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台灣武術淵源,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西螺七欠的阿善師,過去西螺七欠武風興盛,在地人多少都有些武術底子,大小武館更是在抵抗外侮時,與迎神廟會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不過,現在練武的人越來越少,七欠武術漸漸走向沒落,為了傳承百年武術傳奇,武術進入國小校園向下扎根,雲林科技大學更是運用電腦數位科技,記錄下七欠拳法、套路,不只能做出武術動畫,也能發展成電玩遊戲、武術機器人等多樣化運用。透過科技的輔助,世代流傳百年的七欠武術文化,有了更酷更炫更吸引人的新容顏。
別看這些國小學生個頭小,他們打拳可不馬虎,耍起功夫架勢十足,這些小朋友打的正是西螺七欠武術,拳法基礎以氣功、哲學、力學為基礎

小學生不只學拳腳功夫,就連拿兵器也絲毫不含糊,齊眉棍法、關刀,耍起來虎虎生風,西螺鎮廣興國小,讓孩子從三年級就開始接觸武術,不分男女,個個都有武術底子。

[廣興國小學生
林佳潁]
可以強身,然後可以幫助,可以幫助自己不被壞人欺負。

[廣興國小學生
廖小鹿]
可以強身,然後當女生比較不會被欺負

二崙鄉大同國小,每週晨間都有一次練拳時間,由出身武術世家的校長黃振崇,帶著師生一塊打拳,孩子們在畢業前至少得學會四套拳法

像大同國小、廣興國小這樣推廣武術教育的學校,在雲林縣不算少數,早在十年前,雲林縣政府就落實武術向下扎根的教育政策,避免武術傳承出現斷層。而要談到雲林和武術的密切關係,不得不從一百多年前講起。

[大同國小校長
黃振崇]
這邊是屬於我們嘉南的穀倉,早期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因為盜匪橫行,常常來劫掠這邊的財產,所以我們當地人呢,就從大陸延聘了武術的高手過來這邊傳授武藝,那最早是劉炮,就是阿善師,他是1828年,就從大陸過來了,所以到今天呢也將近兩百年的歷史,那這些武術呢保衛了我們這些身家財產,所以我們的老一輩,像現在小朋友的阿公、曾祖父,他們都還會這些武術。

過去的西螺七欠武風相當興盛,武林高手雲集,大小武館在迎神賽會,或是抵禦外侮時都具有重要的份量,不過現在卻逐漸沒落。

[廣興國小老師
李岳勳]
雖然是阿善師的故鄉,但是現在社會上,都偏向經濟發展的關係所以說,一般的家長,還有一般的孩子,已經沒有在接觸這個武術文化,所以說我們學校就是因為有基於維護,讓這個地方文化能夠傳承下去,所以說我們就繼續把這個責任擔起來。

然而時空轉變大不同,要將早年到武館拜師學武的武術,搬進校園裡教學,師資培訓、教材編訂全都得從零開始。

[大同國小校長
黃振崇]
師父教給我們是沒有留下教材的,師父只有用嘴巴跟他的徒弟教給我們而已,那我們現在就是融入所謂的教材教法,我們會把老師,精選體育方面專長的老師,每年大概集訓七天的時間,那教材上面我們也已經有做編訂,所以我們有出了拳母和第一式的綜合套路,那這個有配合,有教材就是我們把影片轉錄成,就編輯成冊,然後有燒成光碟分到各個學校去。

[廣興國小老師
李岳勳]
畢竟像我們這一代的老師,講實在話,接觸武術的,應該說是非常非常的少,那雲林縣當然有透過一些,所謂武術種子教師的培訓計畫,但是總是練習的時間有限,而且你練習的套路也不多,所以說當你要傳承的時候你會發現說,你教給小朋友其實很有限

廣興國小便結合地方資源,找來當地鳳山館館主廖崎教授武術,在武師的功力加持下,廣興國小學童連年在國術比賽中,勇奪耀眼好成績。

[鳳山館館主
廖崎]
以前在地方上如果要叫人來練(武術),找一些大人找一些小孩要來練,都沒人要來練,只有從學校(傳承),我們在學校傳承,學校配合我們,我們再帶出門去表演,所以說我們現在團隊是很堅強的。

隨著時空變遷,武術文化畢竟不如百年前興盛,雖然如今在地方有心人士的努力下,武術進入校園播下種子,使其不至消失,但要讓孩子真正吸收引發學習興趣,可又是一大難題。

[大同國小校長
黃振崇]
要引起小朋友的動機和持續的推動力,這個教師是扮演靈魂的角色,所以你如果引起這些小朋友的興趣,如何去讓這些小朋友,能夠把這個武術帶入他的生活當中,這是非常重要的。

[鳳山館館主
廖崎]
你要讓他們有興趣,要引起孩子的興趣,你如果對孩子兇,現在的孩子要操也不像以前那樣,要操也不行這樣一次,姿勢不可能要求到一模一樣,以前在練一定要這樣,馬步一定要很紮實,現在稍微操一下孩子會很累,所以你也要讓他們有興趣才能訓練他們

[雲科大設計運算研究所
老師 陳智偉]
七欠武術它這個教學網站上,我們有放置了一個AR的互動的機制,那首先就是,使用者他會啟動他的攝影機,他就可以拿我們設計的這個icon,讓它去做一個辨識的動作,七欠武師他所表演的影片就會在影像中出現,那他一邊在觀看的狀態中,他還可以去轉動這個畫面,所以他可以看到不一樣的角度。

雲林科技大學利用電腦數位科技,記錄七欠武術拳法,運用新科技AR擴增實境,讓傳統武術看起來變得更酷更炫,企圖吸引孩子的學習興趣,同時彌補學童畢業後無法自習的遺憾。

[廣興國小老師
李岳勳]
那我們也希望說,能夠透過這種3D動畫變成一種互動的模式,也希望說在學校我們老師教完以後,小朋友回家他們可以透過電腦網路,自己去點選,然後可以做一個觀摩練習,我們覺得這個方式也不錯。

[雲科大設計運算研究所
教授 張登文]
我們其實從小都是看那個西螺七崁的武術長大的,所以我們就會有深厚的感情,就我們願意去這樣參與,然後把這樣的運用到數位媒體的技術跟概念,怎麼把(武術)這樣的技術加以保存

將數位媒體與傳統武術結合,讓七欠武術傳統文化的老靈魂,擁有了嶄新面貌,看起來更具吸引力外,對於武術套路的保存更有著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鳳山館館主
廖崎]
他們這種想法很好,這種(傳統武術)比較不會流失,再來就是,把一些老師傅的套路流傳下來,不會像以前都會流失,一些藥書和拳譜留下來,但是一代過去就流失了,你如果放在網路上面這樣比較不會流失,現在的孩子有時候無聊也可以多少玩一下,可以讓推展武術有更大的空間。

[大同國小校長
黃振崇]
因為我們一般看到的,我們製作的光碟、教材看到的是平面的,你看不到它立體的,但是這個3D動畫他可以看到它立體的展現,因為一個拳出去,我們看到只是正面,但是其實訣竅還有後面的這個,人家說的手肘力道你要怎麼收,這都是一般的平面光碟看不到的,那個地方從3D軌跡當中才能夠去把它呈現出來。

<影片提供 雲科大設計運算所>
雲科大七欠武術套路數位記錄計畫,找來西螺勤習堂及崙背武野館的老師傅,讓他們穿上特製的衣服,藉由衣服上47個感測點,透過7台不同角落的攝影機,傳到電腦判讀,記錄下拳法的光點軌跡。

[雲科大設計運算研究所
學生 蔣衡]
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會請武師來套量他的尺寸,因為這個東西是需要非常合身穿著的,然後它不能這樣動來動去,這個點在身上都是有固定的位置,因為比如說,像手腕的這個地方,這兩個點和手掌上面的這個點,就可以定義成他的拳頭的這一塊,那它在動畫軟體裡面,就可以跟拳頭那一塊的骨架做相連的動作,就標籤成這一塊是拳頭。

<影片提供 雲科大設計運算所>
可別小看這件特製緊身衣,一件就要三萬多元,記錄光點的硬體設備,也要價七百萬,而計畫中最重要的資產,-武術老師傅更是不辭辛苦老遠進棚拍攝,反覆打拳只為做好武術保存的工作。

[武野館武術師傅
廖仙員]
錄一次影兩小時,兩小時一個套路,一套整個算是從頭打到尾還要每個細節仔細重複做,配合錄影,一套拳要錄(影)兩小時。

透過這些光點得到的套路拳法動態數據,有別於以往攝影機捕捉的2D影像記錄,這些基礎動態資訊,未來就能夠運用到影音動畫、電玩遊戲上,做各式多元的開發使用。

[雲科大設計運算研究所
學生 蔣衡]
因為以往的套路捕捉,主要是靠一般的攝影機從旁側錄,那那種方式呢,它沒有辦法即時地轉動視角,也就是說從武師的三百六十度去觀察他,在表演武術時候的狀況,那就會有一些死角或是細節地方,沒有辦法注意到,所以我們這個捕捉之後,算是一個相當完整的動作擷取,之後可以應用在動畫或是遊戲,或是數位加值內容的商品。

光點軌跡數據資料加上人物模型製作,以及場景模型設計,酷炫的七欠武術3D立體動畫,躍然眼前,不過礙於經費不足,兩年下來,只記錄了十套拳法,完成兩套武術動畫,然而老武師日漸凋零,與時間賽跑的記錄保存工作著實刻不容緩,

[雲科大設計運算研究所
教授 張登文]
武師的時間不能等,現在的武師已經滿多已經不太能夠打了,我們去年為了要能夠把這案子變大,能真正完整,我們找了將近一、二十位武師,可以列單的也有一百套,那如果把這樣的東西記錄下去,對於我們在這個時代,我們對於後代子孫能夠真正能留下的資產。

[詔安七欠文化發展協會
理事長 廖良元]
最主要是怕說,這些武術的師傅,都老的老,過世的過世,怕現在沒有記錄起來,後代沒東西可以看,到後代就流失了。

[武野館武術師傅
廖仙員]
這是比較好的方式,因為這種錄影起來(的方式),做出來比較能保留下來,後代的這些子孫、下一代人,才有辦法多少可以學,科技算是最好的保存和方式

世代流傳上百年的七欠武術,雖然在歲月流轉中一點一滴消逝,然而今日透過與新科技跨領域的結合,武術精神和拳法招式被記載保留下來,七欠武術的武學寶典,將在科技江湖上繼續流傳。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