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多年來在竹東地區進行客家文化資源普查,發現竹東大約有兩、三百位,從印尼山口洋地區嫁來的新住民,這個特別的情形,引起了協會的興趣,在今年夏天,組團到山口洋市進行調查,記錄了當地的常民生活,包括飲食、訂婚儀式、客家民間文學等等,帶回豐富的資料。山口洋市是印尼西加里曼丹的第二大都市,人口將近二十萬,其中約有六成是客家人,說的是河婆腔客語,和竹東的海陸腔相當接近,兩河文化協會分析,這也是竹東會有這麼多山口洋客家人的原因之一。跟著鏡頭,一起來探訪兩地的印尼客家故事。
這乾麵跟炒麵。

竹東高中附近,一間不起眼的小麵店,每天卻高朋滿座。

兩個咖哩飯,一個炒米粉,那是什麼麵,這個麵我們自己做的手工麵,是喔,那妳要改炒麵還是那個嗎,好啊。

[印尼新住民
黃莉芬]
純印尼的,有炒麵、乾麵、炒粄條啊,湯粄條,乾的,炒米粉,湯米粉,還有咖哩飯、燴飯,滷肉飯,都有。

每天一早就要起床擀麵,黃莉芬說,自己做的麵炒起來才好吃,開店16年,對許多印尼人來說,這裡,不僅僅是一間麵店。

[印尼新住民
黃莉芬]
六、日,從早上站到像現在,(那個是有放假的印尼朋友會來找家鄉味是不是),對,大部分都是。

做電子的,看你要還是不要,那是竹北、湖口,竹北、湖口那麼遠,不會啊,它有那種啊,它有好載嗎,對啊,交通車,有接駁車嗎,有有有,可以載的。

這天,有姐妹想找工作,嫁來台灣已經25年的黃莉芬,熱心幫忙介紹,因為開店,她認識了很多新住民,三不五時,大家就相約到店裡聚聚。
這娥媽媽煮的麻油雞,這市場的。

[印尼新住民
鍾素紅]
我做那個千層糕,對啊,(那怎麼做),就是那一層一層烤的,對啊,就是我們過年會吃得到的那個,我們印尼過年的年糕這樣子。

大家一起來,謝謝娥媽媽,不是娥媽媽,娥妹妹。

[印尼新住民
卓新恩]
我過來就有36年了,36年,很辛苦,就這樣大家互相幫助啦,不會說,有些比較有錢的看不起沒錢的人,不可以。

[印尼新住民
鍾素紅]
就是感覺很溫暖,對啊,就是大家印尼人,在這邊有那個碰到我們家鄉的,就會,就很開心了。

[印尼新住民
黃莉芬]
像我們的店,我時常跟他們講,娥媽媽的店就是你們的娘家。

小小的空間,有滿滿的溫暖。

[印尼新住民
黃莉芬]
有的是家庭不好的,沒關係,來我們這邊講講,透透氣嘛,透透氣比較好一點,(會找妳講心事),會。

這個辣的,這個甜的,所以這個,這個原味的是苦苦的,對,這個就還沒炸的。

竹東市場附近,一間印尼食品店,也是姐妹們交流的據點。

[印尼新住民
NaNa]
我一個禮拜來兩次,(為什麼這麼常來),好朋友啊,來吃東西啊,來吃東西啊,吃印尼粄啊,(所以她這邊有什麼東西妳特別愛吃的),菜包粄。

[印尼新住民
LuLu]
有牛奶、餅乾、連茶葉都要印尼帶來,因為印尼的茶葉比較甜。

LuLu開店11年,客人越來越多,賣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元。

[印尼新住民
LuLu]
幫忙賺錢啊,出去工作就沒辦法,要想辦法在家裡做,又要照顧到小孩,也可以顧到店,(妳開始賣到現在,有認識很多朋友嗎),很多啊,竹東、橫山、芎林,因為竹東,我賣的東西最多,所以很多人會過來這裡買。

[印尼新住民
NaNa]
會買的是這個破布子,就台灣的那個破布子做的,(那要怎麼吃),這個,這個可以放在飯裡面吃也可以,配飯,可以蘸那個什麼,蝦醬。

思念的不僅是味道,心也有個依靠。

這個我知道,我曾看過,酸子,羅望子啦。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近年在竹東做文化資源調查,發現竹東約有兩、三百位從印尼山口洋嫁過來的新住民,他們的飲食,深具特色。

[竹東客庄文化普查 普查員
楊秋蓉]
做沙嗲的飯,我們去看到就跟我們想像的飯不一樣,他們用葉子編成一個正方形,把米放進去煮,煮熟來,就一塊一塊這樣,所以跟我們看的、想的,他們說的飯跟我們不一樣。

混合多樣香料的印尼咖哩,別具滋味。

[竹東客庄文化普查 普查員
楊秋蓉]
有薑黃、辣椒乾、和石櫟子,石櫟子,你們說石櫟子,香菜子,香菜子,石櫟子就是一種那個油果類的東西。

因為有同樣的背景和話題,讓她們在異鄉緊緊相依。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前理事長
姜信淇]
她們就互相做媒,越來越多,就嫁到這裡來,所以很特殊就是竹東特別多山口洋嫁來的新住民,竹東在地人,其實長期以來不知道,不知道,是這次因為我們訪問的時候,發現說這麼多山口洋的人。

[影片提供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因為普查,發現了這個現象,今年八月,兩河文化協會就特別去山口洋,拜訪了10位竹東新住民的原生家庭,也從食衣住行、民俗各方面,做文史調查。

[影片提供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前理事長
姜信淇]
西加里曼丹省,它總共有兩個大的,兩個大的都市,一個叫做坤甸、一個叫做山口洋,山口洋這個都市很特殊就是說,因為它差不多20萬的人口,當中有60%是客家人。

姜信淇也分析,因為竹東和山口洋的客家人,語言溝通上沒問題,也是竹東會有這麼多山口洋人的原因之一。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前理事長
姜信淇]
聽他的口音,問他,他說叫做河婆鎮,我們在竹東地區的客家人是講海陸腔,那河婆鎮就是在陸河縣的隔壁一個鎮,講的話,所以我們去,話語大部分一樣。

[影片提供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為了深入了解山口洋,協會一行人在印尼待了十幾、二十天,分頭訪調,也很難得的記錄到婚禮和做對年儀式。

LuLu的兒子娶老婆,訂婚儀式上除了交換戒指外,女方家長還會把紅包塞滿新郎身上每個口袋,新娘則會送手電筒給尚未結婚的哥哥。

[印尼新住民
LuLu]
因為她哥哥還沒有結婚,妹妹先嫁,所以她說要送手電筒,給她哥哥照,照了緣分才會找得到。
[影片提供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黃莉芬的母親去年過世,在親人往生後滿一年,子孫、親友就會做對年追思,在印尼則稱為「開青」。

[影片提供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竹東客庄文化普查 普查員
范明棋]

要插柚子樹,叫開枝散葉,然後,對子孫的一些,有帶一個吉祥,還有他們還像是開派對一樣,上面要掛很多彩帶那些,他說這樣比較熱鬧。

[竹東客庄文化普查 普查員
范明棋]
[影片提供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他們請神儀式那些,程序和我們這邊一樣,他要先請各方的神,他們,我們這裡叫做請神先生,他們叫做乩童。

[竹東客庄文化普查 普查員
范明棋]
可能是因為出產咖啡,他說,他們去掃墓那些一定會有那種,他們有酒一杯、茶一杯、他們還有咖啡一杯,咖啡不能少。

[影片提供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做完對年,就是一個新的開始,也代表以後就照一般的掃墓祭祖儀式來做便可。而姜信淇和黎錦昌則將重點放在民間文學、八音、山歌。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前理事長
姜信淇]
這些民間文學是以前還沒有識字教育的時候,從口說的、集體創作的,不是用文字寫的,去到那邊照理也是會教小朋友唸,這樣的東西,照理會有,發現也很豐富。

[影片提供 姜信淇]
火焰蟲,唧唧蟲,桃子樹,吊燈籠,燈籠暗暗,(犀刀)老蟹,老蟹腳長長,跳到叔公面前塘,蓮塘背種韭菜,好囉。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前理事長
姜信淇]
月光華華、細妹煮茶、阿哥兜凳、客人食茶,這樣的,我們這邊有,那邊也有,有的不同,他說,月光華華、細妹煮,他說,細妹煮茶、阿哥兜凳,他不是說兜凳,他說擔凳,客人食茶,再來後面他說,阿妹食奶奶,

[影片提供 姜信淇]
中間該隻肚昂昂,最尾該隻出了第,最頭該隻出了名。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常務理事
黎錦昌]
我們遇到的那位鄭先生,在街上,剛好訪問的時候,店裡的老闆就說,欸,那鄭先生你來來來,你常常會唱山歌,你現在來唱一下,他真的就是信手拈來,想唱什麼就唱什麼。

[影片提供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你喊我唱我就唱,唱出日頭對月光,唱出麒麟對獅子,唱出金戒對共房。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常務理事
黎錦昌]
去到他們那邊看到的山歌大部分就是山歌調,說是老山歌、山歌子、平板那些都沒有。

[影片提供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正月裡來是新年,白石照光謝玉蓮,脫下繡鞋為光霜,大叫三聲王狀元。

要蒐集資料可不容易,問了一個多禮拜,輾轉才找到這個八音團。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常務理事
黎錦昌]
我在山口洋市這問、那問,問了很多人,結果那些文人說,全部,大家都沒有了,全沒看到人組團了,非常可惜,不過還好,剛好還有在百富院有遇到一個八音團。

[影片提供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常務理事
黎錦昌]
他們的八音,第一個特色,沒有吹嗩吶,他是算弦索的,二胡一定要,還有他有蕭,還有有那個,噹噹響打的那個響板。

這個業餘八音班的團員,平常各有工作,有唱片行老闆、推拿師傅、還有乩童,閒暇時就一起玩樂器,說到要傳承,也是危機重重。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常務理事
黎錦昌]
他們也是想要學習下來,不過他的生活,還沒有很穩定的時候,要學這些客家藝術音樂要再傳承,還是吃飯比較重要。

[影片提供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竹東客庄文化普查 普查員
范明棋]
我們的客家文化記錄得比較詳細,那邊可能是有經過禁華文,所以他們的歷史找不到,很難找,所以他們大部分不知道,問也問不太到。

這次的訪調,雖然遇到許多困難,幸好有當地人熱心協助。

[竹東客庄文化普查 普查員
范明棋]
其實我們是經過教會,教會牧師他們協助,協助我們牽線,路也不熟,所以要靠這些剛好認識計程車的司機,他又會華文的,又大概聽得懂我們客家話的,我們的客家話不大一樣,對啊,會很熱心幫我們找路。

[影片提供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對於客家文化的保存和記錄確實投入較多資源,兩河文化協會這次的印尼行,收穫良多,也希望可以再繼續深入。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前理事長
姜信淇]
明年會擴大,擴大訪問的地區,不只山口洋、坤甸,也還有,那裡還有很多客家庄,客家小漁村,漁村那些,也再去那邊訪問,蒐集更多的我們客家人在那邊的文化。

有這樣的專業和人力,記錄這件事,似乎責無旁貸,不僅著眼台灣客家庄,觸角更要往外延伸,客家庄的新南向,要串起台灣和國際,讓客家遷移歷史的拼圖,更加完整。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