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南投縣信義鄉的人可能都有印象,經過台21線進入信義鄉的入口處,有一家很明顯的梅子加工廠。它創始於1980年代,是為了去化因為外銷市場被取代而滯銷的本地梅子。經過20年蛻變,它從一個加工廠不斷調整改變,現在它的價值除了是行銷青梅產業,更已經已經成為把信義鄉、多元族群文化展現給來自各地遊客的象徵地標。記者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信義鄉是梅子的故鄉,每年梅花綻放時,總是吸引大批賞花遊客。

梅子工場場長 張志雄(右)

信義鄉這邊的青梅非常多,日本它發現說這邊的兩側,濁水溪兩側,河谷非常適合種青梅,這邊的土壤、緯度、氣候等等,所以在這邊大量的種青梅。

 

到了採梅季,園子裡就換農民忙碌採收青梅。

梅子工場場長 張志雄(右)

民國50年到70年代,這邊的青梅產業是非常地熱鬧的,早晚很多大卡車進來收購。

 

80年代,梅子外銷的訂單,一下子被其他國家拿走,梅子無法外銷,結束信義鄉梅子產業的風華年代。

梅子工場場長 張志雄(右)

後來就是被,整個市場,日本、韓國的市場,被大陸東南亞取代之後,這邊一落千丈,很安靜,都沒有人進來收購了

 

為了協助梅農度過難關,1988年當時的農林廳,要求信義鄉農會,得保價收購在地青梅。

梅子工場場長 張志雄(右)

當初的農林廳,說信義鄉農會,你要負起地方的責任,你要成立加工廠,那至少你要做一個就是用鹽漬的梅子。

 

受購來了這麼多的梅子怎麼辦呢?1989年農會就在進入信義鄉入口處,設立梅子加工廠,初級加工青梅,想方設法銷售青梅的產品。

梅子工場場長 張志雄(右)

只有單純的做鹽漬是不夠,你那麼多的梅子,每一年有好幾百噸,好機千噸的梅子,你這樣是不夠的,所以慢慢地,我們就想說來開發一些商品,初期的商品有脆梅啦、紫蘇等等。

梅農 徐桂秀(左)

以前的梅子全都是賣給工廠,工廠的價格不太好,現在有農會加工,價格和以前差很多。

 

工廠裡,員工忙著包裝今年的新產品,準備出貨,為了強化競爭力,信義鄉農會不斷研發新產品,因應高度競爭的食品市場。

梅子工場場長 張志雄(右)

從早期的我們一直在做蜜餞,沒有競爭的優勢,那你要怎麼去做國外進口,或者是同樣在國內生產地這些梅子,沒辦法競爭,除了說我們剛剛一直強調的,我們是一個手採的特色以外,到目前為止,我們每一年,都會固定開發2到3款的(產品),這個就是求新求變,符合我們消費者需求,這是我們未來的一個趨勢。

照片提供 信義鄉農會

0309-0315

人說,10年磨一劍,正當梅子工場經營有成時,1999年,發生921大地震,再次將成果歸零。

梅子工場場長 張志雄(左)

很不幸地,在民國88年又遇到了地震,這個地震就是,你知道嗎?這種鄉下地方地震,很多人就不敢來了,在地的銷售也不見了,外面的訂單也不見了,那怎麼辦呢?那就是只好就這樣子,努力努力再去(打拚),在那2、3年非常辛苦。

 

輕輕地走下樓梯,進入酒窖,驚動了蝙蝠。

 

噓!可別再驚擾,這一甕甕沉睡多年的梅子酒,這些可是讓信義鄉的梅子工廠,再次絕處逢生的產業。

 

NS所以今天是要是哪一甕,這個齁,哇!一定是非常香的齁,58到60度,就是這個味道,就是梅子,還有杏仁的味道。

 

地震過後沒多久,2002年政府開放民間釀酒,信義鄉農會就取得第一張,民營釀酒執照,開始釀酒之後,不但能去化更多梅子,釀出來的梅子酒,更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梅子工場場長 張志雄(左)

信義鄉農會成立梅子酒莊之後,我們就可以更有效的收購我們鄉內,人家比較不要,市場比較不需求的黃梅,黃梅做成酒,它的好處除了我們剛剛講的,就是可以收購更多的黃梅,其實酒類跟很多一些,我們所謂的醃製的這些食品,方式是一樣的,它可以保存更久,存放8年10年,這個是也會受到我們國人,外國人的喜愛。

記者 邱月華

經過了沒訂單的時期,有遇到了921大地震,如此大的災難,信義鄉農會深知道,東西賣不出去的苦,因此就算在疫情期間,他們還和臺東農會合作,行銷臺東釋迦。

梅子工場場長 張志雄(左)

推廣這個青梅產業,或者是銷售,產跟銷這個其實不是那順暢的,譬如說這3年的疫情,我們的銷售業績,也是非常嚴重的下滑,所以我們會看到別的產業,譬如說觀光業啦,或是像農產,尤其去年,這個臺東的鳳梨釋迦,突然就是沒有訂單了,所以我們就是跟臺東地區,我們的縣農會來合作,開發這個鳳梨釋迦小米風味酒。

 

信義鄉每年梅子的總生產量有2千公噸,目前,梅子工場每年收購約200公噸到400公噸,也就是得去化全鄉15%到25%的梅子,為了提高產品的辨識度和能見度,信義鄉農會就將地方多元文化,融入產品中,用故事行銷梅子產業。

梅子工場場長 張志雄(左)

我們這邊原住民,原住民就有布農、鄒族啦,還有客家人、還有漢人,不管在商品、產品這邊,我們就會注入各個族群的特色,尤其在客家,像我們後面這個,我們也跟客委會這邊,爭取一些計畫,能夠由他們來帶我們去輔導之後,變成是具有客家精神的、客家的一些元素,進到我們的包裝裡面去。

採訪/撰述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

經過20多年蛻變,梅子工場就像去除了苦澀味的青梅,從食品加工廠到酒莊現在還設置了驛站,從初級的加工廠,提升為融合多元族群文化的梅子園區。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