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我母語運動後,客家人有了論述自己文化、歷史的需求,進而強化了客家學的發展,國內大學陸續設立客家相關學院,不僅重新爬梳整理客家歷史源流,更與新世代接軌,啟發年輕人的族群意識。然而根據中研院研究員王甫昌的調查發現,八○年代末期出生的客家人,隨著父執輩離開客庄,進入族群混居地區,造成客家新世代語言嚴重流失,當年輕人失去說母語的能力,他們如何建構當代客家的新世界呢?來看我們的報導。==ns==
唱出時下都會生活的忙碌情形,icolor樂團主唱邱廉欽阿Kim從華語音樂跨足母語音樂,以輕快旋律、溫暖的曲風,為客語流行樂壇帶來一股活力
==ns==
不論是將傳統客家音樂元素巧妙融入歌曲,或是編寫朗朗上口的旋律,吸引年輕人跟著哼唱,主動去了解歌詞內容,阿Kim期盼帶領聽眾探索客家文化的美好。他創作母語音樂的初衷,不僅是為了尋根,也希望透過作品,讓更多人認識客家。

愛客樂icolor 主唱 邱廉欽
客語呢對我來說,是和家人相連的記號,也是一種身分的認同,我希望說我們的音樂可以影響很多年輕的客家人,特別是像阿Kim一樣的,以前不會講客語、一開始不會說客語,家人也很少說,可以先從音樂方面開始來學習我們的客家==ns==

邱廉欽儼然就是個客家推廣大使,其實他對客家文化的探索,也是從2013年創作客語音樂後才開始的。為了滿足對客家歷史與文化的渴求,今年他考上客家文化學院碩士班。

愛客樂icolor 主唱 邱廉欽
社會與文化層面的東西,我看了很多,開始看了一些文章之後,我發現喔以前是這樣的、源流啊,喔阿kim,是我們在拜祖先的時候,河南堂是什麼,有點意思,我會靠近去看啦。

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副院長 羅烈師
一般我認為這些學生確實會在客家相關的這些知識、這些教學裡面,會發覺跟他們以前對客家的認識是比較不同的,這些學生也確實對他們本身的客家認同這些,有增加,所以相對來說,有達到一定的那種目標啦

客家文化學院,在台灣學術界裡,算是一門相當新的學科。三十年前「還我母語」客家運動後,客家事務逐漸受到重視,客家學隨之發展,十多年前便陸續籌劃學術單位,以桃竹苗為主,中央大學、交通大學及聯合大學皆設立客家相關學院。

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副院長 羅烈師
簡單說是說,希望用客家研究這種知識的系統可以指導,從前客家運動開始呼籲說,希望客家要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說自己的歷史、自己談自己的文化。

客家人有了論述自己文化、歷史的需求,強化了客家學的發展,不僅重新爬梳整理客家歷史源流,更要與新世代接軌,啟發年輕人的族群意識。

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副院長 羅烈師
現在年輕人的客家認同,比起來,比十年前感覺起來有比較強烈些,雖然可能客語越來越退步,不過感覺自己是客家人,而且應該多關懷客家事務、為客家做些事情,這樣的同學的人數比例,在我這三、五年來看,我認為是增加的。

阿Kim就是透過強烈族群認同感,進而撿回母語的案例。72年次的他,雖然從小在新竹竹北長大,客語卻講得不流利,第一張客語專輯的歌詞,還是從字典一個一個查來的,但隨著創作及表演機會變多,對客家情感加深,他漸漸就把客語學回來了。

愛客樂icolor 主唱 邱廉欽
若是你為了工作的需要、為了要學習東西來學、很喜歡的客家歌曲,你會想辦法去學,像我就是這樣。

然而像他一樣,已經不太會說客語的年輕人,其實並非少數,難道是受到當年的「國語政策」影響嗎?

中研院 研究員 王甫昌
以前那個「說國語政策」,對客語的那個禁止跟限用,的確會造成語言的轉移,也就是客家人會說,但是不敢說、或是不能說,但是國語政策大概還沒有辦法做到說,讓客家人連說都不會說這個地步。大概是從70年代、1970年代以後,這個出生世代才開始,真正出現有不能夠講客語,然後大概有一半的人不會講客語的這種狀況發生。

中研院研究員王甫昌,透過2004、2011及2016年三次全國客家人口與語言調查,分析出客語傳承重大斷裂點有其世代和結構性因素影響。他發現,像阿Kim這樣,1980年代出生的客家人,隨著父執輩離開聚居地,進入族群混居地區,才是造成他們那一代客語流失的原因。

中研院 研究員王甫昌
那真正重要的影響,恐怕是當他們的小孩子都搬遷到非客家庄的地區,沒有機會從小在家庭跟社區裡面學習使用客語,這個影響才是更大的。

沒有說客語的環境,這件事,讓七年級生邱星崴很有感觸。

農創公司 負責人 邱星崴
(老人家)每次都這樣說,「年輕人不說客語啊,年輕人上台怎麼不講客語啊」,就一直叨念著這樣的東西,其實久久了,年輕人也會覺得、心很冷啊,因為他沒有這樣的環境來講客語啊,在大城市裡面要講什麼客語,完全就沒用到,所以我們現在是想要回到客家庄,重建客庄啦,就是客家棲地的概念,我想這樣才會有機會,不然很困難,因為生活裡面用不上,就真的漸漸地會斷掉。

會對客家有如此深的情感,是因為邱星崴從小就在苗栗南庄外婆家長大,他發覺相較於在客家庄的精采生活,都市生活顯得黑白無趣,因此讀大學時,他就決定,未來要回到家鄉謀生。

農創公司 負責人 邱星崴
所以為什麼我會想要返鄉、想要創業,用意就在此,讓山上價值被人家真正看見,這樣講客語就有利可圖,這樣客家話自動就會傳下去。

在還我母語運動那一年出生的他,因為從小到大強烈的族群意識,所以客語說得還算相當流利,但他也擔憂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客語將被人丟棄。

農創公司 負責人 邱星崴
講客語沒有用!就是說,全台灣很多很鄉下的地方,很多偏鄉,不過再怎麼偏僻的地方也有人教英文啊,為什麼如此?因為學英文賺得到錢,就這麼簡單,學客語不會賺錢,所以我們現在找到客家話,它有它優秀的地方、客家話有什麼特質是會贏過國語、贏過英文的?我就覺得是在山上工作的事情,你整個山林生活的復甦,我們客家話才有辦法傳下來==ns==

農創公司 負責人 邱星崴
你說去山上砍一支竹子,竹子怎麼修、那個cat sien,那個cat、那個vat、怎麼整理,去剖篾、去pin那個loˇㄟˋ啦,pin那個做那個掃把之類的,客家話對我來說就是能夠很精準的過生活的一種方式,你會講客家話你才能與老人家聊天、你才會知曉這外頭的事物是什麼、那裡面有很深的意涵,你才有辦法用客語去了解。

邱星崴回到客家庄,打造讓都市人、年輕人看見山林特色的平台,試圖復甦產業,讓客庄找回生氣活力,進而成為客語的棲地,將語言保存下去。

農創公司 負責人 邱星崴
我覺得整個生活方式的保存,比語言更,如果真的要選的話,我覺得比語言更重要。應該是說語言本身沒有辦法直接去保存它,你要有一個生活方式,去保存,而生活方式又和產業有很多關係。

中研院 研究員 王甫昌
1980年代出生的人,當他們在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剛好是運動蓬勃發展的,所以他們受到這個運動的影響,是相當大的。那當然90年代以後的就更明顯了。所以事實上,我們現在發現,在80年代以後的人、客家子弟,雖然語言流失的很嚴重,但是其實他們客家意識,也因為運動的刺激跟影響,慢慢在復甦

==ns==
像邱星崴一樣擁有強烈客家意識的青年,還有他。

獨立書店 負責人 徐孝晴
如果這個地方的語言消失了,你就會失去了這個宇宙。語言,它是這個族群的思考的一種脈絡,那所以我認為這個東西應該要去保存下去,所以這個文化才不會不見==ns==

同樣是1988年出生的徐孝晴,對於客家文化保存也有份使命感。去年他與太太一同回到家鄉屏東,開了一間獨立書店,不掛上客家旗幟,大張旗鼓,反倒是悄悄埋進他們對族群文化的情感,要走進書店裡的人不知不覺起了變化。

獨立書店 負責人 徐孝晴
感覺我們家,家鄉的一些、比如說客家文化或北客的、北客性的一些文化都慢慢地在消失,我就開始有一種危機感。就是我就會開始去思考說,萬一這個地方變得跟其他地區的閩南、閩南廟一樣的話,那為什麼我們要存在?

獨立書店 負責人 彭巧如
族群文化它有更多的多樣性、它的能量就是在地的能量就會更加的精彩,那當你在地的族群文化,只剩下很單一或者是就是剩下兩三種的時候,其實就是它的豐富度跟精采度就會沒那麼的就是漂亮==ns==

孝晴與妻子巧如是高師大客文所碩士班的同班同學,這兩個七年級客家青年,經過學術薰陶,對於自己的客家根源有更深的認識、也更了解文化對於在地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強烈希望能為客家做些什麼。

獨立書店 負責人 彭巧如
到我這一輩很多年輕人他就是覺得,啊,你不要跟我講客家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好老,那個是阿公阿婆那一輩在講的東西,你跟我講這個幹嘛。就是我們會覺得就是,嗯,就是當這些東西被人家當成一個過時的或者是老舊的東西的時候,我們要怎麼試著去延續它或者去扭轉它。

獨立書店 負責人 徐孝晴
可是現在年輕人對於客語這件事情,其實沒什麼危機意識,他們也無感,基本上是無感的。那你應該去透過他們可以接受的方式,比如說我創了這個平台、書店的平台,那大家都可以進來嘛,然後它也沒有什麼很明顯的客家文化的東西,可是他們進來之後我可以辦一些跟客家有關係的講座,我覺得這件事情就是會讓現代人就是烙印在心中就是,喔,原來某某人他也是客家人,或者是誰誰誰,其實用這種方式更能讓大家接受客家這件事情。

了解身邊的年輕人為什麼對客家文化不感興趣、甚至有些抗拒,所以他們運用創意餐飲、辦活動講座等手法包裝,尋找文化推廣的多元發展,就是希望屬於他們的根源能夠永續下去。

獨立書店 負責人 彭巧如
他們一直不停地告訴自己的子孫,就是我們自己的族群認同這件事情,對,所以我認為只要這件事情有被反覆地提醒、那基本上這個文化就還有存活的一天。

客家文化,對新世代的年輕人來說,已經有了不同於上一個世代的意義。還我母語運動三十年後,客家文化及語言不再隱身於社會的角落,雖然新世代年輕人能說流利客語的占比不高,但他們腦海裡深植的客家認同感,卻讓這一代後生努力找回客庄的價值、把客家悄悄埋進都市生活,開創當代客家的新世界。


採訪/撰稿 陳欣渝
攝影/剪輯 羅應展
旁白 吳詩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