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在廟前觀賞布袋戲演出?或者是你曾經歷過守在電視機前,等待布袋戲開演的那段日子嗎?在過去娛樂活動相對缺乏時,看布袋戲那可算得上是一大樂事!後來隨著娛樂重心轉移,布袋戲慢慢式微,許多藝師不願看到本土珍貴的文化面臨流失,決定提升藝術及文化價值,希望吸引更多人,走進布袋戲的世界。
OS 1
藝師全神貫注、用心作畫,整個空間裡安靜到,只剩下畫筆接觸畫布發出的細微涮涮聲。
OS 2
從小執筆的賴登祥,將近半世紀以來,出自他手的彩繪布景早已算不清有幾幅,他平淡又堅定說,這是他的使命、也是天職。
布景藝師 賴登祥
(右)
你要怎麼樣畫,當然要把那個立體呈現出來,然後你裡面譬如說,它是屬於,屬於牌樓的,一般廟宇式的龍柱,你就必須要畫龍柱,有的龍柱,我的龍有很多種龍,有一種是屬於猛龍型的,猛龍型的,有的是比較傳統的。
OS 3
瞪大眼珠的祥龍,好像下一秒就要從畫布中一躍而出。要為布袋戲棚打造生動寫實的布景,不只畫工要細膩,還必須具備空間感,才能營造出立體層次。眼力、體力也要夠好,像這樣超過十尺高,約四十尺寬的作品,從設計構圖、釘框、固定畫布,到上色,最快也要六天才能完成。
布景藝師 賴登祥(左)
以前一個月,幾乎能夠畫到十幅,十幅,現在當然數量比較減少,現在我們就走比較精緻化,走精緻化,做少一點,每一幅都畫得更功夫就對了。
OS 4
大功告成後,就準備登場實戰了,多年來布袋戲棚的搭台作業,不再像過去得高度仰賴人工,有的已改為自動升降搭建,一人就可搞定。
OS 5
隨著藝師操偶,燈光也不停閃爍,整體更添效果。
大山城掌中劇團長 王有騰(左)
現在逐漸進步,一些包含我們的搭景都運用科技,用電動,包括配樂也都電腦化,音響它的音質上都特別講究,不是再像以前,早期大聲就好,現在聽起來就是要柔和,再來就是我們的木偶在講究上,最近都更講究人性化。
OS 6
傳統的布袋戲,屬於「一人說白」,後來野台布袋戲興起,越來越講求聲光效果,看了令人熱血沸騰。
大山城掌中劇團長 王有騰(左)
最忙碌的時候,就是在農曆三月,三月就是從三月初一開始,就是上帝公生日,再來接著是媽祖生、王爺生,整個月都有神明生日,幾乎一個月內就差不多做廿多天,也有一個月都沒休息,我一天也有做到五、六棚。
Os 7
從小就在戲棚下長大的王有騰,跟著父親南走北闖,這些年來他也觀察到,產業的熱度已不比從前,但經過這些日子,他遵從著內心的召喚,努力在各方面尋求提升,希望布袋戲這份美好的文化,永續傳承。
大山城掌中劇團長 王有騰(左)
這幾年布袋戲就比較沒落,因應時代潮流演變,像我們現在有電影、電視等一些節目,在這當中的時候,娛樂性,布袋戲就比較人家不愛看,大家都在家看電視,自然就,我們這個行業就不如從前受重視,再來因為我們的經濟方面不那麼好,大家對作戲謝神,沒錢就比較沒請。
STAND 8
記者 許儷齡(左)帶透CG
雲林被稱為「布袋戲的故鄉」,原因之一是因為,在台灣各縣市中,雲林布袋戲團的數量最多,根據統計雲林當地,正式立案的戲團達上百團,另外當地有一個很特別的是,每年的一月二日是「雲林布袋戲日」。
雲林縣文觀處長 陳璧君(左)
資料畫面
010444-010455
在台灣的這個整個布袋戲的發源史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就是黃海岱先生,那黃海岱出生在我們雲林,我們也知道他一生終身,一直到一○七歲,都是為布袋戲而奉獻,所以對黃海岱先生,希望給一個更崇高的一個就是,敬重,那也在當年,二○○七年的時候,經過議會的這個同意,就訂為這個黃海岱先生這個誕辰,出生的日期,生日一月二號為雲林的布袋戲日。
OS 9
布袋戲在早期全盛時期,台灣人幾乎都為之風靡,而隨著時間推移,布袋戲從過去是表演者手中舞動的偶,逐漸轉趨為工藝收藏用,因此對戲偶的要求也更加講究。
偶的家戲偶文創園區執行長 徐建彰(左)
除了它,它的正面的立體度,連後面整個側面,感覺都慢慢地跑出來之後,然後我們注意看它的膚質,這種膚質是最標準的,我們稱為「粉路」,可是我們真的人不會這樣子,摸起來不會這樣子,我們就擬真,幫它的膚質做了一些特殊的一些上色。
OS 10
膚質、表情,甚至細至肌理紋路,都越來越擬真。出生自雲林布袋戲偶雕刻世家的徐建彰,深知這項工藝的魅力,二○一五年成立了戲偶文創園區,推廣布袋戲文化。
偶的家戲偶文創園區創辦人 蔡素蘭 (右)
來這裡可以看到時代的演變的戲偶,還有戲偶製作的過程,包括最開始是從一塊木頭開始,如何選擇到完成,一件服飾,也跟人一樣也要量尺寸,每一尊偶都不同尺寸,不同做工,一頂帽子代表著它的官位,做什麼官戴什麼帽子。
偶的家戲偶文創園區執行長 徐建彰(左)
我要讓他們知道說,一百四十多年來,布袋戲在台灣,它深耕的有多麼扎根,能看到布袋戲它的成長,它的轉變,它的變化,它的創新,甚至能讓民眾了解說,布袋戲不是你以前時候,你以前小時候的回憶,它是我們台灣現在,當代的藝術文化。
曾經「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布袋戲,隨著科技發展,還有娛樂活動的多元化,布袋戲藝術逐漸沒落,「袋代」相傳的危機更迫在眉梢。師傅們在歷經布袋戲興盛跟衰退後,心裡的不捨跟無奈不言可喻。要如何把這些曾經那麼迷人的「掌中戲」繼續發揚,甚至像穿越前世到今生再吸引人,他們始終還有期待。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陳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