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你吃下的麵包,原料都從哪裡來嗎?屏東麟洛有一位客家籍麵包師傅,堅持只用臺灣國產小麥粉,再加入本土農產品,做出100%臺灣味的酸種麵包,而且還獲得2022年綠色餐飲指南「最佳在地食材運用獎」的肯定。他是怎麼辦到的呢?


 

 

 

屏東麟洛鄉間小路上,有間不起眼的簡約白色鐵皮屋,如果不仔細看很可能不會發現,它可是一間很特別、專門烘焙酸種麵包的麵包工作室,每個週三、週六麵包出爐日就會傳出陣陣撲鼻香氣。

 

麵包工作室主理人曾威博一早就忙個不停,只見他動作熟練秤好麵團重量,分切,做最後的揉捏整型,準備要進爐烘烤。

 

油分較多的佛卡夏酸種麵包,這天製作三種口味,紅蔥頭、番茄之外,還有豆油粉風味。

 

有時候早上因為我們都沒有吃早餐就開工了,然後撒完這個(豆油粉)肚子就餓了。

 

豆油粉風味酸種麵包,可說是返鄉青年攜手合作,打造烘焙與釀造異業結盟的成果。

製醬人 徐毓廷(左)

 

我就有一次跟威博說我的豆油粉有沒有辦法跟你做結合試試看,拿去烤過之後,那個味道真的厲害,真的好吃,因為不同的產業結合可以碰撞出更多的可能性。

 

酸種麵包是人類文明發展以來最古老的食物之一,跟一般大眾熟知的臺式、日式麵包不同,成分純粹,只有天然酵母、麵粉、水和鹽。但在麟洛開賣,不少人感到驚訝。

麵包工作室主理人 曾威博(右)

 

決定要回來開店就是這樣,因為我發覺到屏東沒有人在做這種酸種麵包,也沒人用本土小麥來做酸種麵包,這個市場還沒有人開拓這個市場,就回來,慢慢地做。一開始我們在市場擺攤的時候,就遇到很多阿婆、伯母來跟我說,你這麵包怎麼那麼貴,昂貴,怎麼吃起來會酸酸的,是不是壞掉了,我們就讓人一直試,發覺我們的客人就說吃我們的麵包不會脹氣,很好消化。

曾威博妻子 蔡宣芝(右)

 

找到自己的客群很重要,對,因為的確酸種麵包它並不是一個大家常態習以為常的麵包型態,怎麼樣去讓大家認知理解,有這個需求的人了解了,那他就會來找。

曾威博父親 曾振源(左)

 

自己歡喜,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一定會做得更好,所以我就鼓勵他,最先開始做的時候,他媽媽很疼惜他喔,怎麼說呢,出去擺攤賣不完的(麵包),他會買起來,送大家吃,一直鼓勵他。

 

夫妻倆一個主內,全心處理食材、烘焙麵包,另一個主外,負責處理訂購資訊,透過網路社群行銷。

曾威博妻子 蔡宣芝(右)

 

社群很重要的是你可以很清楚地去敘述一個故事讓大家可以理解、可以認同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每一口可以吃到微微的果香味,不會很甜。給我一個橙香吧。

 

夫妻倆偶爾也跑市集,把酸種麵包以及自家理念介紹給更多人。

曾威博妻子 蔡宣芝(右)

 

透過市集活動這種面對面的可以跟客人直接解釋,也可以得到客人直接的反應,對我們來說其實是還滿珍貴的經驗。

麵包工作室主理人 曾威博(右)

等它膨起來,到一定的高度,然後測試它膨鬆的狀況,熟成了沒,它的活性夠不夠,我們才可以使用。

 
 

要吃到成分簡單、風味純粹的酸種麵包,一點也不簡單,光是麵團熟成就要一天一夜,更別提曾威博對酸種、小農食材和綠色飲食的堅持。

影片提供 蔡宣芝
TC0450-0455

你材料夠新鮮,然後離產地夠近,你就不用長途跋涉,你就可以拿到很好的食材,趕快把它做起來,它就會保持它的香氣。

 

距離工作室車程不到五分鐘的農地上,以友善土地的方式種植著各式蔬果,小農馮郁翠毛遂自薦,與曾威博一拍即合,成為合作對象。

麟洛小農 馮郁翠(右)

 

冬天的話比較多,有番茄、有芫荽、還有九層塔,以及茴香,夏天就剩下百香果、還有桑葚,現在這時候就有洛神花。


 

從小農手中取得農產品後,曾威博不假他人之手,自己加工做出果醬、果乾,好作為日後添加麵包風味的食材。正因對食材如此堅持,才獲得2022年綠色餐飲指南「最佳在地食材運用獎」的肯定。

麵包工作室主理人 曾威博(右)

 

我們的食材來自我們相信的農民,農民也很打拚,用這種天然的方式去種好的食材給我們,我很感謝跟我們配合的農民、小農們。第二個要感謝每一個來我們店的客人,你用你的行動來支持我們,讓我們可以繼續做我們想要做的事情。

 

堅持百分百使用臺灣小麥麵粉、優先採用在地食材製作酸種麵包,成本高昂,尤其在鄉下開店,挑戰一籮筐,不少人擔心這樣養得活自己嗎?曾威博、蔡宣芝卻認為回到家鄉,跟著土地脈動生活,揉出蘊含理念的麵包,被大家開心吃下肚,已是最大幸福!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 蔡裕昌
剪輯 江長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