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生療養院是國內唯一收容漢生病患的地方,後來捷運新莊機廠預定地選中樂生院,陸續拆除院內數十棟屋舍,引發樂生保留運動,幾經抗爭,最後留下部分屋舍,政府雖有規劃將建「樂生文化園區」,不過,一直沒有下文,這些屋舍就任其朽壞,青年樂生聯盟號召志工,來整理環境、清掃,希望保留樂生院的珍貴記憶。
今天我們要,就是要把前幾天整理出來的文書的資料,做一個整理,然後也繼續清掃就是地板的空間,然後有一些積水的部分可以拿就是拖把,把它拖乾淨這樣子。

一群志工聚集在樂生療養院舊院區行政大樓,準備進行打掃工作坊第三天的工作,有人在成堆物品中,試著整理分類。

那底下都是書嗎?對。

有人在荒廢已久的護理站從整排鐵櫃,找出需要保存的文件資料。

他們那時候的成果的照片,可是它現在都已經有點受潮有點黏起來,這要不要另外放。

樂生療養院歷經幾番抗爭,雖然部分被保存下來,但幾乎可說是無人聞問,房舍任其自然損毀,裡頭的文件、物品,也因為屋頂漏水等原因,難以留存,像這疊志工整理出的文件就已溼透,只得以拍照的方式留存。

[樂生青年聯盟成員
巫宛蓉(客籍)]
各式各樣的文件,然後還有私人物品,那有一些,就是其實是,可以從這個文件裡面看出來說,欸,以前這個護士在這裡,他的工作的情況,這個是太溼了,爛掉,沒有辦法留下來,但是想要,把這個拍攝下來,就是知道說,這個空間現在,這個狀況是這樣,就是東西很可能再不趕快整理起來,就是毀壞得更快。

[樂生青年聯盟成員
黃淥(客籍)]
因為它(王字形大樓)是木構造的,所以就有些腐蝕,那漏水跟就是內部的玻璃破碎,都非常嚴重,那裡面一些滿珍貴的一些歷史資料,其實就會遭受,遭水浸泡,所以我們這次主要其實就是抱存著一個,搶救文物,然後還有修復空間的這個角度,去進行這次的工作坊,那就是帶領學員一起來整理這邊,就是破損的房子裡面,泡水的一些資料跟文物,然後進行保存跟整理。

志工這次打掃清理的,就是這被稱為王字形大樓的行政大樓,因為捷運工程,第一進被強制拆除,留不住全棟樣貌,在樂生療養院住了四十幾年的院民茆萬枝,特別做了木造模型留念,每個區域他都再熟悉不過。

[樂生療養院 院民
茆萬枝]
這裡就是辦公的,那這邊,這邊就是病房給病人住的,那就給重病的,這邊是澡堂,這邊是開刀房,這邊就是叫做,叫做檢驗室。這個,這棟說要保留,那留不住,我就做了這棟要來抗議==ns==

騎著代步電動車,樂生保留自救會 榮譽會長李添培,來到已經荒廢的院舍,這是他曾經居住的地方,小小房間,懷念無限。

[樂生保留自救會 榮譽會長
李添培]
最多時候要住三十八個,這個三合院啊,最多喔,最擠的時候==ns==

事實上政府對於樂生院不是沒有規畫,衛福部將在原址,建設「樂生文化園區」,保存漢生文化,只不過始終只聞樓梯響,一直沒有下文。

[樂生保留自救會 榮譽會長
李添培]
計畫都很充足啦,說得天花亂墜,為什麼不做呢,一個說得好聽一點,我們計畫做好了,國發會不給,不給錢,國發會說,你們就剩下一百多人,這個,我們開會就講了,這個樂生院它又不賺錢啦,國家還要,還要花這麼多錢幹嘛,(國家)它已經對院民道歉啦,還有漢生,漢生法條的那個責任已經,等於無視了,無視了。

學生一屆接著一屆,以各種形式為樂生院保存努力,李添培說,一開始院民們對學生的看法相當兩極,時間一久,院民才逐漸接受了這些年輕人。

[樂生保留自救會 榮譽會長
李添培]
這些是,年輕的學生來,教育水準都很高,那麼,那麼帶給我們很多歡樂,就像是我們的子孫一樣,一方面呢,因為院方它要,它要把這個,院民要移動,所以怕被學生影響,所以他們有一些啊,就去說這個學生啊是專門在鬧事情,但是慢慢慢慢,他們也體會到,再說學生在這個地方慢慢塑造出來的,終於讓病人感受到,也能接受這樣,也影響到醫院的政策,這一點是很重要。

從2013年開始,每年寒暑,樂生青年聯盟都會舉辦工作坊,招募志工到舊院區修繕、打掃,而這些志工都是自掏腰包、自願來從事勞動工作,

[樂生打掃工作坊 志工
江欣怡]
因為像我今年其實參加算是第四次這個工作坊,然後,就是我覺得在這邊走動,或是在做一些,就像這種打掃什麼勞動的過程,就是我覺得這樣的過程,就是可以讓我們更認識這個地方。

[樂生打掃工作坊 志工
李堃滄]
如果真的政府在意這裡,那怎麼,怎麼沒有趕快地做一點事,那既然政府不做一點事,那如果我自己是新莊居民的話,又離這裡這麼近,我重視它,那我可不可以,一起做,我自己可不可以再自己做一點協助,盡一點點力這樣。

樂生院保留下來了,但運動還沒結束,這群年輕人也意識到,靠官方力量是不行的,也來不及。

[樂生青年聯盟 成員
黃淥(客籍)]
我們現在的訴求就是,重建樂生、從讓院民回家開始,那希望國家就是,盡快來協助修復,譬如說屋頂的一些修補,然後也讓院民可以回到山上來,然後在適合他們居住的平房裡面,安享他們的晚年。

[青年樂生聯盟 成員
巫宛蓉(客籍)]
是院民帶著我們一起保住了這些房舍,然後保住了這些房舍的,就是記憶與意義這樣,那還是很希望,就是透過各種,就是工作坊或是活動,或者是口述故事,然後能夠讓這個故事跟記憶跟歷史,可以被保留下來,跟被記得。

長達數年的樂生保留運動,幾經抗爭,好不容易爭取留下四十棟屋舍,又怎麼忍心任其損毀傾倒,這群年輕人力量不大、資源不多,他們一點一滴從打掃、修補維護房舍開始,希望盡力保住樂生院的記憶與意義。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