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河川遭受汙染事件層出不窮,為了喚醒大家保護河川、重視河川,鹿江教育基金會在新竹關西舉辦立石大賽,用現場的材料來立石頭,用自然的堆疊與力學平衡的方式,創作出一個個饒富趣味又具有哲理的作品,也希望藉由活動,讓大家了解乾淨的水、和友善土地的重要性。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會倒、會倒。會倒、會倒、會倒。放手。起來。

 

撿起溪裡的石頭,一個一個往上疊,越疊越多、越疊越多,難度也就越來越高。

 

(全家人守護一個作品),來來來,再來,小寶貝來,疊上去,來,喔。

 

小心翼翼,深怕一個不注意,前功盡棄,就得全部重頭來過。

參賽者 宋先生(右)

讓我們客家人認真的精神,可以融合在這一個活動中,不管它倒幾次,我們尖叫幾次,還是要把它立起來。

參賽者 周小姐(左)

沒有帶他來體驗過這種溪邊的堆石頭的活動,覺得還滿棒的。

參賽者(右)

(剛剛疊有一直倒嗎),沒有,(沒有,那要怎麼樣放,它才不會倒),就是要平平的石頭。

參賽者(左)

就是平衡感的問題,對啊對啊,就是比較難平衡而已啦,對啊,慢慢慢慢疊起來,一開始也是倒了3次啊,對啊,再慢慢疊起來。

 

雖然活動當天下著大雨,大家穿著雨衣,還是玩得很開心,所有的專注力都放在眼前的石頭上。

參賽者 彭宥瑄(右)

難的地方就是它的平衡要很好,然後石頭的形狀要剛好拼湊,才會疊得高,然後好玩的地方是,可以跟大家一起互動。

參賽者 周曉君(右)

我們的概念就是做一個隧道,引水的隧道,對,因為我們這邊很多農田嘛,所以我們其實很多農夫,都會從河裡引水,然後到稻田裡面去做灌溉。

參賽者(左)

我們就隨興的欸,那第一個22顆,我們達成了,23顆,就做一個拱橋這樣,就隨興,我們真的是來遊樂的。

參賽者(左)

(這取什麼名字),二仙橋,要叫什麼名字,二,三仙橋,三仙橋,南山三仙橋,南山三仙橋,(疊這個有什麼困難的地方),很難喔,要有耐心。

 

來到關西鎮的南山大橋下,報名參加立石大賽的民眾,一早就報到,發起活動的鹿江教育基金會說,今年已經是第九屆舉辦了,每年報名的人數越來越多,像是今年總共就有175隊報名參加。

鹿江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陳玉蟬(右)

有教育的意義,它有美學、有物理、科學方面,還有團隊合作,或者說,我自己一個人,我要靜心也可以,每一件作品,全部是獨一無二,因為世界上每顆石頭都不一樣,每一個人的作品都不一樣。

 

往鳳山溪上游看,得過兩次立石大賽冠軍的彭添洤,正在示範表演,別人盡挑平的石頭疊,而他則是不管拿到什麼石頭,就有辦法可以往上立。

前鹿江立石大賽冠軍 彭添洤(左)

最主要,心要定,心要定,就像唱歌的人,在萬眾之上,他一樣不會走音,我們在萬眾之上,我們還是一樣可以立足,這個是一個心境,也是算一種禪。

 

彭添洤說起來容易,但這禪,可不是人人都可以領悟的。

前鹿江立石大賽冠軍 彭添洤(左)

其實這個接觸點它不容易找,因為它底下有好幾個,當它平衡到上面的時候它是,不規則的石頭,挑戰性才大,因為它的美才會呈現出來。

鹿江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陳玉蟬(右)

要玩石頭很簡單,不過要挑戰地心引力,那就不容易了,支點越小,有時候你一陣風,一陣風來它就倒了。

 

今年6月間,關西鎮鳳山溪遭到非法傾倒廢棄溶劑,受到嚴重汙染,還造成關西、新埔地區停水,藉由立石大賽,也希望讓大家認識河川、進一步關心河川。

參賽者 周曉旻(左)

之前關西有那個汙水事件,所以大家都會離開水,然後很多魚蝦都暴斃,我覺得很可惜,現在河川復育了,然後大家可以這樣來玩,然後這邊又是一個很安全的地方,我覺得很棒。

參賽者 徐先生(右)

因為最近關西又有那個汙染的事情,那也希望他們,常常來河邊玩,又喜歡這個環境,那就不會說,以後就會去破壞環境這樣子,因為從小就這樣長大啊。

關西鎮環境守護協會理事長 羅功奇(左)

所以我們也希望說這個活動,能夠讓大家了解環境的重要性,我們人一定要跟大自然親近,我們才會好好來保護這個環境。

 

滿桌令人垂涎欲滴的佳餚,仔細一看,這些竟然全是河川廢棄物做的食物模型。

關西鎮環境守護協會理事長 羅功奇(左)

我們這條鳳山溪的上游,有一條馬武督溪,我們清出來的那些垃圾,我們有做那個,有辦一張桌,用河川廢棄物辦一張桌出來,有大腸、客家小炒、那什麼地瓜拔絲、還有湯圓。

 

關西鎮環境守護協會以「蝕境美味」為主題,把河川廢棄物做成一桌豐盛的客家料理,就和立石大賽一樣,都是為了要喚醒大家重視河川、保護河川,也能體認到乾淨水、和友善土地的重要性。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一起來立石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