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繁榮一時的美濃永安老街,歷經歲月流轉,仍然保留純樸樣貌。如今,有一個在地團隊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行動,希望活絡老街街區,這次他們封街辦了兩天的鄉村市集「秧光小市」,要人們慢慢走、慢慢逛,感受永安老街的生活和文化。
嘹亮高亢的歌聲,深具穿透力,為逛市集的民眾帶來好心情。
十二月月初這兩天,高雄美濃永安老街封路,辦起「秧光小市」市集,兩排白色陽傘綿延兩百公尺,白色、綠色三角旗點綴其中,看起來文青感十足,吸引將近九十攤攤友來擺攤,其中不乏美濃青年的參與,帶來美濃種植的紅豆與各式附加產品,希望推廣優質農產品。
市集攤主
彭榆淨(客籍)(右)
用紅豆把它研磨成細粉之後,再加我們傳統的米麩去做成像早餐包的形式,就是我們可以當代餐也可以當早餐來吃,而且它一樣營養成分很高。美濃的紅豆這麼好,就是不要只是單純用紅豆的形式來賣、來行銷,我們還可以有不同的發想、不同的一些創作出來。
速度再快一點,然後我們再一次。
也有從台南來的絹印DIY,讓民眾自己動手在包包或衣服上印製圖案,攤主朱鴻祥還為美濃特別設計了一組圖案。
市集攤主
朱鴻祥(左)
我覺得在美濃的步調也是慢的,就是輕鬆自在用走的,像美濃這邊就是講庄頭,我覺得人與人之間串起來的那種感情是很強大的,就用一個花窗的形式,它其實每一條線就是跟每一個點連在一起。
遊客 謝小姐(左)
很好啊,才前面就淪陷,就是很喜歡這樣子的東西,然後覺得又可以聽到有關美濃的故事,對啊,覺得很棒。
遊客(左)
那我們很幸運,我們只是沒有來過,然後想說看美濃有什麼,知道有老街就來逛,我以為平常也這樣(擺市集)。
這個烤起來很燙喔,你們待會吃要小心。
各式口味的手作烤糰子,吸引遊客目光,從市區來的攤商說和平常擺攤,感受完全不同,
市集攤主
陳淑卿(左)
這邊都是走觀光客的部分,它會比較悠閒,不會像(市區)步調會那麼快,像我們一般去擺市集的話,它可能大型活動,就一票人排隊,你動作就要很快很快,完全沒辦法跟客人互動,這邊我覺得都可以稍微跟客人互動小聊一下。
記者 宋宇娥(左)
秧光小市是美濃永安老街的大事情,這兩天辦市集就將永安老街這一段路封路,平常都是騎摩托車或是開車從這邊,咻一聲就過了,不過這兩天就要你用走的,慢慢的走,慢慢的逛,感受永安老街的魅力。
秧光小市主辦人 陳佳鴻(右)
當你今天車子跟機車沒辦法進來的時候,大家是不是可以逛得更輕鬆,大家以前來到老街覺得這邊沒什麼活動,車子開進來買個麵包、買個東西就走了,咻咻咻咻,這樣很快,其實很快就過去,但我們覺得說這樣對街區是好的嗎,我覺得是沒有永續性這件事情,因為你買了就走,你也沒辦法好好欣賞這條老街的氛圍在哪裡。
市集攤主
彭榆淨(客籍)(右)
以前一般的遊客可能來逛老街,他可能就匆匆走過,街頭走到街尾就走完了,那因為透過市集的關係,他可以放慢腳步來,欣賞老街的美,從美濃舊橋開始一路這樣逛,還有我們很多老的建築,還有一些老店在裡頭,他也許在逛市集的途中,他可以認識到美濃這個老街的歷史,相對的也可以提升美濃的一些活力還有不一樣面向的發展可能。
不過,封路這件事,可是件大挑戰,因為旁邊就是美濃早市,一早即便已經封路,仍然有鄉親騎車進進出出。
秧光小市活動總召 賴思樺(左)
我們隔壁有早市,所以他們都會從舊橋騎出來,那因為他們也不知道這個活動,今天我們雖然有申請路權,但有很多居民他還是不知道有這個活動,所以我們就多多勸導這樣子。
封路了,也可能對老街店家生意造成衝擊,但令人意外的是,店家幾乎一面倒,支持封路辦市集。
永安老街店家 陳振銘 (左)
就是大家會更認識美濃這個地方,因為老街其實在以前的話,大家有時候比較難走過去,有一些目的性的話,其實我覺得是更好,當然對店家來講,其實生意是分散的,現實上是這樣子,可是事實上如果讓大家覺得這個是一個不錯的地方,他們願意長期回來這邊走一走,看看有沒有什麼新奇的東西,我覺得長期來講對我們來講是好的。
永安老街店家 林明靜(客籍)(右)
因為車沒辦法進來,所以一定要用走的進來,放慢腳步,慢慢走,就是沿途看一些這邊的店面啊,還是前面一些客家藍衫的文化之類的。
永安老街店家 邱文城(左)
申請了把這條路封起來,也不是很久的時間,兩天,明天就沒了,所以怎麼說呢,給年輕人有工作好做,你沒看這全部都是年輕人,
永安老街上住家比店家還多,封路辦市集,也不禁讓人擔憂居民會不會反彈?
永安老街居民 李先生(左)
我感覺沒什麼關係啦,這樣比較熱鬧啊。當然是有一點不方便,但是沒關係,公眾的,不是我一個人的。
秧光小市主辦人 陳佳鴻(右)
我們是一家一家店家去拜訪,然後跟他們溝通,溝通協調,還跟里長先拜託,里長我可能要辦活動要封路這樣,期待說讓這條街有新的樣貌出現,然後並不是只是車子一直開進來。我們在地方的行動和積極度這件事情他們有看到,他們願意相挺,所以我們就去跟他們講,我們要做這樣的活動。
秧光小市主辦人陳佳鴻喊出「自己的街、自己造」的口號,不拿公部門經費,完全自籌自辦市集,希望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活動,凝聚老街共識,活絡街區。
秧光小市主辦人 陳佳鴻(右)
我覺得我們可以做到的是,我們在營造這條老街,所以我們今年度喊出一個口號就是「自己的街自己造」,所以我們這個slogan不是喊假的,就是你看我們自己去招商,把大家導入到這個街區,然後跟這些鄰居共榮,讓這條老街有個不同的面貌。我們也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讓街區的店家,說其實這條老街是有未來可行性發展的,那我們也慢慢從這樣的營造之後,從環境的氛圍、從公共設施、跟街區的互動,慢慢地變好。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副處長
蘇文玲(右)
最近幾年我們就是以城鄉創生的角度去思考這件事情,所以我們會在很多的地方,去挖掘所謂的「在地經理人」,比如今天的活動的佳鴻,就是我們去年(2019年)找到的在地經理人,這個在地經理人他最主要的就是說,因為他會留在地方,留在地方他會真心去關心這個地方的一些發展,所以他會不斷地去想說,我可以去做些什麼事情對地方有貢獻。
也因為經費自籌,所以市集工作人員全是義務幫忙,活動總召賴思樺開玩笑說,都怪交了壞朋友啦!
秧光小市活動總召 賴思樺(左)
就交到壞朋友啊,同學、兩個大學同學約一約,或者是左右鄰居約一約,誰有空、知道你放假就都抓來這樣子。他一開始可能會覺得很累,不知道要做什麼,當凝聚在一起的時候,那個感覺又不一樣。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副處長
蘇文玲(右)
為什麼不要直接給經費,政府給的一些經費會有一些KPI的要求,這些KPI的要求反而會限制住這些年輕人不一樣的一些想法,所以其實透過這些在地經理人,他們其實非常了解地方要什麼,他們也非常了解活動應該要用什麼的呈現方式,是可以達到在地共好的一個效果,我覺得我們用不一樣的方式來跟他一起努力。
短短兩天的市集,確實吸引不少人潮。
秧光小市主辦人 陳佳鴻(右)
你看我們今年度(2020年)從小型的辦到第一次封街,到第二次、第三次這樣辦市集下來,到現在,你看我們光號召品牌就號召了九十個攤位,但是有沒有從外縣市來,有,外縣市來,前一晚就會住在美濃,好, 我九十攤,每個人乘以二,帶兩個人來就好,因為要顧攤嘛,他們就會住在這裡,等於有一百八十人會進來美濃,一百八十人之後,他們又帶他們自己的顧客,至少三到四個來,至少超過五百個人以上的流量,都會進來到美濃。
有喜歡的、用得到的,就買呀,沒關係啊。
就連平日在老街泡茶聊天的老伯伯們,也相約逛起市集來。
美濃鄉親 曾先生(右)
今天很熱鬧,就有人擺攤,他們就說來參考看一看,走一走。
秧光小市吸引的客層廣泛,跨越老中青世代,更特別的是,逛市集依然能感受到老街上濃濃的在地生活感,不是看見一旁店家正在分裝醃好的白玉蘿蔔,就是逛著逛著不經意瞥見皮鞋修補店家老闆正在修鞋,和一般的市集,大相逕庭。
市集攤主 謝依倪(客籍)(左)
像我們封街其實多多少少會造成店家的不方便,可是其實店家他們很願意走出來看看我們在做什麼,甚至我覺得來逛市集的客人,他們也會進去這家店,然後挑一些布料,這是我覺得很好玩,也是我以往參加市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直接在一個生活的地方辦一個生活的市集,而不是一個漂漂亮亮的文青市集,是一個很有生活感。
市集攤主 朱鴻祥(左)
像今天也是滿多在地的一些長者來搏感情、來聊天,我覺得這樣是很棒的,因為你不可能,與其想說這件事會不會成功,倒不如就做了,看到成效了,我們再來可能修正或是再來檢討等等,
永安老街是美濃開庄第一街,曾經繁盛一時,在時空變遷下漸形落寞,老街上的居民雖然早已經習慣寂靜,但心底其實還是盼著榮景再臨。
永安老街居民 李先生(左)
這條就是老街,但是以前相當熱鬧,之後現在大部分年輕人(外出),每一家都沒人住、沒人住,這也沒人住,像我兒子、女兒全部搬出去了,只有我一個人住一棟房屋。
永安老街店家 邱文城(左)
說是美濃老街,沒有旗山老街的十分之一喔,有些人說美濃老街在哪?這就老街呀,啊,很驚訝一樣,啊老街就這樣喔,所以很難說啦,所以美濃怎麼說呢,大多是住家,沒做生意,那邊又是學校,不會發展。
秧光小市主辦人 陳佳鴻(右)
或許這是一個小小的市集,但是這個小小的市集能不能帶起美濃整個效益,我覺得是有機會,因為它在創造一個高雄農村新的可能性。我們在做設計實驗這件事情,就是說,設計這個街區這樣做行不行,會不會引起大家的排斥跟效益,但是你說(街區)店家未來要不要再增加,我覺得需要,因為我們接下來可能就是要做空間的盤點,街區怎麼去活化這樣,我們就會做到這些事情。
短短兩天的小小市集,或許經濟效益不算大,但透過辦活動與街坊鄰居不斷地溝通協調,一次又一次凝聚美濃永安老街人們的共識,逐漸塑造出與眾不同的老街面貌。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