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常讓人覺得有距離,不過屏東縣新埤鄉大成國小校長蔡文正,卻和學生 家長打成一片。蔡文正每天早上,都會親自在校門口迎接學生,和家長閒聊,更常常到社區裡,和家長們互動、溝通,說明校務,打造「社區學校」。到任三年來,蔡文正的辦學逐漸獲得認同,家長也放心把學生留在學區內,不再跨區就讀。三年前大成國小的小一新生數才5人,到今年就有15人,整整增加2倍。一起認識這位走入社區的校長。<校長早,早 大家早,校長早,早 早,你們是學校今天最早的>
<校長早,早 大家早,要去工作,來 早安,小心喔>

每天早上,屏東新埤鄉大成國小校門口,迎接孩子們上學的,除了導護老師之外,還有校長

<最近很活潑還會指導那個一年級的,真的喔對啊 還會教呢,還沒有跟校長說早,早 早 早 早,校長早,早 早 早 早,辛苦了啦,現在要去割檳榔嗎,現在沒有割檳榔,做什麼,噴那個藥啊>

在校門口跟家長們聊個幾句關心生活近況,是蔡文正上任以來,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因為他把這也看成是校務推動的一部分。

<邱代表來有在講,說妳要申請那個,那有沒有過,還不知道,早 慢走喔,還不知啦,他叫我去那個廟那邊工作,已經做完了啊。>

[新埤鄉大成國小
校長 蔡文正]
見面三分情啦,彼此互相了解,否則家長呢,你看他孩子送到校門口以後他就離開了嘛,他不會進到學校裡面,那平常學校裡面多認真,多努力在辦學,他也不一定清楚、了解,那唯有透過這樣一個短暫的機會,我們可以跟家長做一個溝通,或是一個說明,讓家長更清楚學校。

[新埤鄉大成國小
家長 李小姐]
家長有什麼反應,可以聽聽一些意見什麼的,家長都會跟他提供什麼的,對啊 這樣比較好,他很親切啊。

[新埤鄉大成國小
老師 余文玲]
這個校長第一天(上任)來學校,我就看到校長站在校門口,我嚇一跳,我說,這個校長很不一樣,第一天(上任)來學校,就站在校門口跟家長打招呼,我覺得這是,這個校長第一個印象給我很深的地方

大成國小是一所小學校,全校師生不到80人,之前還更少。3年前小一新生只有5人,今年增加到15人。可以有這樣的成長,除了校舍更新之外,更要歸功現任校長深入社區與家長互動,打造「社區學校」的概念,獲得家長認同,才沒讓孩子越區到潮州國小就讀

<會長、村長 你好,這是百香果,很甜喔。>

只要有空,蔡文正就會在社區裡,找找老人家泡茶、聊天。村子裡大家都說客家話,蔡正文學了一陣子也算有進步。

<要像你這樣一直講,我就能學習,我就會聽得懂,因為語言的東西就是經常講、經常學,聽久了就會聽得懂,你像我來我也是學,校長叫校長,學校、學生、老師,然後不一樣,然後早安。>

三年前的社區裡,一個小學校長常來這閒晃,逢人就自我介紹,一反校長和家長有距離的刻板印象,讓鄉親覺得挺新鮮的。

[新埤鄉大成國小
校長 蔡文正]
剛開始我到社區來拜訪的時候,所有的社區人士或我們的家長,第一個看到我就是用懷疑的眼光,喔 這個高中(畢業的)喔,高中(畢業)這麼年輕啊,他們就是這麼樣來看我啦,我是會跟他們說明這樣子,跟他們問候。

<兩個對講,你看講以前詩句那一種的有沒有,有 有 有,講得很流利啊,哪次呢,有一次在新埤國小那邊辦的,今年哪時候辦的,什麼晚會的,讀那一年級了,六年級,有啊,我們學校這一次,兩個有去六堆那個客家文物館。>

其實蔡文正深入社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主動和家長溝通,自己扮演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橋樑。

[新埤鄉大成國小
校長 蔡文正]
學校本來就是一個文教場所,那透過這樣一個機會,一方面跟家長建立一個溝通的平台,二方面將學校辦學的這個成果,或是學校這些社團的成果,小朋友的表現,讓家長也有共同參與跟學習的機會。

[新埤鄉南豐村
村長 曾清和]
應該校長就要像他這樣,跟我們這些社區要打成一片,這樣才有辦法把我們學校創辦得很好,學校的校務我們也知道,學校有什麼問題我們家長要知道。

[新埤鄉大成國小
學生 李昱鯤]
校長就比較熱心,也比較會常去拜訪自己的家人,拜訪家人啊。

[新埤鄉大成國小
學生 朱億萍]
校長常常來我們家附近,然後讓鄰居或者是老人家覺得有親切感。

蔡文正更經常在社區裡舉辦校務說明會,也透過這樣的方式,拉近學校與社區的距離,推廣「社區學校」的概念。

[新埤鄉大成國小
校長 蔡文正]
我們這邊的家長都比較,好像感覺學校離他們比較遠,或許是過去的教育經驗,可能會認為說學校滿兇的,或學校是一個很莊嚴比較嚴肅的地方,那我想與其在學校裡面辦,倒不如自己親自走到社區,讓家長參與,因為利用,我是利用禮拜六、禮拜天來辦。

[新埤鄉大成國小
家長 朱永光]
說說學校有什麼活動啦,有什麼要建設的地方,這些家長有空可以去學校走走、看看,才知道學校的情況如何

<妳就把那出版社一樣的放在一起就好了,或題材差不多的先放上去。>

蔡文正社區學校的理念,逐漸獲得家長們的認同,有些家長也會到校園裡擔任志工。因為他們也認為,校務不是只有校長和老師的責任,家長也必須參與。

[新埤鄉大成國小
家長 李瓊琳]
熱心來參與學校的事情,是不是我們可以更了解,學校到底在為我們學生做什麼。(學校)老師很少嘛,因為職員加一加才十幾個人,還有希望我出來做義工可以帶動社區的人,也來參與學校的事情這樣子。

<社區的人士也能夠關心學校的發展,那這樣對這所學校的發展才是一個比較健全的,或比較健康的發展,對學校的永續經營,也才是能夠深耕啦>

過去學校總是擔心,太鼓隊的成員不夠,不過這兩三年開始,這個疑慮已經漸漸沒了,因為學區裡的家長,不再像之前那樣讓孩子越區就讀。社區還期待把學校太鼓隊,變成在地文化的一部份,把蔡正文的社區學校概念做得更深入。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