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掌中戲持續進化,「霹靂國際多媒體」還把布袋戲推上了大銀幕!不過就像籌備拍攝電影,從撰寫劇本開始、打造各個角色,場景安排、整體造型等等,每個環節都必須非常講究,靈魂人物─布袋戲偶,體積更是比一般的戲偶大上好幾倍、又重,戲偶的動作、神情都要擬真,操縱難度瞬間飆升。布袋戲偶沒有表情、嘴型,語言上倒是可以靈活搭配,有布袋戲電影講起客家話呢,你看過嗎?馬上帶您直擊霹靂雲林虎尾的片場。
傳統的掌中戲持續進化,「霹靂國際多媒體」還把布袋戲推上了大銀幕!不過就像籌備拍攝電影,從撰寫劇本開始、打造各個角色,場景安排、整體造型等等,每個環節都必須非常講究,靈魂人物─布袋戲偶,體積更是比一般的戲偶大上好幾倍、又重,戲偶的動作、神情都要擬真,操縱難度瞬間飆升。布袋戲偶沒有表情、嘴型,語言上倒是可以靈活搭配,有布袋戲電影講起客家話呢,你看過嗎?馬上帶您直擊霹靂雲林虎尾的片場。
屏東佳冬一位青年,由於多年前父親離開,決定回家鄉接手農田。雖然他堅決不使用農藥,一定要友善耕作,但其實他很茫然、還不知道耕作的確定方向。為了不讓媽媽擔心,他隨口對媽媽說要種咖啡,沒想到因為這神來一筆的承諾,竟然讓原本完全不懂咖啡的母子倆,開創出屬於他們的咖啡事業。來看記者涂至伶、涂富順的報導。
高雄市六龜區是台灣最大的原生種山茶區,許多百年喬木就生長在山林間,完全不用肥料、農藥,高度經常達二至四層樓,茶農要爬樹才能採茶。有一對夫妻返鄉接下家裡的茶園,透過品茗茶席,引領民眾用味覺與嗅覺,感受台灣原生山茶的美好。來看我們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苗栗縣大湖有一位青農,在30歲那年決定放棄生技業工作、返鄉協助家中茂谷柑產業,而且他希望改變傳統販賣柑橘做法,不要透過盤商而是自己來行銷。由於自己家中也經營木材業,因此他也發揮創意,跟父親一同發展茂谷柑禮盒,自行設計研發木盒子並成立自我品牌,因此讓茂谷柑的價值變得不一樣,無形中提升了產業競爭力。來看我們記者吳怡君跟江長銘的報導。
美國萊豬已經正式開放進口,許多著名的傳統客家料理,是怎麼面對衝擊呢?幾樣令人一聽就垂涎三尺的客家老味道,例如新竹新埔的"腌腸"、屏東萬巒的豬腳、還有苗栗獅潭的豬膽肝,這些必須用溫體豬才有好吃的點心,現在是如何捍衛自己的品牌呢?來看我們記者黃文堯、潘成旺、楊以諾的專題報導。
桃園中壢有一間將近50年的姜家老宅,屋主的女兒一直想要將老家改造成為文創基地,也是放在心裡多年的夢想。兩年前,她藉由翻修老宅的機會,將3層樓老房子打造成藝文共生平台,讓沒有多餘資金的年輕人能以老宅作為創業的實驗平台,現在除了讓年輕人實現夢想,也藉此實現了用藝文活化老宅。一起來看邱月華、羅應展的報導。
彩妝工作室,賣飯糰的、刺青的、畫插畫、開書店的,從去年109年至今,已經有6個不同的行業別,也就是6個品牌在姜家老宅奠基,因為懂得創業維艱,幾個年輕人經常彼此打氣相互支持,培養了深厚的革命情感。繼續來看邱月華、羅應展的報導。
現代化的大賣場、超市,加上外送市場竄起,傳統市場的影響力漸漸式微。但很多人一定知道,傳統市場中那股濃濃人情味,是永遠無法被取代的魅力。最近台北市客委會和幾位音樂人合作,積極拜訪了三元街等等好幾個市場周邊的客家鄉親,為這特殊的「人情味」打造了一系列歌曲,還特別製作「買一把幸福」專輯,要讓更多人認識這些隱身在台北的客家故事。一起來看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歲末年終之際,除夕全家人圍爐吃年夜飯,那可真幸福,就有社福團體連續幾年為此籌備「年菜食物箱」!但或許你不知道,這個發想其實來自前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將軍。歷經31年軍旅的他,原本還有大好前程,不過羅紹和卻選擇提早退伍,而且沒有接受任何職位安排「裸退」。更讓人驚豔的是,當羅紹和放棄重要軍職後,卻把視角轉向社會的最基層。來自美濃客庄的他,回憶起自己過去家境清苦經常餓肚子,於是決心在有能力之後,要為弱勢家庭募集食物、籌畫食物銀行,尤其還趕在過年前跟各界志工,想盡辦法把香噴噴的賀年禮,送到全台五千多個受助家庭中!
印象中的客家料理餐廳,通常是比較復古且傳統風格。為了要顛覆大家對客家料理的印象,桃園中壢有一間主打賣客家爌肉飯的餐廳,它的裝潢設計刻意以文青簡約風格為主,客人來到店裡就如同來到咖啡廳一般,從餐點擺盤到設計裝潢,都讓客人耳目一新。來看記者吳怡君跟江長銘的報導!
桃園大溪的南興里,是一個標準的傳統客家聚落。幾年前,返鄉青年高慶榮從當地的廟宇文化出發,在寺廟旁成立工作室,開始做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一步步挖掘在地文化。去年開始,他還藉自家的老屋重新修繕,結合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希望讓老房子價值能夠延續帶來全新的文化生命。來看記者吳怡君跟蔡裕昌的報導。
這些年來,男女平等的觀念越來越受到重視。前陣子在新竹縣湖口鄉的盧姓家族,為了突破傳統讓未婚或者是早夭的女性能進到宗祠、跟家族男性成員一樣接受後代的祭拜,特別舉辦姑婆牌登龕法會,不僅展現了慎終追遠的精神,也實踐是現代人兩性平權的觀念。以下是我們記者涂至伶跟羅影展的特別報導。
日本知名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為當地農村帶來人氣跟經濟。這幾年台灣也不乏有仿效舉辦的藝術節活動。美濃一對夫妻也有一個夢想,他們想用自己的力量替故鄉注入藝術活水。日前第三屆小地藝術日就集合了文創農藝市集、音樂會、行動藝術演出、農村地景藝術,呈現了媲美國際藝術節的水準。更特別的是,這場辦得有聲有色的藝術日活動,他們沒有政府或財團的經費挹注,他們究竟如何辦到的?一起來看我們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專題報導。
接下來,我們要看一個代代相傳的工藝經典!台灣知名陶藝大師翁國珍,祖傳三代都是作陶的,他的拉坏技巧歷經多次蛻變,從傳統的生活陶基本功,到曾經進入有小故宮之稱的「中華陶瓷」,學到大件作品的創作技巧。20多年前他有感於極端氣候對土地的衝擊,開始以獨特的拉坏技巧,在作品上呈現龜裂的「裂紋」來表達對大地的關懷。一起來看我們記者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曾經繁榮一時的美濃永安老街,歷經歲月流轉,仍然保留純樸樣貌。如今,有一個在地團隊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行動,希望活絡老街街區,這次他們封街辦了兩天的鄉村市集「秧光小市」,要人們慢慢走、慢慢逛,感受永安老街的生活和文化。
你曾經在廟前觀賞布袋戲演出?或者是你曾經歷過守在電視機前,等待布袋戲開演的那段日子嗎?在過去娛樂活動相對缺乏時,看布袋戲那可算得上是一大樂事!後來隨著娛樂重心轉移,布袋戲慢慢式微,許多藝師不願看到本土珍貴的文化面臨流失,決定提升藝術及文化價值,希望吸引更多人,走進布袋戲的世界。
雲林縣被稱為「布袋戲的故鄉」,許多學校都有豐富趣味的布袋戲相關課程,無論是雕刻戲偶、練習操偶、實際表演,幾乎整個產業環節都有專門的課程,學生們透過具體參與,拉進了生活與布袋戲的距離。接觸後,自然而然,就有孰悉感,許多國小生小小年紀已身懷本領,來看我們的報導。
109年12月20日,南迴鐵路全線電氣化通車,台灣環島鐵路電氣化的最後一哩路,也終於接起來。然而,每天只有一班,往返枋寮到台東、鐵道迷傳說中的解憂列車「藍皮普快列車」,也在12月22日完成最後任務、正式告別正班車舞台。這讓許多民眾深感不捨,紛紛在停駛前搶搭,就要是再體驗一次藍皮火車的復古風情,和它特殊的解憂魅力。
因應南迴線電氣化,藍皮火車停駛消息傳出後,許多民眾和鐵道迷都相當不捨,甚至在網路上發起連署,希望把藍皮普快定期班次留下來。對此台鐵回應,「藍皮」停駛後將進行優化改造,未來會規畫作為「藍皮解憂號觀光列車」新主題。另一方面,也會和取得營運權的旅行社協調,希望能維持固定班次,同時兼顧起觀光跟通勤的需求。
新竹傳統美食豐富,但創意方面是不是能有更多想像呢?現在有食農工作者串連起農民和餐廳主廚推出『地食新竹』計畫,要帶消費者一同走進新竹的各產地和農場,了解當地食材,從認識、採集到將食材用不同料理手法,烹調出各式美食佳餚,希望透過串連,一起來翻轉與顛覆大家對新竹食材的不同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