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是苗栗海線最南邊的一個鄉鎮,外區中心是苑裡大街,內區中心則是山腳社區,也就是傳統上閩客族群交融的地方。早期這地區的經濟、產業非常發達,尤其是藺編產業。雖然如今的榮景不再,但留存的各式建築、產業,仍然還在靜靜訴說著在地文化故事。來看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藍天白雲大太陽,擺脫多日陰雨,這天老天爺給了一個適合走讀的好天氣,遊客們在苑裡火車站前集合,開始這天的行程。

 

它會吸水、會發霉,會發霉你不要拿去丟掉。

 

苑裡是藺草的故鄉,這裡的草帽、草蓆,更曾經在臺灣五大出口農產品中排名第三。

 

臺灣的米很出名,臺灣的樟腦很出名,還有臺灣的什麼,茶葉,茶葉,對對對,鹿皮,鹿皮對對對,你要打獵,政府要發那個打獵證給你,你一年就交幾張鹿皮給我,給誰,給政府喔,我們那個鹿皮外銷,這個帽蓆是第三大的外銷品。

 

藺草編織不僅是苑裡的重要產業,更是經濟命脈。

苑裡文史工作者 梁進福(左)

以前這裡是非常發達的地方,尤其是藺草編織產業,那時候的女生,十個有九個都會編,這個女生會編,有這個手藝的,嫁妝還,聘金,不是嫁妝,聘金還可以多一點。

 

梁進福說,當時苑裡的男人在田裡工作,一天工資約50元,還比不上在家裡做藺草編織的苑裡女人。

苑裡文史工作者 梁進福(左)

女生編那個45公分乘45公分的藺草椅墊,一張可以賣25元,她一天可以編三張,75元,比爸爸的工資,到太陽底下晒的工資,還要多。

 

早期苑裡可以說家家戶戶都在做藺草編織,成品都還沒做好,盤商就爭相搶貨。

苑裡文史工作者 梁進福(左)

有商人到家裡去採購,購買,一天會去買兩次,早餐以前買了一次,在傍晚又買一次,早晨買的是昨天晚上編的,到傍晚買的是白天編的,都搶著去。

 

景氣最好的那個年代,光是在天下路的帽蓆行就有30幾家。

 

真正在熱鬧的時候,銀行會靠近,帽蓆行有30多家,現在剩下3家,他們還在堅持,還在這裡。

苑裡文史工作者 梁進福(左)

以前天下路老街的藺草,整條都是藺草商人,反而沒有現在加進去的少數飲食店,那個飲食會到比較周邊來,因為商人都聚集在那一條街,所以連銀行都進去。

 

苑裡位在苗栗縣的最南端,平原最大,又靠海,不僅是米倉,海產也很豐富,只是工業發展之後,藺編產業也大受衝擊,苑裡也因此漸漸沒落了,只留下靜靜矗立的老房子,見證著過往風華。

Stand

記者 林秋伶(左)

離火車站沒多遠的天下路老街,它以前曾是苑裡鎮非常熱鬧的街道,現在來到這裡還看得到,有很多兩層樓的老房子,像是這棟,它就是以前用藺草來編織草蓆和帽子的工廠。

 

前面的本來也是,所以總共有,五個,五座山,統統是同一家店的,同一家店的,這家店叫做帽蓆行,已經超過一百年了,老牌子,現在應該是到它的第三代在經營。

 

微風輕吹,冬日陽光灑落在紅磚老屋上,更顯溫暖,吸引遊客駐足拍照,時代更迭,過往繁華已不復見,但仍可見幾家老店堅守在老街上。

理髮廳老闆 蔡明良(左)

這吹風機是在吹髮型的,男土吹髮型的,因為它這個,以前設計這個,是日本人設計的,這種的現在有那種大支的,那是人家說做造型用的,那種的,這種的要抹油,才能夠吹出那個型出來,頭髮才不會隨便飛,現在的人沒有在抹油了,這支吹風機才能保持到現在這樣。

 

一點點嘛,有有有,這聲音,有一點聲音,它的風就是這麼小而已,對,這麼小。

 

這間傳統理髮店在老街已經開了50幾年,吹風機、剪刀、梳子都充滿復古風情。常聽人說,要認識一個地方,就要從菜市場認識起,從天下路老街再往前走的不遠處,就是具有百年歷史的苑裡菜市場。

苑裡文史工作者 梁進福(右)

這個市場有100年了,日本時代就是苑裡消費市場,那後來又慢慢擴大成現在的規模,2018年燒掉以後,有人要整個把它清掉,要馬上蓋新的,結果有一些念舊的人他知道,房子,市場在改建的時候,不能把文化的東西全部刮除,所以現在這個市場有留下來是歷史建築。

 

不過這座列為歷史建築的市場至今仍是斷垣殘壁,遊客只能在圍籬外仔細端詳,期盼它能早日重生。

 

藺草其實它有很多的品種,但是我們苑裡的藺草,它這個品種它是可以太陽直晒的。

 

一走進這間藺草編織工作室,就聞到一股天然的草香味,架上擺滿各式的草帽、包包等,充滿設計感。

 

比較有花色的這種布料,全部都是我們自己的品牌設計,就是外面買不到的布,那上面都是印刷著我們在苑裡的故事,比如說我們自己有種藺草田,或是我們田裡會出現的鳥類。

 

廖怡雅是臺南人,因為學生時期來到苑裡實習,被藺草吸引,後來,就這麼留在苑裡,並且創立品牌,找來藺編工藝師們一起合作。

藺草編織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廖怡雅(左)

那我們其實就有分生產線,因為有些人她從小就是學編帽子,有些人從小學編包包,那有些人編比較細,像這比較細的,有些人編比較經典款,我們叫經典,對,就是不同的細緻度,那擅長的不一樣,我們就會分,那也會分有些阿嬤她只是加減做的、做興趣的。

 

他們合作的工藝師,年齡層從50多歲到80幾歲都有。

藺草編織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廖怡雅(左)

主要是想說,有些人她從小做這個東西,但她不覺得自己做這個東西有厲害之處,她們都覺得,我小時候就是什麼都不會,我只能幫家裡做這個,但是我們現在其實是希望讓她們,從自己開始去建立所謂的認同,自我認同、自信心,告訴她們說,妳會這個東西,其實是很值得驕傲的,所以她們現在看到就是這個,如果她們願意公開她們的名字,我就會請她們簽名然後就做成印章。

 

藺編產品深具臺灣特色,工作室的回頭客多,很多人會一買再買。

藺草編織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廖怡雅(左)

他買零錢包,我們有可能8種花紋,他每一個都買,就是他每隔一段時間就來看有沒有新的,或者是說帽子,他可能每個款式都要買一頂,對,或者是說他要送禮的時候,他就記得來找我們,很具臺灣特色、臺灣價值的產品。

影片提供 臺灣藺草學會

010908-010935

用苑裡種的草、請在地工藝師製作,廖怡雅說,早期大家比較習慣負面行銷,但她要用正面的方式來推廣。

聲音來源

藺草編織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廖怡雅(左)

這個產業很可憐,它快要消失了,都是一些阿嬤在編,如果你不支持,不來買的話,它就要不見了,後來我們自己創業之後,我們其實想要的方式比較正向,對,就是我們會想說,如果大家先很喜歡我們的產品,你看到這個,這個布料好,設計得很不錯欸,這個搭配起來,我好喜歡,我想要送禮,或是這個帽子很時尚,我想要戴出去。

 

也因此,前期的投資一樣也少不了。

藺草編織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廖怡雅(右)

要有比較銳利的造型,它就必須要經過這個熱壓整燙,對,蒸氣然後加上壓力的關係,然後讓它塑形,那基本上如果不塑形,它就是會,阿嬤的木頭模是這樣橢圓的,做起來就是橢圓的,那我們當然也可以這樣直接賣,只是說如果我們要有更多的造型,就是必須要靠這個東西,對。

 

編到後來的時候,她叫不敢,為什麼呢,越外圍它的草越會斷,斷她就要接,接又容易乾,乾又斷,所以後來請了,應該三個人一起做,這樣。

 

一頂直徑二公尺的超級大草帽讓大家又驚呼、又好奇,爭相坐在上面拍照,這裡是臺灣藺草學會在山腳國小日式宿舍群中的據點,用來展示藺草產品和藺編產業故事。

 

本來要把它挖掉的,但是大家發現說,社區的人也發現,我們學校的校方也發現,這個很有歷史的意義啊,所以就花了大錢,申請經費,把它保留起來。

 

整修後的日式宿舍群,讓大家來到這裡,能藉以了解早期的故事。

臺灣藺草學會專案經理 蕭博駿(右)

你來到這邊,你可以透過時光的背景,建築的一些背景,了解到藺草不同時期的發揮,所以我們第一站帶到日本宿舍的原因,其一是因為山腳國小的建立,跟我們藺草有很大的關係。

 

原來較靠山區的山腳,當時沒有學校,靠著帽蓆公司捐地,才有了山腳國小。

臺灣藺草學會專案經理 蕭博駿(右)

那當時最有錢的,當然是我們帽蓆的公司嘛,所以我們在地的這個苑裡的帽蓆的會社,就提供了它的倉庫,以及工廠,做為校舍來使用,就捐出來。

 

為什麼紅衣服的,我最後介紹,因為剛剛電視上大家有看到,彩卿老師。

 

來,先拿一根起來,先拿一根起來,這一根中間往上,這一根尾巴短沒關係,也是一樣,三根,也是一樣,這一根往上來,三根就往右邊喔。

 

了解了藺草產業,總也得自己DIY體驗做看看,由臺灣藺草學會工藝師們,親自教授。

臺灣藺草學會 劉素珍(右)

那個簡報一放下去,唉唷 老師啊,妳去過倫敦工藝展,妳去過德國工藝展,妳去過哪裡,她們就說,對啊 我去過那裡,那妳怎麼,怎麼跟他們當地接觸,她說,我就表演啊,他們就來,我就教他啊,喔,她說 好感動喔,我讀小學畢業,竟然能夠到外面去,到國際舞台上去表演給一些大師看,所以她們現在對於自己這個工作很喜歡,覺得很驕傲。

 

工藝師們慢慢教,大家跟著一起做,其實手上只有三根草而已,卻把大家搞得暈頭轉向,一步沒看到就跟不上了,也才知道藺草編織真的是不簡單啊。

臺灣藺草學會 劉素珍(右)

以前大家就等於好像是一個女工有沒有,現在是大家都叫她們老師老師,然後就只有她們會啊,學有專精,真的那個要學,很不容易。

 

好不容易做好了,以為是馬,但其實是隻小鹿。

臺灣藺草學會專案經理 蕭博駿(右)

讓小朋友或是來學的人知道,原來這個跟300年前,平埔族跟這個梅花鹿有關,藺草是從平埔族、道卡斯族延續下來的,所以我們選擇用小鹿來做切入點,在教學的過程我們就可以跟你講這個故事,一樣串連起來說,原來這個300年,不僅日本人、荷蘭人、平埔族、客家人、閩南人,融合起來共同創造出,屬於臺灣唯一特有的藺草產業。

 

臺灣有多元的族群、豐富的文化,還有一群在這塊土地上努力生活、為理想奮鬥不懈的人,走一趟苑裡,放慢腳步,細細品味,你也能感受到苑裡小鎮的精彩。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