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還我母語」運動,解構獨尊華語的環境,邁向語言平權,這是台灣民主化與本土化的里程碑,而族群媒體的發展,讓母語的保存與發揚,有了全新的平台!展望未來30年,學者認為,「還我母語」應該以公共化為基石,擴大關懷面,讓「客家」與「台灣」更加密不可分,也呼應了當年民主化與本土化的時代浪潮。
政大社會科學院 院長江明修
還我母語,可以說是我們台灣民主化過程裡,必然會產生的
==ns==我是客家人,我是客家人,我講客家話,我講客家話==ns==
資深影像紀錄者邱萬興
這場運動其實很好玩,就是說,它是台灣有史以來,不分黨派的一場遊行活動
==ns==
30年前,台灣街頭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cg in==1988年元月,蔣經國總統逝世,李登輝繼任為首位台灣人總統,五月的520農運,是解嚴後首次爆發激烈警民衝突的社會群眾運動,緊接著在十二月底,又有還我母語大遊行,隔年四月,鄭南榕自焚==cg out==
總統府資政葉菊蘭
今天鄭南榕基金會,和邱萬興先生,他也是我們客家人,我們很優先的客家子弟,很有名的攝影師,在這個鄭南榕基金會辦公室這邊,紀念館這邊,來舉辦新國家運動三十週年的特展。
資深影像紀錄者邱萬興
我們現在可以講言論自由啊,很輕鬆喔,其實在那個年代,警總人員也好,調查局人員也好,就天天警告你!
邱萬興是桃園觀音人,被稱為民進黨第一美編,他從黨外時期,開始記錄街頭運動和台灣民主發展過程,包括了30年前的還我母語運動。
資深影像紀錄者邱萬興
以前我參加很多街道運動,街道運動,我拍很多照片,我記得那個,1988年那時候要推動那個還我母語運動。我印象最深刻,那個,那個活動,其實,我們客家人其實在整個,台灣在所有街頭運動裡面,其實是,在當時是很沉默的一群。
總統府資政葉菊蘭
這是一個人權的運動,我們本來就有這樣的權利,我們出生,我們就跟父母講話,我們講父母的語言,不能被人禁止。
當年客家人對街頭運動,並不算活躍,但這卻是台灣客家發展史上,第一次打破黨派界限,攜手參與街頭運動。
資深影像紀錄者邱萬興
那時候我在中央黨部上班,上班就是做一個紀錄者,他們就希望我去做這場紀錄,所以我從頭跟到(尾),國民黨啊,那些公職人員全部都來參加,民進黨也是,像當時的桃園縣長劉邦友啊,像饒穎奇立委啊,全部都來參加,就是國民黨很多省議員都來,民進黨也全來,邱連輝這些全部都來參加。
客委會 副主委楊長鎮
民主化跟本土化,這是台灣,這近30年來,非常重要的兩大主題,這個改革,這是兩個輪子,客家運動,不是在這兩個輪子以外的,客家運動其實我講就是,客家版的本土化運動啦,也是客家版的民主化運動。
客家會副主委楊長鎮,30年前是「客家風雲」雜誌主編,他認為「還我母語」,並不是單一脈絡的街頭運動,而是客家版的「民主化」與「本土化」運動,民主化是追求說客語的權利,本土化則是指,客家人是台灣人,客家文化也是台灣文化。
資深影像紀錄者邱萬興
那年,其實520農民運動才結束,街頭運動起來,台灣有史以來最大一個衝突,大家怕得要死,怕被抓去怎麼樣,所以上街頭,在那個年代,你現今去問當時很多那個主事者,就是上街頭的人,他們會怕,他說,這個鎮暴部隊衝出來要怎麼辦。
資深文史工作者陳 板
客家運動,實際上是一步步走的運動,因為,一開始大家就認為說,要有這個發言權嘛,要有在廣播那樣的機會,有讓客家有這樣的語言,可以放送出去,這是最早的,現在來看,這件事情,差不多就是,做到當時的要求了。
政大新聞系 教授劉慧雯
我奶奶,就會罵她媳婦,就是我媽媽說,養的小孩不會說客語,全部養啞巴(一樣)。那還我母語運動,我自己覺得,因為這幾年做研究慢慢發現這脈絡其實滿重要的,因為幾件事情,第一個就是,語言出現了,再來就是,客家人的聲音要進到立法的程序的這個動作非常地核心。
30年來,客語的還我母語運動,最大的成就是,完成「立法」程序和「公共化」。立法的重要性在於,一旦未進入法制層面,就不可能常態編列預算,而公共化是把族群事務,當成是國家應該負擔的責任。
政大新聞系 教授劉慧雯
因為傳播機構它是非常現代化的機構,它需要大量的資源,專業人才的挹注,所以如果不是以國家的力量進去的時候,說老實話,我覺得,我們自己客家人雖然有經商成功的,但是真的是緩不濟急。要求制度內去,體制內裡面去講客語這件事情,我自己會認為非常地核心。
資深影像紀錄者邱萬興
經過了30年後,還好是因為當年,這些很多訴求說有電視台的成立,客委會的成立,就是慢慢讓客家節目,讓很多現在想學的,客語的,他可以慢慢,從電視上他可以學到,就是你要學山歌,學客家歌曲,你要學,像有新聞節目你也可以聽。
總統府資政葉菊蘭
有一個老人家聽得懂的電視台,也有一個中央的部會,可以來復興我們客家的語言,客家的文化,所以還我母語運動,這30年來,在過去來講,2000年到現在來說,是算是有一個成果==ns==
客家電視台是在2003年七月開台,總統府資政葉菊蘭當時是客委會主委,她覺得這20年來,客家領域裡影響力最大的兩個角色,一個是客委會,另一個就是客家電視台。客委會副主委楊長鎮,當時就是負責籌備客家電視台的召集人,面對諸多質疑,力排眾議。
客委會 副主委楊長鎮
大家都認為說,你們客家人那有能力,欸,整天要播出,你們有這麼多演員嗎?有這麼多歌好唱嗎?有這麼多表演、主持人才嗎?有沒有導播,燈光、音響有沒有,提出很多問題啦,當時我的說法就是說,那沙烏地阿拉伯也是去參加奧運的游泳比賽有沒有?他會說,我沒有人會游泳,我為什麼要蓋游泳池呢?我當然蓋了游泳池,丟下去,我就學會游泳了啊!我過去沒有電視,當然我們沒有相關的人才。
政大新聞系 教授劉慧雯
有一個很重要的改變就是,我們開始想,我們三年後要變成什麼,五年後變成什麼,十年後變成什麼,這個一到十年,時間碰到十年的時候,就是世代的問題,我們會針對新的世代開始想,他的傳播的活動跟內容是什麼,這可能真的是一個關鍵中的關鍵這樣,所以我們現在也看到說,客台在這幾年,你看它那個戲劇作品得獎,它絕對不是今年拍得好,沒有,它每一年啊,我們的新聞節目也是,卓越新聞獎已經好幾年都入圍嘛。
身為族群媒體的客家電視台,從一年一標的標案,進入第二階段的「公共化」,政大教授劉慧雯認為,制度結構漸趨平穩,族群媒體開始有視野和遠見,有足夠能力考慮世代傳承,這才是還我母語力量延伸的關鍵。
政大新聞系 教授劉慧雯
那個人物型的東西,前面要做田野,然後再寫成劇本,然後再找演員,然後再拍,你可以想像說它如果通通壓縮在一年的話,每一個環節都會做得非常粗糙,非常地,就是被推著往前走,可是它如果稍微拉到兩年的時候,它會比較合理地分配這些工作段落,那我也去訪問過,跟客台合作的外製單位或委製的單位,他們最關心的一點就是說,客台在這件事情上,會給足他們專業所需要的準備工作。
客委會 副主委楊長鎮
現在我每次看客家電視,那個客語的歌手,愈來愈多,有的很年輕,這麼多年下來,因為一個客家電視頻道而已,增加了很多客家的音樂的創作,這個歌手,音樂創作人,表演者。
有穩定發展的族群媒體,才能培養影視人才,這是30年來的成就,展望未來30年,族群媒體面臨不少挑戰!
資深文史工作者陳 板
誰會看客家電視?客家人會看客家電視,不是客家人,來看客家電視的比例沒那麼高,事實上,可以說很低,除非他是非常關心客家文化,他才會來看,所以,要如何變成說,將客家文化變成是台灣的文化,這沒這麼簡單,不過這是未來30年要走的路。
政大新聞系 教授劉慧雯
包括我們的那個政治場域或經濟場域,都一直在號召年輕人進來,我覺得,客台也好、講客(廣播電台)也好,它有一個,可能很核心的事情是,它大概要跟年輕人開始溝通,到底現在的年輕人在講什麼主題,當他講公投的時候,他講得是什麼事情,當他講社群媒體的時候,他講得是什麼事情,當他要看影片的時候,他看多長的影片。
每一個世代,都有屬於該世代的共同語彙,那麼面對新世代,應該用什麼符號、語詞來回應年輕人?這是公共族群媒體,包括客家電視、講客電台等,都在思考的議題。
資深文史工作者陳 板
你靠聲音就要把人吸引過來,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尤其是靠聲音,就要把不是客家人的人吸引過來,這沒這麼簡單,電視是說,又有聲音,又有影像,它可以把不一樣的人群吸引過來,這是一個它的好處,所以現在就是說,要把全國性的客家電台,變成全國的人來收聽,其實它的功夫,不像從前,一個叫做小村庄的電台,這麼方便喔。
政大社會科學院 院長江明修
未來30年,或未來更多的時代,如果要對台灣社會繼續有貢獻,客家媒體也好,客家人也好,客家文化也好,應該要對公共事務,要更有批判性,不單是說為我們自己客家人爭取這個權益,也應該對我們台灣社會未來要如何走,要如何發展,客家人的立場,或是說客家這方面有共識,要如何讓台灣發展更好,這個客家共識,也會變成台灣共識。
政大社科院長江明修指出,現在回顧還我母語運動,體制上的成就已超過當年訴求,無論是族群媒體或是公共參與,眼光都應該放更遠一點,不能故步自封。
客委會 副主委楊長鎮
文化改革的工作,我們客家族群重新建立的工作,這個一點一滴,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傳播上要加強,我認為確實是重要的事情,尤其我說,我們要是有客家網紅,這個客家微電影,這個新媒體當中多加一些客家的東西,現在小孩全都用手機看了啊,所以我想現在我們有新的挑戰了,電視台不夠了,電台更加不夠。
資深文史工作者陳 板
看起來,有客家電視,還有機會大家會聽得到客語,不過,客家電視如果是說離觀眾距離很遠的時候,它沒辦法有很強烈互動的時候,那客語、客家電視放送出去,都沒有聽眾、沒有觀眾,有沒有這個可能?所以我們要想到說,一百年後,還有客家庄嗎?這是一個問題,第二是說,我們一百年以後,希望台灣要有客家庄嗎?
30年前的還我母語運動,是以「國家」或「政府」,做為群眾運動的中心,當法制化到達一定階段之後,未來的重點反而是以「社會」為中心。
客委會 副主委楊長鎮
運動的對象,政府已經是次要的你知道嗎,運動的對象應該互相彼此之間做運動對象,要改變社會的觀念,我認為這個是第一個,第二個就是說,根本的問題就是我們認為說,我們的語言沒有競爭力,意識型態上我們認為,我們的語言是次等的,這種的想法要是沒有打破,這種意識型態,要是沒有打破,也很困難。
政大社會科學院 院長江明修
(過去)第一個階段叫做客家運動1.0版,這個就是說,語言文化保存,這方面做得很好,我們要繼續努力下去,第二點就是說,解嚴以後。可以大大方方公開說客語,再來表達客家人的立場、想法,這是客家運動2.0,但是說未來30年,客家運動3.0版,我們期待就是說,客家人不只是為自己的族群,或自己文化來奮鬥,應該要為所有族群。
「還我母語」運動的本質,還是在於母語復振,無論是那個政黨執政,執政者都要有面對歷史的勇氣,既然整整兩、三個世代都在錯誤的語言政策下成長,那麼接下來,透過檢討與修正提出有效的母語政策,才是能承擔負責任的政府。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戴志明
- Dec 14 Fri 2018 11:22
622集-參。拾母語(二)展望族群事務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