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煤、林業是過去苗栗南庄主要的經濟活動,「十三間老街」是當時主要的交通幹道,也是南庄最熱鬧的街道,商店林立,繁華的榮景直到民國五十二年葛樂禮颱風來襲,大水淹沒了老街,從此沒落。直到最近鄉公所爭取經費重整,加上回鄉青年投入,才又再活絡起來。十三間老街上的店家不多,不約而同選擇在此開店的劉英華、邱星崴、林鎮山,都熱愛這塊土地,形式不同的店鋪進駐,對十三間老街帶來什麼樣的變化,來看我們的報導。
今年一月,南庄十三間老街開了一間文創小舖,主人劉英華來自台中眷村,因為愛上南庄,決定落腳於此,劉英華以來到南庄所看見的台灣藍鵲,加上客家藍衫為意象,創作出「好客青鳥」文創商品。

[文創小鋪主人
劉英華]
台灣藍鵲牠是那個台灣特有種,然後牠穿了一個藍色的羽翼,就像好像客家人穿的那個客家藍衫一樣,然後有一種開墾的精神,所以呢,青色對我來講它是帶來幸福的,它就像是,我其實就是裡面呢,還特別設計了種子罐,其實就是有點像是小鳥,牠自己冬天會儲藏食物,然後就像客家阿婆自己釀製福菜啊,還有桔醬,一種幸福的感覺。

實際在南庄生活,劉英華感受到在地濃厚的客庄人情味,她也希望,把她的美好經驗與來遊玩的觀光客分享,甚至有更深入的文化體驗。

[文創小鋪主人
劉英華]
就是讓大家就是說,不再對南庄只是一個短暫停留的一種印象,而是希望是說,一個連接一個,甚至分享多個,所以呢,我是用家庭的小朋友,和大家一起去做互動,可以讓小朋友做出不一樣的文化體驗,跟他們說故事。

劉英華透過DIY彩繪,帶著親子客一起互動。

要把心意送給,你心中最重要的人,所以會引導他們,你今天畫這隻鳥要送給誰,然後爸爸、媽媽喜歡什麼顏色,然後平常是穿西裝,還是穿什麼,我是互動這一個。

在十三間老街裡的生活點滴,給了劉英華新的靈感,創作出新產品,像這個餐具餐墊組,就融合了老街故事。

[文創小鋪主人
劉英華]
一條老街,然後把大家給串聯起來了,然後希望大家好好吃飯,然後好好地在這邊認識老街的故事,所以裡面會有一些像是承蒙你的一些客家話,也讓大家認識客家文化、客家諺語。

事實上,十三間老街是南庄最老的一條街,位處進入山林的交通要道,商業繁盛,直到民國五十二年葛樂禮颱風來襲街道大淹水,居民搬遷到中正老街一帶,十三間老街才沒落。

[文史工作者
邱一帆]
十三間算是說,南庄早期最發達的一個地方,因為怎麼說,因為它位在一個南庄的一個交通的中心,它進去的時候可以接到蓬萊村、東河那邊,出去可以到三灣,這是南庄算起來是最重要的一個關口,或是說重鎮這樣,所以它發展出就是說,不管是木材、打鐵店,或是說日常生活所需用品的店家有沒有,就是從那個地方開始發展出來的。

[農創店創辦人
邱星崴]
這條街它歷史的痕跡就是整個山林的特色,那所以其實我們年輕人回來以後,我們開的店面,應該也是要符合這樣子的特色,重新地把這座山林打開,透過我們讓大眾認識南庄比較深層的文化還有歷史。

這一、兩年開始有年輕人進駐十三間老街,他們相中這裡的純樸面貌與生活真實感,有別於南庄老街過度觀光商業化,他們開店販售的商品皆與地方有深度扣連,要遊客真正認識在地文化,而這一切,就從沒落的十三間老街開始踏出第一步。

[農創酒吧主人
林鎮山(客籍)]
沒落的好處是,很多的外地商人,不敢在這邊做生意,所以這邊很,就是整條街都沒有掛一些很醜陋的招牌、很有壓迫感的東西,所以,我選擇這個地方,而且這邊很安靜,又旁邊有很多的住戶,然後可以跟他們一起生活。

[文創小鋪主人
劉英華]
維護到它之前的一種繁華的感覺,讓大家更認識十三間老街的歷史和文化吧,因為所有的老街,全台灣其實現在都長得一樣了,但是它要做出它自己的特色,我覺得要讓客人了解在地的真正生活吧,所以才是我未來,想要讓大家更了解十三間老街的一些,文化和生活在裡面。

[文創小鋪主人
劉英華]
星崴是返鄉青年,他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們,在這邊用在地的農產品做了很特別的創意料理,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番庄奶茶是農創店的主力商品,作為飲料基底的番庄茶,其實是南庄人私藏不賣的茶葉。

[農創店料理人
劉千瀅]
這番庄茶,就原本是這邊老人家喝的茶,上次有一個客人說,他一喝他就說,哎唷,這就是我阿婆的茶,有阿婆的味道這樣,(一般在這種店家喝不到這種味道),喝不到這樣的,這沒有人在賣,他們是說,這茶沒有很好,就沒有要賣,不過我們喝這個(覺得)味道好呀,和椪風茶一樣好。

這家農創店,是返鄉青年邱星崴與一群夥伴所開的餐飲店,每一樣產品都經過長時間田調才挖掘出來,賣的不只是物產本身,背後蘊藏的故事、生態、歷史全都要說給你聽。

[農創店創辦人
邱星崴]
背後就很多故事,很多地方的特色還有文化,這種的東西才可長可久,這就是南庄本來的、本來這台三線地區的,別的地方沒有的,每個物產我們不是只有賣它,它後面的故事、生態、歷史,全部都是共同一起談,所以,每一樣東西的,我們都有安排它的旅行啦,還有這樣的比較創意的表現,變作餐、變作飲料,一整套的,所以它的產值,像酸柑茶、像這個醋,它就不是只有表面的那個東西而已,它還整個鏈可以拉開來,那後面還有這個鏈、後面這條線才是,年輕人回來現在可以投入的。

[農創店料理人
劉千瀅]
我們必須先去認識它,我們可能有一些產品就是花了,譬如說半年,我們先去調查、去了解這個東西,了解之後,我們才能把它加入在我們的菜單裡面,做任何的料理。因為在地、這個地方,其實情感的連結,我覺得更勝於金錢的連結,你跟他沒有一個基本的互相信任,他不願意把他的東西交給你,對啊,甚至當成你的產品販售,他們不見得是願意的。

農創店販售商品,就以台三線稻米、茶、柑橘三項物產為主軸,這群年輕人以此為基礎去做排列組合,玩出既傳統又創新的各式產品和料理。

[照片提供 Valai農創店]
[農創店創辦人
邱星崴]
這台三線,南庄這地區就是稻米、茶、柑橘,這三個是基本款,再從裡面去變化,所以我們也是鎖定這三個,所以我們自己有,我們自己有復耕無毒的水稻田,用以前客家人的魚和水一起這樣耕作的方式來做,還有橘子,客家人的桔醬這些東西,茶就不用講了,我們反而是把這個既有的元素去排列組合,像橘子和茶就是酸柑茶,這是以前老祖先的,祖先的智慧,我們像有做米鬆餅、那之前還有做米餅乾,米餅乾裡面就有茶口味的、橘子口味的,我們是把這些元素去排列組合這樣,做新的發想。

農創店推出的餐飲也隨季節變換,這天上門的日本客人,就正好吃到秋天才有的柿餅雞湯。

這個湯是柿餅雞湯,柿子是我們當地盛產的水果,當然它是源自於日本,而我們用的是晒乾的柿子,是新竹北埔出產的,這個雞湯我們用燉煮方式來烹調,但湯裡面已經看不到柿餅了,因為我們先將它取出,但你仍能嚐到它的鮮甜。

世界交流頻繁,來台的外國遊客越來越多,邱星崴認為唯有在地化才有機會走向國際化,才能吸引外國人的目光。

[農創店創辦人
邱星崴]
你真的做在地的話才是長遠的東西啦,不然你只是批外面東西進來賣給外面的人,沒有意思啦,做不了長久。那,而且台灣越來越國際化,包括南庄是慢城,可以預期的是,越來會有越多國際的,外國的那些遊客來這邊走走,那他們怎麼可能來看他們國家的東西,他不會來這邊看,看什麼,他們國家會有的那些異國風情,他要看台灣在地的、我們本地的,只是,當然剛開始的時候會比較辛苦,這沒有錯啦。

這柚子的部分,我是用峨眉的那個老樹的柚子,那它也是無毒的,因為我用那個果汁機打,所以,它味道一定很香,可是它果肉就是非常細緻會比較能,濾渣,所以會分兩到三次。

一杯結合新鮮柚子、檸檬果乾與龍舌蘭的調酒「柚來了」,在阿山手中完美呈現。

再加上一個檸檬的果乾,然後炙燒一下,炙燒的作用是讓你在喝這杯酒的時候,你也可以聞得到香氣。

兩年前,阿山租下十三間老街的一座老屋,把它改造成酒吧,由於每款調酒與農作物密不可分,阿山稱自己的酒吧為「農創酒吧」,不少人都覺得阿山這小子可真夠膽,在山裡開酒吧,怎麼吸引得了客人。

[農創酒吧主人
林鎮山(客籍)]
需求性的話,我覺得在地人,可能不見得有這麼大的需求,但是來這邊的觀光客,是非常大的,他們很需要找一些有趣的事情,我為什麼要去跟農產品結合,是因為,我必須要去做一個,屬於南庄、屬於苗栗的酒吧,對,台灣,這麼多酒吧,我為什麼要,就是我有什麼東西可以吸引他們過來,對,從都市到南庄這麼遙遠的路,我必須要就是放大我的東西,放大,增加我的價值性,讓他們特地來南庄、來我這邊,然後來民宿住一晚,所以我就融入了農產的部分,好的食材,然後介紹農夫的故事,然後就變成這個農創酒吧。

年輕人來喝酒找樂趣,阿山不忘趁機置入食農教育,在淺碟觀光模式中,試圖增加深度,要農創不古板,要玩樂有知識。

[農創酒吧主人
林鎮山(客籍)]
我是希望說,十三間老街有更多有深度的店家進駐之後,能讓南庄的觀光,永續發展,不然,不然以這樣子現在的模式,所有老街都是在賣烤香腸、都是賣什麼大溪豆乾、或是澎湖花枝丸嘛、或是樟腦、樟腦丸什麼的,那個一定很,一定很迅速沒落啊,對,所以我希望說,有更多的年輕人能,能踴躍地去做這件事情、然後去思考,如何做個比較,比較有深度的店家,然後來開創自己不一樣的路線。

一條沒落半世紀的老街,歷史痕跡中有著南庄山林的特色,幾個年輕人,不管是外來或返鄉,他們帶著嶄新理念進駐十三間老街,試圖找回在地人文色彩,新舊交融,塗抹出十三間的新風格。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