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台灣農業環境永續,政府積極催生《有機農業法》,年底前送院會,希望立院下個會期通過,明年度甚至擴大有機農業推廣預算近四倍,達十億元!由於目前推出的草案,計畫納入友善農業,各界反應不一,癥結點在於如何定義友善農耕?友善農耕各門各派,又該納入管理嗎?有機農也擔心,一旦納入友善農耕,是否長期以來嚴格把關的驗證制度就會鬆綁?耕地占比不到1%的有機農業的專法,卻把台灣農業長期發展問題全掀開來,我們將分兩週,探討有機入法林林總總的複雜層面。首先,來看有機專法納入友善農耕的爭議。
把樹上成熟的檸檬一顆顆剪下來,屏東縣竹田檸檬產銷班長許其勝,種了一甲半的無毒檸檬。

做那個多酚的,一定要那個無毒,要零檢出,不能,不能有那個農業的殘留!

如果賣給一般盤商,檸檬外觀得漂亮,否則不好賣,許其勝的產銷班,與生技公司簽訂契作,供應做檸檬多酚,檸檬不漂亮沒關係,但一定要安全無毒,而且多汁。保價契作,加上友善農業,這是農民成功方程式,整個竹田鄉現在正時興轉作檸檬。

[竹田鄉 鄉長
傅民雄]
範圍愈來愈大,目前已經快超過一百甲了。所謂集體栽種就是說,大家在那個13班、16班一個產銷班裡面,大家一起用藥,所有的檢驗什麼的,都一樣(標準),所以這樣就不會造成說我們這個用藥會有藥害。

[屏東竹田檸檬產銷班 班長
許其勝]
前幾年,從民國98年到102年以前呢,時常在這個盛產期的時候,都是產地,都是(一斤)三元、四元,是時常的,所以現在呢,我們從民國103年開始做(認證)這個動作的話,我們就不會有這種,在盛產期的時候,還是可以,這個價格還是可以穩定在這個一定的價格。

這個因為這些都無毒的,所以看起來,那這熟度已經到了,所以外表醜醜的,表面比較斑駁,比較斑駁,但是這個是,非常的醜,不過品質非常好,我這區是留下來是因為什麼,這區是做契作的,契作的,對?這區是做活動的,無毒的,那間公司,對、對、對,這就是做零檢出的!

許其勝從民國93年開始種檸檬,起先也是以慣行農法栽種,98年高雄農改場協作產期調節,他也希望農地永續,才開始改用有機肥,由於一般消費市場習慣,是要又大又漂亮又便宜,他種的品質雖好,但不漂亮,一直努力做到零檢出,訂單接著來。

[農糧署南區分署 分署長
姚志旺]
如果說它農藥的殘留超標的話,那相對的話,食用的人可能會比較,就健康問題就會受到一些疑慮,那這幾年大概因為經過我們政府單位去輔導,那農民也慢慢去改善這樣一個生產的環境,包括,他在使用藥的過程之中,或是說他整個在管理的這些環境裡面,他都除了朝向,他不去施用這個農藥,而且是用草生栽培的方式。

你看看這個外表不漂亮,但是你看看,它,它的那個,絕對不減低它的那個質量,它的水分又很多,你看看,你看!

檸檬一擠,汁液就噴出來,看得出來品質有多好,從用化肥做慣行,走到友善無毒,許其勝慢慢地提升產量,與慣行農法時期差不多。

[屏東竹田檸檬產銷班 班長
許其勝]
做慣農的時候,要很認真的農民的話,一棵,檸檬有一分地差不多可以種45棵,一棵呢,平均,你假如技術很好,很認真,應該有兩百台斤到三百台斤。起先在做(友善)的時候,差不多,降低差不多三分之一的那個生產量,到現在的話,差不多幾乎是可以打平衡。

許其勝看見地力在回復,也想進一步做有機,但單是要做隔離帶,就很困難。竹田是全台灣種檳榔最多的鄉鎮之一,全鄉曾有八成農地在種檳榔,因此每塊檸檬田區旁都是檳榔園,農藥空飄問題非常嚴重,能做到ND已相當不易。

[屏東竹田檸檬產銷班班長
許其勝]
農民的話,他噴一噴的話,它是,那個農藥它那可以飛好幾公里,所以在我們這個,這麼惡劣的環境裡面呢,我們要做有機的話,有相當的那個困難度,所以我們就尋求,先做這個,這個ND,無毒,就未檢出,先做這,假如有環境比較好的話,我們再去做那個有機的生產。

[農糧署南區分署 分署長
姚志旺]
我想。這個東西確實是這個環境,所沒有辦法去完全克服的這個條件下,所生產這些東西,也是可以接受的,我想目前大概,我們農委會裡面也正在對這個區塊裡面,兩方面都在做討論。

台灣有機田面積一直無法突破1%,鄰田污染是其中一項主因。為了把餅做大,農委會正在研擬《有機農業法》專法,便計畫納入友善農耕。

[農委會 副主委
陳吉仲]
未來更可以蓬勃發展,你沒有一個專法的話,你反而更沒有辦法讓這個餅做大。有機農民生產,或者是所謂的驗證業者,因為餅變大了,他們的收益也絕對會變得更好,而不會是說,你都維持原來的現況。

然而「友善」的定義是什麼?怎麼跟有機區分?有機農民抱怨的高昂驗證費用,隔離帶,鄰田污染等等,友善農耕如果都不用面對,或標準不同,如何放在同一個法令裡頭?引發不小爭議。

[宜蘭友善小農
楊文全]
政府一旦把友善農耕,友善這兩個字納入法令,變成法令的用語的時候,那我們是不是,我們沒有去驗證,我們就不能再叫我們自己是友善耕作了?就重蹈過去有機農業的立法規範。就現在你要把友善放進去管理,那我們可能要再換一個名字啦,我開玩笑說,我們夥伴,問夥伴說,那我們再改個什麼名字?他說,那我們就改,叫做「吃土農法」好了!

宜蘭縣有兩萬多公頃農地,其中約有四百公頃做有機,比例2%,比起全國的0.8%,是資優生。前宜蘭縣農業局長楊文全,實際下田耕作了兩甲,他認為友善不等於有機,也不認為,政府應該去管友善。

[宜蘭友善小農
楊文全]
我們不使用化學的東西,除草劑我們都不用,但是我們土地是租的,我們稻田是零散的,這裡一塊一塊,我們即使想要去做有機驗證,也非常困難,那再加上,我們其實也不太愛政府管啦。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執行長
蘇慕容]
我也坦白說,你友善農業團體,你制定了友善農業的,不過是將來的立法,或補助方案,你太寬鬆的時候呢,難免就有一些人,他可能才剛想做,他根本搞不清楚他就想要加入這一塊大餅。

入冬,水田將要休耕,但是楊文全還是天天來,雜草可以耕鋤當肥料,單是耕這兩甲地,除草、撿福壽螺,就要一個月時間,友善耕作很貴,因為這裡面,都是人力成本。

[宜蘭友善小農
楊文全]
春耕的時候,大概一個人的人力是,做到兩甲地是極限,就做不了太多,那這裡面因為我們是友善耕作,我們沒有使用農藥,沒有使用化學肥料,所以田裡面很多事情都是要人工,像福壽螺用撿的,要下去撿,那你如果有用苦茶粕,用化學的農藥去殺,那就沒有這個,沒有這個工,我們大概,撿福壽螺要撿一個多月。

(這個很傷眼喔),還好啦,就是,傷眼就是你不要挑那麼久,就是要休息啊!

稻米烘好,要出貨之前,還得挑米,由於是少量生產,無法送去大型機器篩選,這就是友善小農實際的生產流程!

[宜蘭友善小農
楊文全]
挑米就是因為,除了可能會有石頭或碾米的過程,稻穀沒有碾好之外,其實會有一些被(蟲)害,被蟲咬的米粒,那因為,它還是可以吃,但是不好看。那雖然有人會說,現在有色選機啊,可以通過機器就把這些篩選掉,可是因為我們都是,客戶要的時候,我們才去少量少量地碾。

傳統慣行農業,從採收到碾米包裝完全機械化,現在連達到生產規模的商業有機,也走向機械化,楊文全說,有機與友善明明是兩條路,有機商品在商店就買得到,而他並不是在陌生市場銷售,完全透過親朋好友的信任網絡。

[宜蘭友善小農
楊文全]
你知道嗎,我的米有三分之二是賣給我親朋好友,我媽媽至少幫我賣三分之一啊,你這要怎麼管?你要管我跟我媽媽的關係嗎?你要管我跟我媽媽跟她的這些朋友的關係嗎?政府標章一直出事情,對不對,那個部分為什麼不管好?讓消費者很容易信任,現在我們,我們之所以不靠政府標章可以生存,我們是靠這個吔。

[台北糧食協進會 執行長
劉志偉]
推廣有機是很好的,但是有沒有必要立法,需要重新斟酌。因為就我們了解說,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為了推動有機而刻意去立了一個專法,因為我們也知道說,刻意去立一個專法,它就代表說,政府在某些部分的施政會受到某種程度的限制。

而新興的友善農耕方式,這幾年慢慢才有產量出來,有一派尊重自然,也有人主張要深犁重耙,各門各路不同,其實難以定義。

[宜蘭友善小農
楊文全]
各種農法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那大家除了不使用化學的藥劑之外,這個有共識,之外,大家的作法是不一樣的,也不太有共識,當彼此之間有沒有互相衝突的主張,也有啊,有人主張農地不用耕作啊,不用耕,不用,土不用翻耕,因為土壤它自己,因為山上的森林,土也沒有在翻耕啊,樹還不是長那麼好!

[苗栗縣有機良食生產合作社 理事長
張智傑]
其實友善農法這是對的,是正向的,我們都一定支持,那可是,友善跟有機如何去分界?你不能讓消費者產生混淆,對不對,我們的標章已經很多了,從吉園圃、產銷履歷、有機,那你現在(又有)友善!

張智傑參加小地主大佃農,在苗栗縣西湖鄉耕作十幾甲,為了節省成本,他號召一大群青農一起做有機,為了符合標準,他負債五、六百萬去建置設備。

其實我們做有機啊,有很多的法規的規定,像它有一個規定,我們的稻穀,不能拿去給一般的,一般的碾米廠烘,所以我們為了要烘稻穀,我們就自己設立了一個乾燥室!

[農委會 副主委
陳吉仲]
整個法規盤點而言,我們只有一個,在農糧署底下的,有機農產品的驗證管理辦法,它是針對,我們的有機農業的生產出來的產品,你符合什麼樣的一些相關的規範裡面,去做所謂的驗證,但是它沒有一個母法,這個母法就是要去定義我們整個,未來整個國家的有機農業。

[苗栗縣有機良食生產合作社 理事長
張智傑]
那它嚴格到什麼程度就是說,我們的機具,是不能跟慣行共用,所以我們要花很多的錢,去設置這些設備,像烘乾機,我們早期做的時候,稻子割下來的時候不知道要拿去哪裡烘啊,所以才會導致我想要去設置這個合作社,來建置這些配套,把產製貯銷串連起來。

台灣有機標準這麼嚴格,張智傑還是一步步做了起來。他認為,如果政府的目的是要讓台灣的有機農耕面積擴大,實際的輔導與執行,更重要。

[苗栗縣有機良食生產合作社 理事長
張智傑]
其實有機走了這麼長一段時間下來,消費者他們,大概都已經能認同了。現在是說,你友善的,你如何在經過一段時間,它鄰田污染各方面的條件都沒有了之後,你如何輔導它變成有機,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這個配套所有的,沒有做起來,我想,這些友善的,我就,就繼續友善下去,他也不會想要往有機。

[農委會 副主委
陳吉仲]
農委會不會去訂所謂的標章制度,或是專法去管理,你的所謂的友善的生產行為,反而顛倒過來,我們會朝向歐盟,或者是韓國、日本都已經有在做的,一個叫做所謂的友善環境的補償的這樣機制,我是講「補償」,不是「補貼」,補貼好像是政府給農民,但是補償是因為農民有這樣的一個貢獻。

以補償機制鼓勵農民友善土地,立意良善,但有機是看結果,友善是看源頭,兩者要統一規範,恐怕還有得討論。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