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被稱為「布袋戲的故鄉」,許多學校都有豐富趣味的布袋戲相關課程,無論是雕刻戲偶、練習操偶、實際表演,幾乎整個產業環節都有專門的課程,學生們透過具體參與,拉進了生活與布袋戲的距離。接觸後,自然而然,就有孰悉感,許多國小生小小年紀已身懷本領,來看我們的報導。
OS 1
同心協力搬道具,同學們互相合作搭舞台,各就各位後,準備大顯身手。
STAND 2
記者 許儷齡(右)
寓教於樂,這群小朋友把他們學習一學期的成果,表現在大家眼前,崙背國小就直接在大樹下搭戲棚,這群小朋友人人都能擔任藝師,把成果展現出來。
NS
慢慢,拿高一點,這樣子,要一樣高喔。
OS 3
小小的身軀在彩樓另一側,賣力地操偶,這堂是崙背國小的同學們,最期待的社團課。
崙背國小校長 李秉承(右)
我們崙背國小有申請客語生活學校,所以辦一些活動讓小朋友來參與,希望可以教小朋友詔安客的文化跟語言,那詔安客有很多的文化有譬如說,像布袋戲、開口獅還有拳術。
NS
來,轉身換手,沒關係,老師在這裡指導你,給觀眾看一下,好 走一二一二,一、二。
OS 4
布袋戲大師廖昭堂老師,專程為可愛的國小生,打造校園版的布袋戲,從口白、劇情、甚至效果各方面,都手把手地指導。
隆興閣掌中劇團團長 廖昭堂(右)
通常一開始先教他們怎麼玩布袋戲偶,怎麼操作、怎麼跳,玩到他們開心以後,我們再來安排說,哪一個比較適合操什麼樣的角色,譬如說這一個操女偶比較漂亮,他就負責女偶,一個講話比較清楚、比較正、比較明,就負責口白,差不多以後一個團隊就起來了。
雲林縣文觀處副處長 陳美燕(右)
讓他們從小就有這樣的機會,透過這樣學習的課程,來學習自己的母語,另外也能將我們在地,我們詔安客家的一個,在地的一個故事,也可以在這個布袋戲裡,編劇裡面來作呈現。
OS 5
雲林約有兩百所國民中小學,其中七十所學校,都參與「藝文教育扎根發展計畫」。
NS
要看老師這個地方,你們兩個看這裡,注意看喔。
好,開始,大聲一點。
OS 6
跟著老師,你說一句 我學一句,校園中處處傳來稚嫩、賣力的練習聲。
雲林縣廉使國小學生 張雯綺(右)
因為之前我不會演布袋戲,然後這次讓我學到了,念布袋戲的口白。
雲林縣廉使國小校長 林俊傑(右)
在我們一○八課綱裡面,其實它融合了我們的語文,以及我們的藝文,這兩方面的課程,那因此我們會希望說,透過社團的活動,讓有興趣的小朋友,然後能夠藉由這種社團的模式,讓小朋友能夠,自動自發地來學習,這樣子的地方文化的傳統。
雲林縣廉使國小學生 黃郁翔(左)
你準備好就開始,我是一隻豬,一隻快樂的豬,所以我的名字叫做豬八戒,做了一艘船,在大海中漂流。
Os 7
由老師操偶,同學試著念台詞,久而久之,布袋戲自然成了生活中,最熟悉的風景。
大山城掌中劇團長 王有騰(左)
進入校園之後,因為小朋友要跟他融合在一起,要用他們的語言,包括我們的劇本在編排方式,就是比較類似兒童劇,然後結合時事,跟他們的語言。
Os 8
小朋友邊玩邊學,自然越玩越有興趣,但對大朋友來說,除了有趣以外,他們更想要挑戰的是「技藝」這部分。
斗六家商同學 張育修(左)
以前在那個廟口,看人家在演布袋戲,然後就想說雕刻好像不錯玩,然後想要摸看看。
斗六家商同學 劉媃芸(左)
剛開始碰到刀,然後也不知道刀要怎麼施力,然後有時候施力不當的時候,就是覺得說怪怪的,也刻不下去。
工藝師 徐建彰(右)
等下你在刻的時候,嘴巴它有一個三倒法,點嘴角,你多刻幾下,然後下嘴唇。
OS 9
一塊平整的木料,從無到有,要刻出表情和神韻,對同學來說,真的是得碰過才知道,原來得和手上這把刀,培養感情。
斗六家商同學 陳學宥(右)
就是在「立刀」的時候轉過去,然後裡面還要再做一個比較平的,那可能就會把前面「立刀」的部分削掉,那耳朵就會平掉,就不太有立體感,所以就比較難就是要閃過那些,然後從小角度去把它切進去。
斗六家商教務主任 陳美姿(左)
事實上,學習就是希望學生能夠貼近他的生活情境,那再來就是說,偶是台,我們的一個傳承的一個很重要的文化資產,所以我們會希望,用不同的角度,讓學生認識這個偶,那我們的戲棚也是希望說,用換一個角度,讓學生看到,不同的戲棚它有現代的一個生命。
OS 10
學期末,所有同學要共同展現精彩的成果,到時候會用到的彩樓,也是由同學們包辦設計製作。
斗六家商同學 林子涵(右)
這個是我們班男生搭起來的,然後我是負責打稿,然後把構圖構上去,然後構好之後,是同學一起上色完成。
工藝師 徐建彰(右)
我常常到外縣市去上課,我通常第一句話會問小朋友說,大家有沒有看過布袋戲,全班可能不到五個,甚至有的人說根本不想看,為什麼不想看,因為「很俗」、「那是一個落後的一個傳統文化戲曲」,可是看到這麼多同學願意來參與的時候,你會發現說,其實這個東西,它是有它的價值存在的。
布袋戲文化的種子,在校園中漸漸發芽,從這一刻起,布袋戲不再只是「老東西」而已了。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陳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