯的報導。
五年前,臺東關山有一間米廠老闆,突然,真的是突然,沒有任何過渡期,一期稻還以慣行作,二期稻就改行有機,之間相隔僅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改行有機的農地面積多達一百多公頃!很多人好奇,這項不可能的任務是怎麼達成的?米廠跟農民如何協力?他們又遇到什麼棘手問題呢?記者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桃園市立圖書館新總館在2022年底,正式開幕營運。而這座以「生命樹」為設計理念,耗資76億元的新建物,打造出了堪稱全臺最大、最美的圖書館。館內擁有上百萬本豐富又多元的藏書,未來還會結合閱讀、展演、美食、電影等多項功能,達成新型態的複合文化場域,期待讓閱讀風氣更加傳播。記者涂至伶跟陳靖維的報導。
現代人生活忙碌,要靜下心來閱讀不容易,新竹市這幾年正在推動一股閱讀風潮。除了兩年前市政府把原本的閱覽室青少年館,整修成為全市第七座圖書館,內外都增添新風采。接著第八座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關東分館,也接近完工倒數階段,預計2023年中啟用後又能成為生活新據點。記者涂至伶跟陳靖維的報導。
苗栗蘆竹湳社區十多年前開始發展社造,但這幾年返鄉的青年發覺社區裡的長輩很需要被照顧,因此開創了藝術陪伴課程,透過各種技巧激發創意,也舉辦展覽跟出版繪本,豐富長輩們的人生。最近甚至還跟鄰近社區合作,帶長輩們透過桌遊一同腦力激盪,期望將來能打造一座超高齡遊樂園!來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採訪報導。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如何紓壓成了重要課題。目前有不少醫療機構結合了園藝治療,讓某些病友除了例行性療程,還能有不同的輔助療法做選擇。透過各種植物去刺激人體五感、改善情緒、活動力等等問題。另外更有醫院的安寧病房導入VR新科技,幫助末期病人不受限制,把心靈沉浸在大自然裡。記者涂至伶跟陳靖維的報導。
鎮是苗栗海線最南邊的一個鄉鎮,外區中心是苑裡大街,內區中心則是山腳社區,也就是傳統上閩客族群交融的地方。早期這地區的經濟、產業非常發達,尤其是藺編產業。雖然如今的榮景不再,但留存的各式建築、產業,仍然還在靜靜訴說著在地文化故事。來看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老社區很多,但要如何在保存歷史文化,又能凸顯其價值跟活力,就是個挑戰。位於苗栗頭份的蘆竹湳是一座百年歷史的老社區,多年前因為被計畫成工業區、環境改變使得人口逐漸外移。但因為社區裡其實有50多座傳統三合院很有特色,因此十多年前社區發起社造,從修繕老房子開始,帶入藝術跟創意,而且也有年輕人重返社區,讓這個被工業區包圍的社區營造成為一座文創基地。來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採訪報導。
一位臺東關山青年在念大學時攻讀廣告,卻因為家人說「家裡的米廠忙不過來,需要人手」選擇打包回家。原來也沒有想久待,但這些年他除了因為更深刻認識家鄉、積極行銷自家米廠的產品,也把在外面所學的新觀念帶回家鄉,以土地為平台發揮了更大自我價值。記者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胡德夫、陳永淘、陳明章,三位臺灣當代音樂史的代表人物,前陣子同台演出了相當罕見而特別的"三大吟遊詩人音樂會",三位非常具代表性的唱作家,用自己的母語共譜美聲,驚艷了許多閱聽人的感受,而這幾年華語圈流行音樂歌手,也掀起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母語風潮,像是金曲歌后魏如萱,歌曲"奶奶"就穿插著客語歌詞,華語流行天后彭佳慧,在2022年底還推出首張客語專輯,大家一起把客家音樂推向了主流、提升能見度,記者錢薇如跟徐榮駿的報導。
前陣子亞洲步道大會在臺灣展開。來自世界各地的徒步愛好者。透過體驗步道認識我們的土地。而許多旅臺外籍人士。也因此進一步體驗了客家味濃厚的樟之細路。當然一定很多人好奇。主線長達220公里的樟之細路。平常是怎麼維護?是由哪些人跟單位在辛苦付出?如何串連區域資源?另外面對全球暖化。怎麼樣讓這些步道更具"韌性"。進而跟大自然間取得平衡?
苗栗苑裡的藺草編織,是在地重要的手工藝之一,而苑裡的女性更是撐起這項產業的重要力量!只是隨著現代化工業發展,傳統產業早已經沒落。還好,山腳社區發展協會、臺灣藺草學會,持續積極將這項手工藝傳承下去,跟著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鏡頭,一起去看看他們遇到了哪些挑戰,又是如何解決呢?
相隔4年的時間,「客家興起」音樂事工團隊,最近推出了第二張客語詩歌專輯 《 客家真光》。這次專輯一共收錄了13首歌,包含四縣腔、海陸腔等,還有很特別來自東馬來西亞古晉的河婆腔。團隊希望藉由流行的曲風,吸引並喚醒年輕世代對自己客家身分的認同。記者涂至伶跟陳靖維的報導。
臺中東勢是一個人口「超高齡化」地區,對這個目前全臺灣都必須面對的問題,東勢是不是有什麼規畫?有沒有什麼超前佈署?的確,有在地學校跟機構看見了這個需求,不只開辦照服員培訓課程,更發現照服員這產業,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的趨勢。那麼年輕?的加入,對這個產業將帶來什麼改變?我們又要如何一起面對鄉村高齡化社會?記者劉宜頻跟黃映婕的報導。
苗栗縣後龍鎮的水尾社區,有一個曾經當過麵包師傅的里長,因為了解位在出海口的社區高齡長輩多,整天沒事做以外也喊無聊。於是向政府申請綠色照護計畫,再以本身專長教導長輩們學習烘焙,成立"阿嬤ㄟ胖"賣起麵包!如此一來,不只讓長輩們有一技之長、活化社區,社區還因為具有漁村特色,爭取到特色漁村補助經費,長輩們偶爾搖身一變、更成為漁村導覽員,生活的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來看我們記者鍾志明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