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傳統美食豐富,但創意方面是不是能有更多想像呢?現在有食農工作者串連起農民和餐廳主廚推出『地食新竹』計畫,要帶消費者一同走進新竹的各產地和農場,了解當地食材,從認識、採集到將食材用不同料理手法,烹調出各式美食佳餚,希望透過串連,一起來翻轉與顛覆大家對新竹食材的不同想像。


 

 

 

在農場裡,年輕農民劉奕正和父親忙著收割稻子,而在金黃色的稻田旁,有一間鴨舍,一群鴨子正在田間散步,而牠們正是友善耕作的最佳幫手。

BITE峨眉青農 劉奕(右)

 

用鴨子,比較循環的一個農業的方式,鴨子可以幫我們吃福壽螺,牠的蹼鴨子的蹼,喜歡玩水也可以將田裡面的水,用混著,這樣草也就不大會長,也可以幫我們抑制雜草,踩下去草也比較不會生長,也多少有除草的效果這樣,牠們的糞便,可以回到我們的田裏面,做我們的肥料,減少我們使用有機肥的量。

 

峨眉青農劉奕是農場第三代,農場在2010年開始轉型,使用對土地友善的稻鴨共生農法,但多年來他發現銷售通路一直是農民最大瓶頸。

BITE峨眉青農 劉奕(右)

相片提供 舞春食農工作室(0143-0205)

發現到說大家做有機的共同問題是說,銷路的問題是比較麻煩,對農民來說比較困難,所以今年我就跟新竹的餐廳還有一些在地的食農工作者,跟他們一起來想,如何我們可以打造我們新竹,自己的一個算是飲食文化的脈絡,來看如何來促成這件事情。

 

因此劉奕想,如能夠透過異業結盟,與食農工作者、餐廳主廚等一起合作,或許能對銷售帶來助益。

(青農帶主廚到農場找食材)

我們今天來撿鴨蛋,看你等一下要做什麼料理給我們看,給大家吃,做什麼菜喔,對,等一下做成一個溫沙拉好了,溫沙拉,因為農場裡面有蠻多菜,然後我們跟鴨蛋結合。

 

這天創意主廚特別來到農場尋找食材,要和劉奕一起發想創意料理,除了到鴨舍撿鴨蛋外,主廚也在農場找到許多寶,像是讓人意想不到的野草野花,其實都能拿來入菜。

 

大花咸豐草,大花咸豐草,大家農民最不喜歡的東西,那個燙過我們來拌,路邊的野草其實,只要用不同的烹調技術,其實可以賦予它不同的風味。

記者 吳怡君

 

剛剛跟著年輕農民劉奕還有主廚,一起進到農場裡撿了這個鴨蛋,還有他們找了像是地瓜葉,還有翼豆,還有大花咸豐草這些,主廚就會開始發揮創意,將這些做出很特別的創意料理。

 

主廚將採集到的蔬菜、野菜和鴨蛋等,變化出一道獨具特色的溫沙拉。

BITE創意主廚 黃湘絨(客籍)(右)

 

因為我本身做義大利菜或走西式料理比較多,那我就會從中去結合說,怎麼用西式的概念或手法去融合台灣的食材,那大家都會說,野菜很苦或是野菜太難去掌握了,那你就要去思考說,那有什麼東西的油類,不是只有橄欖油,不是只有豬油等等,那苦茶油的特性是什麼,我們把它拉出來,去再補足它味道的豐富度。

 

主廚認為台灣有很多元的食材,只要經過不同的料理手法,就能呈現出新穎的創意料理,也能為在地食材加分,而創意主廚的角色,正是農場和餐廳店家間很重要的橋梁。

BITE創意主廚 黃湘絨(客籍)(右)

 

這次的地食新竹(計畫),我們的概念就是希望,農場跟消費者有一個很好的連結,那我們就是一個中間者的角色,從農場跟店家,那我們怎麼去幫助店家去使用這些食材,因為他們可能沒有辦法很好的靈活去運用到這些食材,那我們就去協助他們等等。

BITE 地食新竹設計師 馮淑婷(左)

主廚的角色就是,比較像是一個顧問,因為他比較了解到在地食材,還有農場的一些當季很棒的食材,然後他可以提供給其他餐飲工作者的一些建議,然後以及跟他們一起去研發一些,創新的料理。

 

==cgin==將農民、餐廳、以及消費者串連起來的『地食新竹』這項計畫,是希望透過消費者參與活動,走進產地與生產者接觸,了解生產過程,同時餐廳工作者將食材研發成特色餐點,達到一個善的循環。==cgout==

BITE 地食新竹品牌企劃 郭又甄(右)

這三個人三個角色需要一個東西去把他們擾動,讓他們可以彼此有機會去接觸,農人可以知道餐廳原來是這樣想,他料理的時候思考邏輯是什麼,消費者消費者有機會去認識到餐廳,原來他們在找食材的時候過程可以怎麼樣替他們去把關,找到有趣的新鮮的好吃的當季的這些食材,所以這三者的擾動,就讓地食新竹的這個品牌去做擾動。

相片提供 舞春食農工作室(0541-0553)

這項計畫也舉辦產地小旅行及餐會等活動,要打破大家對新竹是美食沙漠的認知。

BITE 地食新竹品牌企劃 郭又甄(右)

因為大家最喜歡說什麼,新竹是美食沙漠,其實我們發想的概念很完整的,應該是說我們很希望從田間到整個產地到生產加工,製造過程到你的餐桌上,你可以怎麼樣完整地去了解,所以其實我們辦過很多不同的類型的活動。

 

因為了解到農民的行銷困境,因此他們找來新竹市區的餐廳合作,希望將農場裡的鴨肉、鴨蛋等食材,透過餐廳主廚的創意變化出不同巧思。

BITE峨眉青農 劉奕(右)

 

所以我們今年是用我們自己家中農場生產的米,鴨蛋啦,鴨蛋做的鹹蛋,還有我們這邊社區的有些茶油橘子這些東西,若是餐廳有興趣有想法有想要拿這些食材來做一些料理的時候,我們會供給他們,希望說,我們可以為在地的這些餐廳業者,其實像是聯盟一樣,像是我們一起來行銷,我們新竹我們峨嵋這邊,很好在地的農產品這樣。

BITE 地食新竹品牌企劃 郭又甄(右)

所以像鴨蛋這個東西我們就幫忙想說,有沒有一些很棒很有才華很有創意的主廚,可以來去思考怎麼樣去做運用,所以地食新竹第一波其實就是以這個食材的發想跟運用來去思考,就是說那米跟鴨蛋這兩個食材為主題,我們去滾動出很多有趣的人,可以怎麼樣做料理。

 

就是把它整個鋪起來,然後放兩天之後,它等於是醃漬進去,那它醃漬進去之後,我們在把它風乾大概十到十五天,對,然後就會變成像這樣子,一個很乾的,有點像是西式的那個生火腿。

 

位在新竹市區的這間西班牙料理,主廚這次就是使用劉奕農場飼養的鴨,製作出創意餐點。

 

這個醬汁就是濃的鴨骨汁去熬過兩天之後,變得比較濃稠狀態,再加上仙草這樣。

 

以西班牙料理的手法,加上客家代表食材,將鴨肉和鴨肝等烹調出色香味俱全又精緻的料理。

BITE西班牙餐廳主廚 楊引弘(左)

就是煎過的鴨胸,那我們就是把筊白筍用炭火去烤過之後,再刨成片,那再取一個就是農場的鴨蛋去醃漬過後,然後提供一個比較重的味道,讓它可以跟那個鴨胸的味道抗衡這樣子,田間的仙草這種乾燥的藥草,或是那種野菜類,這種有點像香料香草或是香料這種,那我們就把它跟西式那種比較濃的肉汁結合在一起,當作是這個基底醬汁。

BITE消費者(右)

 

它的口感是脆的,但是你一開始吃下去的時候會有一點甜甜,就是會有蔬菜本身的甜味,但是咬到後面還是會有酸菜的那種酸甘的香味會出來, 鴨胸火腿它是會比較重鹹一點,那後面酸菜酸味出來的時候,它會平衡那個鹹味,就會變得很平衡在口腔裡面會蠻舒服。

 

這耳目一新的料理,完全打破框架。

BITE西班牙餐廳主廚 楊引弘(右)

那把這兩個框架全部拆除,再結合在一起的這個過程當中,就是需要花一點時間,所以就大概花了一、兩個月重新去想,我們要用什麼樣的醬汁去呈現什麼樣的料理方法,去它又可以有一點西班牙的風格,它又可以有一點點,保有一點點我們本土食材,然後客家料理的這種元素在裡面這樣。

 

主廚花了一兩個月的時間,將平凡的食材和料理方式重新排列組合,帶出更高層次的新風味。

BITE西班牙餐廳主廚 楊引弘(左)

如果像農場,他們很用心在養殖在種植東西的話,他們就是生產出很不平凡的東西,那我們的餐廳的角色就是更是應該要把它變成是,變成另外一種風味的樣貌,或是變成一個比較有層次的故事。

(轉場到另一間餐廳)

來這邊,這裡是茄子特餐的,這個是水蒸蔬菜,那今天的水蒸蔬菜的話,就有像福山萵苣還有黑葉白菜這一些,那上面的我們是用到西班牙的有機認證的橄欖油。

 

另一間和這次計畫合作的餐廳,原本店家選的食材,就是使用本土有機農場的食材,因此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BITE消費者(左)

每次當我要點一個新菜色的時候,老闆就是會很認真地介紹說,這個地方是他們去哪一個地方,哪一個農場的什麼東西,所以你會知道他的就是有點像是生產履歷,他會告訴你從哪裡進貨,那你也吃得出健康。

BITE餐廳老闆 老布(左)

 

首先都會奠基在一個基礎上叫做友善,你怎麼對待土地,土地怎麼回饋給你,你用很多農藥最後就是你自己吃下去,好,那基於這個原則,我們就會先去找說,好好種,好好種的作物一定好吃,同時又對,不只對環境友善,對人也友善的食材,那我們自己也吃我們自己也吃的東西,我們才拿出來讓客人吃。

 

這個花椰菜看起來不錯,這花椰菜平常要怎麼挑選,花椰菜的話,其實因為我們也是都跟有機農場合作,所以它基本上都是很安全的。

 

餐廳餐點除了使用友善食材,現場也販賣符合環保理念的有機食材,透過裸賣的方式讓消費者想買多少就買多少,沒有壓力。

BITE餐廳老闆娘 Zora(右)

 

除了說從餐點的部分,然後到像說一些像環保的商品,或者是無包裝裸賣這一些,其實我們的目標都是朝向環境友善,那其實對於環境友善之後,其實這些的一些不管是食物,或是說一些我們的一些作為,其實最後也都是會對我們自己友善。

相片提供 舞春食農工作室(1212-1219)

同樣愛用在地食材的他們,也參與這次地食新竹計畫,他們使用鴨蛋來發揮創意。

BITE餐廳老闆 老布(左)

 

那時候我們注意到的是,怎麼沒有人在討論蛋白這件事情,大膽的嘗試就是,我把鹹蛋白打成法式蛋白霜,一方面除了讓他們這個蛋白可以去化之外,另外一方面就是,透過本來很便宜的,可能是下腳料的部分,我們如何運用延伸出一個,更高的那種收益,就是那個東西會可以賣得比較貴,讓農家可以增添更多的收入。

 

他們利用,常常用不到而直接被人丟棄的鹹鴨蛋蛋白,做出精緻的料理及點心,希望喚醒消費者對各種食材的珍惜與重視。

BITE餐廳老闆娘 Zora(右)

 

希望說,我們是作為一個農場跟餐桌之間的橋樑梁,那因為大家不一定是一直都有時間,直接去到農場或是說一些比較農村的地方,但是我們希望在這邊是一個起點,就是讓他們開始對於這一些土地,是有稍微有接觸的,去認識一些可能很傳統,但是已經不被大家所重視的一些食材。

 

餐廳,成為農場與消費者間的一個橋梁,好好運用在地食材,創造連結土地與地方情感的料理,透過主廚們的『玩創意』,將飲食文化帶來更多可能,也為地方寫下不一樣的飲食生活故事。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