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循環的概念,這些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傳統的、年輕一輩可能沒用過的「柴火應用」,其實就是循環農業中重要的一環。新竹竹東社區大學就舉辦了柴火應用課程,讓學員了解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永續經營的重要。來看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細的,當火種,那去燒,然後呢,那個再來就是比較中的,還有大的,然後更大的呢,就要把它用,去劈柴。

 

把平常蒐集來的木柴,按照大小粗細分門別類、整理放好,這滿滿的柴薪,就像是網美牆一般,看起來很是療癒。

 

那砍下來的樹,其實大家都知道去哪裡嗎,其實大部分都進了焚化爐去了,很可惜。

 

來到新竹峨眉的一間農場,農場主人徐天任正在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理念,這天,竹東社區大學的學員來到農場,要認識柴薪的應用。

 

本身因為我對這種山林生活非常嚮往,那原本我也是在科技業,所以呢在10多年前左右的時候,那就結束大陸那邊的生意。

 

55歲的徐天任,曾在外商公司擔任過工程師主管,因為工作關係,全世界跑透透,卻也因此讓他萌發了想為家鄉做些事情的想法。

農場主人 徐天任(左)

0738我們的生命價值,不是說你在科學園區工作,才叫說,喔,這個人有前途,現在的人,對那些物質慾望,我覺得只要你降低那些物質慾望,不要這麼多,生活簡簡單單,其實日子也很好過,我們內心的一種收穫,內心的一種滿足,也是很重要的,0801

 

也因為父母年紀大了,想要多花些時間陪伴家人,一直嚮往山林生活的徐天任,10年前來到這個地方,就決定要買下來好好經營,並且打造成食農教育基地。

 

在這邊找了這個據點,那到這邊來已經有10來年了,那時候買下來的時候呢,它是一個橘子園,那最早的時候,這邊是水稻田。

 

藉由舉辦各種活動,帶領大家一起認識農村的美好,體驗農村生活。

農場主人 徐天任(左)

以臺灣來說,太多人去追求都市的生活,我們的都市也過度開發,集中太多人口,可是,我們這鄉村很多美好的東西,不為人知,我比較不一樣,我覺得,反而我們這個農村,如果我們不留下來,那誰留下來呢。

 

像芭樂樹,我就會拿來做其他的用途,比如說當打粢粑的木杵,那很好用,大棵的把它留下來,做椅子那些,要是說,又更比較小的,就拿來當柴薪、當柴,那個烤披薩那些也全都能用,再更細的,就可以拿來燒洗澡水。

 

在農場裡走一圈,會發現這裡什麼樹都有,而每種樹特性不同,用途也有所區分。

 

自然修枝就是說它斷掉,沒多久,它就又會長出新的,長出新的枝,因為它身體的負重太重了,它就會斷掉,斷掉之後它又會長出新的,一直反覆,所以每次我走下去,或是除草的時候,就會有很多木柴好撿。

 

農場裡最多的就是山黃麻,它是先驅物種,自我修復能力強、繁殖力強,一年可以長8公尺,5、6年後就會長成一棵大樹。

 

那我們在山黃麻底下,通常都會看到,很多的一些那個,(所以車子不能停在那下面,很容易被刮到),對,車子不能停在它下面喔,這個都是。

 

不用砍,地上就有一堆好撿,取之於農場,用之於農場。

竹東社大課程規畫老師 山崎禮子(右)

大家來的時候就說,砍柴、撿柴哪一種,都不知道,1734   1743現在這個社會,你能夠去觸碰這麼原始的東西,好像神農氏一樣,大家會覺得好開心。

 

好香喔,這木頭好香喔,對,哇,超香的,要看看有沒有檜木,檜木要留起來,我會看喔,我會看就厲害了啦,不要把,我就賣檜木就好了啦,不要把檜木都燒掉,之前我曾經比如說,燒到好香,結果是樟木,喔,太可惜了,樟木也很好啊,樟木很好。

 

邊燒窯火的同時,大家也開始忙著擀麵皮、做披薩,甚至還有桶仔雞。

學員 張妙妃(左)

讓我認識更多的植物,然後同時也品嘗到,他們這對夫妻巧手製作的甕窯雞,還有剛剛兩種口味的披薩。

敏實科大智慧車輛與能源系主任 曾慶祺(右)

這幾年我想從ESG的一個影響,就是我們講循環,循環農業是慢慢受到重視,現在大家都強調,所以我們要減少碳排,實際上在傳統上,我們柴火的應用,它其實就是一種,就現在的碳循環來講,它是一種零排放,因為它是生物碳,它是回歸大自然的。

 

在早期來講,柴薪的利用再自然不過,這些木柴本來就存在在大自然當中,在農場撿了就有,馬上就能拿來做能源的轉換。

敏實科大智慧車輛與能源系主任 曾慶祺(右)

它就是一種資源,但是在過去這一段時間,可能過去幾十年來,這種資源我們不把它認為是能源,實際上我們就把資源跟能源,其實是一體的兩面,所以我們希望讓大家重新來認識,就是我們在,也許它沒有辦法大規模的實施,但是我覺得還是可以讓大家認識這種,資源循環的一個重要性。

農場主人 徐天任(左)

其實對山、對土地來說,今天如果我們比較了解這些東西,生命萬物的時候,會比較尊重土地,就不會說,覺得我是這裡的老大。

 

徐天任從尖端的高科技產業,回歸到山林,用傳統、原始的方式來生活,也和其他人分享經驗,讓大家更知道要珍惜這塊土地。未來資源循環的概念會越來越受到重視,淨零排放不是遙遠的目標,日常生活當中,也能具體實現。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