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新港鄉的板頭村,三百年前叫古笨港,曾經是漢人最早來台開墾的地方,卅年前還有一條台糖嘉北線的五分小火車經過,但是小火車停駛後,村莊也跟著沒落,最近幾年因為幾位被稱為「三呆一瘋」的社區工作者,重建火車站,還打造成全台唯一的交趾剪黏藝術村,透過大型越堤創作和Q版的「一家一故事」戶外創作,連續三年拿到文建會的「藝術介入空間」肯定,也成為農委會農村再生的模範,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一起來看板頭村的故事。<這不是真的火車,社區叫它「山寨版小火車」>

駕駛小火車的是陳建勳,他準備去接遊客,列車上高掛著,「客人的厝」的旗幟,告訴別人他是客家人,全家都說客語!今天的生意很好,他有「復興一號」和「復興二號」兩個列車,全部都開出去載客遊社區,原本他經營遊覽車事業,一場大病,改變他的人生觀,不再跑車,回頭關心自己的家鄉。

[「客人的厝」主人
陳建勳]
我開車到民國98年,98年的時候,我身體不好,脊髓神經痛,就開始停下來,很沮喪,就想說,要怎麼轉型呢?不要再開車了。因為我做遊覽業,經常去社區。別人的社區怎麼做得到,我們的社區怎麼會做不到?所以我就想說,是不是我自己自發,我先來做

他口中的社區叫做板頭村,位在嘉義縣新港鄉,這個社區的輝煌歷史,成為古老的傳說,沒落的鄉下,年輕人加速逃離,只剩下老人和小孩!

陳建勳的父親,早年從新竹關西搬下來定居,從此把這裡當成新故鄉,他和另外三人被稱為「三呆一瘋」,陳建勳就是那個瘋子,他最懂車,所以打造了社區唯二的山寨小火車,不過剛開始製車時,把買回來轎車切成兩截卻不知道要怎麼做,急得半夜睡不著覺。

[「客人的厝」主人
陳建勳]
(半夜)三點多,我媽媽問我說,你怎麼還不睡覺?我就說,車頭切掉了要怎麼做起來卻不知道,我們完全沒有製圖的概念到最後是說,剛剛好一個大圓桶,一個油桶,就把它放在轎車前面,放下去,咦,這裡挖個洞看出去,看得到耶,看出去感覺上有像火車圓圓的桶子哦。

[文史工作者
黃水水]
整個社區的發展就是,我們剛剛當初在93年有立一個碑:相信有一天火車會回來,然後就產生了三呆一瘋的故事,這就是一個社區的發展裡面,都是在造人,造人,然後我們現在是造景。

黃水水是第三呆,人的因素,他們就是板頭社區改造成功的主要原因。

[文史工作者
黃水水]
在整個社區的發展裡面,它是涵蓋到南港村板頭社區和共和村,三個村落,但是首發起義的,就是我們共和村的陳明惠理事長,然後大家一起跟進,就像我也是被他號召而來的。

[板頭社區發展協會
副總幹事 蘇國彰]
曾經這裡以前叫做古笨港,這邊曾經有幾千戶的人家,等於是說,我們這個地方變得很蕭條、很落後,幾乎沒有人願意到這個地方來。在99年我們有做過調查,全村人口大約數在739(人),然後這是戶籍數,人口數實際上不超過500人。

[頂菜園協會
理事長 陳明惠]
剛開始回來自己故鄉,看到自己的故鄉是景觀崩潰,人的生活崩潰,社區剩下老人跟醉漢,那剛開始我要做社造我就有一個概念就是說,我就從那一條廢鐵道開始,然後(我)看到廢鐵道,整個都陷下去,然後車站也沒有了,社區廢棄物雜草叢生。

首謀大呆是陳明惠,他的專長就是社區工作,他一點一滴用影像紀錄下來。
陳明惠一直思考要怎麼把故鄉找回來?他想到了他童年裡,記憶中的故鄉、故鄉的味道,包括橋梁、車站幾乎都用舊的,然後用一句,「相信有一天、火車會轉來」的標語,把斑駁的歲月放在裡面,童年的感動就從這個地方開始,接下來,交趾陶大師陳忠正也一起號召整治社區,變成了第二呆。

[板頭社區發展協會
副總幹事 蘇國彰]
93年這邊開始做第一個公園,就是由板陶窯的陳理事長,他(們)帶頭去做,很多人看到他們在做,大家很高興,我記得在做公園的時候,要整地,很多人,差不多有七、八十人來幫忙我們,我們村裡以前,除了廟會,沒有這麼多人出來共同做一件事情。

[板陶窯文化發展協會
理事長 陳忠正]
如果要做,就通通把它整理,那村長說,這個經費要很多,我就說,不然,村長你負責去跟種的地上物的人講,我來整理,我們的社區營造就是從那個開始。

社區營造圈有一句話說,社造沒有終點,板頭社區一步一步整修台糖廢棄鐵道,再放進交趾剪黏空間藝術開始改變了社區。

[農委會水保局南投分局
分局長 丁振章]
舉例來講,像陳忠正,陳理事長,還有他夫人。還有像陳明惠,陳理事長,他頂菜園。那都帶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印象,你知道這個社區,要去活化,去(使它)未來變成一個樂活社區,或是一個有潛力的社區,我想人的因素是非常重要。

[文建會第二處
科長 張惠珠]
他們其實是自發性的,就是為了想要保存他們在地的一些文物,或者是一些文化特色,對,所以他們先去做火車,然後後來慢慢地,他們就因為有這樣子的一些努力,然後有些農村的一些特色,觀光客進來了。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
局長 吳芳銘]
那(板頭村)它比較特別的部分是在於就是,它事實上是由一個,原本有的藝術文化的相關產業,但是它跨到就是整個跟社區上的結合,那跟原本的社造的方向,純粹地就是,只有做內部力量的一個凝聚不一樣,那第二個特點它在於就是,它把這種,藝術跟社區上的力量邁向了觀光化

一般的社區,多半是靜態的參觀,板頭則是將產業結合社區走向觀光化,觀光客進來後,開始規畫旅遊路線,利用動態的遊園車接駁,吸引其他社區來參訪,這一天就來了一整團台中大里的社區民眾。

[台中大里市民
黃淑珍]
這邊風景很好,還有不一樣的東西,有瓷磚貼的牛,很多,風景很好,希望大家來這裡玩。

[「客人的厝」主人
陳建勳]
你像很多社區,進去要用走的,走路要一、兩個小時這麼久,說真的,這些老人家走路會熱,熱 他就不想走,你如果有一個帶動的車帶他走,他就會想來走動,想要來玩

<像我們的這個,最具代表性的這個是我們的苦楝樹,各位可以來欣賞一下,因為這個總共用了大概兩、三萬個碗片,所切割黏貼。>

文建會的出發點是希望有共識和特色的社區,加進藝術元素,讓社區傳統的聚落空間更不一樣,板頭村選擇了在地的交趾剪黏,來建構藝術村,用立體陶板呈現社區一家一戶的故事。

[板陶窯文化發展協會
理事長 陳忠正]
大家就在思考,要用什麼題材來營造這個社區?所以我就想到說,來用「一家一故事」,我們從那個養羊人家那一戶做起,因為他們家以前,十多年前,有養了一百多頭的羊,我們就把它Q版去設計。

板頭村雖然沒有顯赫的人文故事,但是有交趾剪黏,又有一個在地歷史元素,五分小火車,在板頭車站前,有一個敘述小朋友當年坐車逃票的「內山豬」,以童趣呈現早年台灣農村生活的困窘。

[板陶窯文化發展協會
理事長 陳忠正]
大家都是農村人,家境很窮,都沒錢買車票,都會不買票,有一個很兇的車掌都會追我們,所以我們都會跟他互鬥,所以我把它呈現那個,車掌在追小朋友那種場景。

[台糖退休列車長
林水泉]
我們這個內山豬代表是,以前是一位列車長,他工作上是很認真,小朋友有的都沒買票要叫他補票,學生就會跑,學生就嘲弄列車長叫做內山豬。

林水泉今年80歲了,他是在地耆老,從台糖退休後,還經常到鐵道上幫忙撿垃圾,當時在全盛時期,還沒有公路局,也沒有嘉義客運前,本來載甘蔗的台糖小火車滿布嘉南平原,變成載人的黃金鐵道,一直到民國71年停駛為止。

[台糖退休列車長
林水泉]
北部板橋、苗栗的這些香客南部的也有,他們就來到嘉義車站轉小火車來新港拜拜,然後停留一小時,拜完再去北港

當時一天有五、六千人在搭火車,所以說,這一條鐵道是台糖公司裡面最賺錢的一條鐵道,所以這一條鐵道叫「黃金鐵道」。

以前的古笨港是清朝官府縣丞署的所在地,現在板頭村,則是充滿現代童趣的交趾剪黏藝術村,面對未來,他們已經在規畫下一步,要找出精彩的第二條路。

[「客人的厝」主人
陳建勳]
我們這邊欠什麼?少一條老街。以前笨港是一個港口,很熱鬧的一個(地方),還有一個縣丞署,我們有一個縣丞署(遺址)在這裡,要把縣丞署熱鬧的那條街找回來,這是我的願望。

[頂菜園協會
理事長 陳明惠]
當初故宮南院雖然還沒有蓋好,但是它是世界級的一個寶,我們現在要先把它連結起來就是說,你要用很大的胸懷跟企圖心,容納這麼多的東西,然後未來,你先去卡位到這一塊,社區卡位到這一塊,那故宮裡面有很多的元素,以後一定也要用在地的(文化)。

[文建會第二處
科長 張惠珠]
當你在做很多文化旅遊的時候,是不是還可以再串連出去?就是說,你可能進來是可以待一天以上的,讓這個社區可以捲動旁邊的這些,生活圈旁邊的這些居民,也有機會可以因為這個這樣的一個發展,有更多的受益。

「相信有一天 火車會回來」,台糖嘉北線五分車不可能復駛了,不過社區卻透過這樣的願景,活絡了起來。

[文建會第二處
科長 張惠珠]
他們那邊是有紅綠燈的,而且會塞車的,對,那邊是會塞車的,你想在一個新港的(鄉下)其實它不是一個都會區,那竟然在假日是會塞車的的地方,就表示很多人很喜歡去那裡,而且會去體驗。

[頂菜園協會
理事長 陳明惠]
我要把那十個字,當做社區永遠的願景,那個願景就是說,如果我沒有能力執行廿年以後,下一代看到那十個字,他們會反省說,因為他們自己不夠努力,還是再一次地說相信有一天火車會再回來,那個永遠的願景訂在那裡,是我內心深處,都現在,社區居民,還有很多人不能體會的,為什麼?因為我不希望火車回來。

若是火車回來時,若是火車回來時,帶來旅客和生機,大家感受是什麼,台灣故鄉人情味。

每一個社區,都有個身世,已經消逝的,並非不存在,板頭社區找回了過去,找到了未來,社區重生的故事的主軸是,相信有一天 車會回來」,這首歌也會永遠傳唱下去。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