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研究,6歲是兒童發展的黃金時期,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6~8%,在臺灣平均每15個孩子中就有1人可能發展遲緩、而且需要評估與幫助。雖然大家都知道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觀念,但實際推廣運作上卻有不少困難,為什麼呢?我們要前進高雄美濃旗山地區,帶大家來看早療機構據點以及早療家庭的故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採訪報導。


 

 

來小朋友請下車,來排隊下車,好,去洗手,走。

 

一大清早,早療中心的娃娃車,載著從各地接來的學員,準備一天的日托課程,懵懂且可愛的孩子們一下車,大家到學校第一件事 就是先洗洗手把書包放好,準備開始今天第一堂課。

 

再來什麼,肩膀肩膀,預備開始,12345678。

 

今天第一堂課程是安排體操課,大家動動手、動動腳,和老師們一起暖身。

 

(跳)跳,好棒,沒關係,跳。

 

從跑跳等動作練習到丟沙包等,甚至在過程中帶入生活知識,讓孩子們從有趣的體能活動中提升認知與語言能力。

伊甸旗山區兒童早療中心組長  張敏慧(右)

 

簡單的跳好了,他孩子他要去看到一個東西,他知道說往前跳,他告訴自己的身體腳要蹲下去或往前,或者是他拿一樣東西,可能老師會跟他說拿紅色沙包,他就去找說,紅色在哪裡要拿起來,往哪裡丟或者往哪裡放,其實都是跟認知也有關係。

 

小宇書包,碗拿出來。

 

在一群孩子中,可以看見個頭小,今年才兩歲多的小宇,戴著電子耳的他,是一名聽障的孩子。

教保老師(日托) 黃湘涵(右)

 

 

像小宇他就是明顯雙耳聽障,那其實雙耳聽障最明顯的就是像他的平衡這一塊,這一塊就是他有可能最需要做提升的地方,那其實,像我們學習就分為六個部分,那所以就除了說,我們的粗大動作像他的感統統合的部分,然後身體的協調性跟平衡這些,也都是我們需要去訓練的重點。

 

由於小宇的哥哥也是聽障孩子,在接受早療課程後能力明顯進步,因此小宇出生時媽媽就特別留意他的聽力狀況。

小宇母親 范春霞(右)

 

因為他們,那時候一開始遇到了,就感覺好像對聲音他不是很敏感,所以就後面再帶去檢查,本來出生的時候也有那種聽力檢查,一開始也是不通過,但是醫生說,有很多小朋友都是一開始不通過的,後面又過了三四個月的時候再去檢查過,所以就確定是那種聽損。

教保老師(日托) 黃湘涵(右)

 

他剛進來的時候不太講話,然後可能像才剛在使用(電子耳),所以他其實像收音,他的收音其實沒有到很好,所以可能就他稍微離我們一段距離,他其實就聽不太到。

 

也因為小宇有及早治療,透過現今早療評估與醫療機構體系等協助,一點一滴進步。

小宇母親 范春霞(右)

因為小朋友在這種早療的環境下,真的進步看得到,大家都看的到他的進步,所以還是早一點,帶他來早療。

 

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從孩童的六大發展中來評估與協助訓練。

伊甸旗山區兒童早療中心主任 許廷安(右)

我們透過一些療育的服務一些訓練的服務,針對孩子在他的六大發展裡面,比較弱的一些項目,及早幫孩子去做一些訓練,及早也幫助家長,可以透過一些知識或是刺激,去引導孩子去提升孩子各項發展的能力。

伊甸旗山區兒童早療中心社工 李品鋒(右)

因為現在臺灣都有在推一套專門的評估工具,就是發展的量表,如果他真的超過,例如說一般同齡發展三個月到六個月時間的話,我們就會強烈地建議家長說,那你真的要銜接一些資源。

 

小宇在進入早療日托中心以後,生活自理能力越來越進步,也能聽得懂指令,但起初得知孩子是聽障,小宇的母親內心相當痛苦與難熬,但仍然積極為孩子找尋早療的資源與復健。

小宇母親 范春霞(右)

剛聽到的時候,就想到會崩潰,真的,現在跟當初的心情是相差很大, 想到當初是很崩潰那種,現在來講看他可以跟一般的小朋友接近接觸了,所以真的覺得自己再辛苦也值得。

 

看見兩個兒子的進步,小宇母親更認為不需要在意旁人的眼光,勇敢帶孩子踏出早療的那一步,是正確的決定。

小宇母親 范春霞(右)

 

主要是小朋友,家長要帶小朋友要踏出一步,他要去努力才可以有以後跟一般人的那種溝通,如果你是怕說,是怕這怕那的,怕人家知道,他以後還是遲早要出來見人家,人還是要群體相處的,不可以只是他一個人獨立的,所以還是要走出來。

 

哈囉你好,拍拍手,哈囉你好,拍拍手。

相片提供 伊甸基金會

0539-0555

早療日托中心課程相當多元,從生活自理到語言練習,還會帶孩子們走到戶外與社區資源連結,安排戶外課程,甚至也有音樂課程,透過多方面的開發與探索,打開這些慢飛天使的能力。

音樂老師 蔡宜岑(右)

其實孩子他,其實聽,但是如果配合動作,肢體上的一個觸摸、觸覺, 或是刺激,這是對他們的發展是很好的。

 

我是小刺蝟,我是小刺蝟,我是生氣小刺蝟。

 

從歌唱到搭配故事繪本及樂器結合,讓孩子們自然而然喜歡音樂,也漸漸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像這堂課就是帶孩子們認識情緒。

音樂老師 蔡宜岑(右)

 

那今天課程很清楚,就是我們在讓他們敲,生氣的感覺,譬如這樣子,因為情緒是最不容易的,但是他們還是有情緒,所以我們就幫助他們是可以拍出來,但是他也可以是緩和的。

 

是什麼,有刺刺的嗎,有沒有刺刺的,你猜看看是什麼。

 

結合洗衣刷與地墊當作樂器道具,再搭配音樂與節奏,藉此刺激他們新的想像。另外透過互動也練習口語與溝通能力。

音樂老師 蔡宜岑(右)

 

每一次上課就是多方位,那像剛剛我們有時候除了,我拿了可能一般來講阿嬤用的刷子,可是它其實是可以去刺激他,對因為我們平常其實不會去注意,但是它是可以一個很生活的當中去刺激他的東西。

記者 吳怡君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cgin==全國每一百個孩子裡,疑似會有六到八位孩子,出現成長遲緩的情況,所以早期療育就特別重要,在這當中就包含了,有日托中心,服務據點,還有到宅服務這樣的服務,也希望可以減輕家長的負擔==cgout==

伊甸旗山區兒童早療中心主任 許廷安(右)

相片提供 伊甸基金會

0732-0739

那相對比較偏遠,或者是說,有一些區域裡面可能沒有早療中心的,目前其實,衛福部其實也跟地方政府有滿多的合作,開始就會有一些社區療育據點,那社區療育據點它其實就是可以提供時段,提供到宅,或是提供一些走動式的療育服務,幫助家長可以就近銜接早療的服務。

 

好 放回去,乳牛,鴨子,加油,圓形對了。

 

對於大人的簡單指令能夠理解與做到的貝貝,目前除了進入幼兒園上課外,每週會到美濃的服務據點做時段療育課程。

據點老師 涂瑞美(右)

他一進來,我們就有先去做一個評估,那當時的他不太他連話都很少,他在我們感統教室裡面,跑來跑去很開心,但是他沒有什麼話語。

 

從貝貝幾個月大開始,媽媽就發現貝貝發展有些緩慢,起初心中相當掙扎,總希望自己孩子不是發展遲緩,因此想多給孩子時間與機會不斷觀察,當被醫生評斷的那刻起,貝貝媽媽相當難過但也堅強。

貝貝母親 林威廷(右)

 

一聽到的時候就是不太能接受啦,對,那時候其實大概自己有一個底,但是醫生下那個診斷的時候,還是覺得,就是還是覺得怎麼會這樣子,就是其實是很慌張地,對,然後就是,但是也慌張之中但是還是找到一個頭緒。

個管社工 陳亭婷(右)

 

我覺得媽媽是一個非常就是,認真,然後我覺得可以用堅忍來形容他的,因為他是一個非常用心的家長,就是他會非常關注孩子的每一個部分,他在這過程當中也是不斷學習。

 

但好在經過早療中心評估後,其實貝貝認知能力不錯,因此建議貝貝可以上一般幼兒園,並多與同儕互動與刺激,每週加強據點時段療育課程即可。

據點老師 涂瑞美(右)

 

所以我們後來評估的結果,就給媽媽的建議是,希望他可以找到幼兒園去上課,因為畢竟幼兒園的,比較接近一般性普通性的這種環境

對孩子來說他的刺激,對孩子來說他的刺激,對他的幫助是最大的。

個管社工 陳亭婷(右)

 

因為時段療育其實他就是一對一,那他一對一的話,他可以針對孩子他個別一些狀態,去給他一些加強,那我們其實在孩子進來之後的第一個月,就是第四周我們會一起跟家長,就是社工還有老師跟家長,我們三個人會一起開會,然後就會說我們接下來這個半年,我們目標是什麼。

 

貝貝跳蹲跳,你會自己跳了。

 

時段療育課程,以遊戲中訓練定性以及口說能力,也在互動中練習粗大與精細動作,大家都看見貝貝的進步。

據點老師 涂瑞美(右)

 

 

大概,大概有動有靜,就是我們動完以後就會坐下來操作,然後跟他翻個故事書,因為他在詞彙量這個部分是沒有那麼的足夠,他可以指認,他可以知道居家生活當中哪一些東西,媽媽說了他都知道,但是他的命名能力是比較弱的,所以我會帶著他去做一些命名的東西。

貝貝母親 林威廷(右)

 

老師對孩子的耐心也是,尤其是,畢竟孩子就是有一些需要帶上來能力的部分,那個耐心的程度,還有就是專業度我覺得真的是還滿,滿訝異的,說實話,對,那他他現在其實就是早療課開始之後,然後其實進步是真的還滿多的。

 

貝貝的媽媽很感謝現今政府提供豐富早療資源,只是起初等待評估時間比較長一些,但在各方協助下,讓他在陪孩子早療的路途上不孤單。

貝貝母親 林威廷(右)

 

我其實還滿有感覺的,是因為長輩,他們都會很持反對意見,對於上課,上早療課這一塊,因為真的小孩子以後可以自理,以後我們都會離開,對,這個是他可以在這個自己活得很好,才是我們要的東西,而不是別人的眼光,所以這個過程也許會有點辛苦,要堅持一些東西要有所犧牲,但是就是希望可以看到未來光明的那條路。

影片提供 伊甸基金會

1250-1300

相片提供 伊甸基金會(1300-1305)

而早療資源其實還有銜接服務一些偏鄉家庭與孩子,早療老師與社工會到個案家中上課,更會結合家庭與周遭環境資源來安排課程。

伊甸旗山區兒童早療中心主任 許廷安(右)

 

我們會設計一個個別化服務計畫,比如說他的精細動作,比如說他的粗大動作,他的語言認知,有一些能力是比較落後的,那我們針對他的這些項目擬定這一個訓練計畫之後,那老師就會一對一或者是一對二的方式去幫助孩子,也幫助家長。

 

因此家長早療觀念格外重要,也成為遲緩兒未來發展的重要關鍵。

伊甸旗山區兒童早療中心主任 許廷安(右)

所以其實要鼓勵家長,特別是在零到六歲,特別又是在零到三歲,其實會是孩子一個黃金療育的期間,鼓勵我們家長,其實是真的可以趕快走出來,透過一些專業團隊的一些介入,幫助孩子也幫助家庭,也去把握這個黃金療育期。

 

而早療的精神與目標也不僅僅提升與訓練慢飛孩子的能力,也期望家長也能一起學習提升與孩子互動及教導的能力,再結合上各醫療單位與社福機構的專業團隊介入,讓慢飛天使們將來也能飛得更高更好。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李明燈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