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童年都曾有人偶的陪伴,甚至是最親密的朋友。然而對愛好者來說,人偶可不只是小孩的玩具,它是一種綜合藝術,背後代表的文化可是相當豐富的。一位年輕女孩常虹,因為想要了解日本的人形文化,去年申請通過了客委會的築夢計畫,前往一探究竟。也因為台灣關於人形的相關資料很少,常虹希望有機會可以做這方面的研究,記錄下來。
其實人形是日文的漢字,沒有中文的翻譯,應該說,就不知道怎麼翻譯會比較好,所以我們都直接,就用人形,像這種木偶,傀儡系的感覺,或是進到創作人形,這是球體關節人形的部分,所以其實只要有人的形狀的,物品,都可以稱作人形。
目前分類:365-416集(2014年) (196)
- Aug 21 Thu 2014 15:11
398集-常虹與人形
- Aug 21 Thu 2014 15:07
398集-葉佳讓的佛雕
早期新竹是佛像雕刻重鎮,雕工、品質都大受日本市場歡迎。曾經獲得許多獎項、入選文建會「台灣工藝之家」的木雕藝術家葉佳讓,國小畢業後就去學木雕,一開始做的是古董雕刻,但他覺得裝飾用的古董雕刻可有可無,佛像雕刻才能長久,也讓他遇上了佛像雕刻最興盛的時期。隨著產業外移中國,台灣佛像雕刻漸趨式微,但葉佳讓卻選擇繼續堅持,也開始融入銅、琉璃等不同媒材,再結合吉祥話,設計出一系列讓人會心一笑的藝術作品。檜木,檜木,它比較乾燥,要做的時候一定要噴水,有些溼溼的比較好做。
- Aug 21 Thu 2014 14:54
398集-楊連振的殘木雕刻
每年颱風季節,林務局將漂流木整理後,會定期開放民眾撿拾,有些經過藝術家的巧手,還成了獨具風格的創作,原本在桃園龍潭經營麵包店的楊連振,就是其中之一,他退休後四處蒐集漂流木和廢棄的木材,無師自通,將奇形怪狀的木頭,雕刻出一件件匠心獨具的作品,十年來已有上千件大大小小的木雕,結合植栽,展示在近九百坪的庭院中,打造出一座木雕藝術天地。
- Aug 15 Fri 2014 16:10
397集-國際學生學有機
教育環境不同,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他的特質與世界觀也不同!新竹縣竹東一間有機農場,今年暑假來了一批國際交換學生,清一色是女生,全部都是來自美俄和東南亞的頂尖大學,她們肯學肯做,兼具思考與行動力。而農場的主人陳禮龍,本來是科技廠老板,回到農家之後,開始思考,除了有機,還有什麼可以刺激傳統耕作、甚至是推廣休閒農業?因此開始接受交換學生、辦有機營隊和打工換宿,從不同文化激盪當中,他也從中觀察學習,他所看見的國際學生,優秀的特質是什麼?外國學生眼中的台灣農業又是什麼?一起去看看。頂著大太陽,歡歡喜喜來到農場準備報到,這群來自各地的學生,有高中、也有國中生,他們要來當幾天的小農夫。
- Aug 15 Fri 2014 16:09
397集-漂鳥如何落腳
台灣農業人口老化,農民平均年齡是62歲,為了讓更多年輕新血加入農業,中央與縣市政府都推出鼓勵輔導計畫,農委會民國95年起,推出了漂鳥計畫,到民國100年轉型統整為農民學院,針對不同階段的農民提供各種課程,民間許多農場也提供年輕人實習與打工換宿的機會,給予青年農民安心學習與耕種的環境。對新進農民來說,從課程中的確獲得不少實用資訊,但課程結束了,如果得單打獨鬥,缺乏後續的指導與陪伴,便很難留下來。也有學者專家認為,要讓年輕人願意從農,得從更大的視角切入,著手處理整個農業結構問題,才能有廣泛的效果。這個,這些牧草,就是我們特別種,種給,要給我們的,農場的豬吃的,嗯,就是,這牧草是要實踐我們農場有機循環的一部分,這是我們,希望我們的,豬的食物,都是能夠由農場自己生產,那牧草就是其中一樣==ns==
- Aug 15 Fri 2014 16:08
397集-江增耀的桂花園
桂花的清香很吸引人,用途也廣。桃園龍潭有座桂花園,這裡的桂花有三百多品種,應是全台最多。花園主人江增耀的父親,以前在屋後就是種桂花樹,這與父親記憶的連結,讓江增耀獨鍾桂花。他不斷精進種植技術,還到處收集桂花品種,希望延伸桂花的價值,打造桂花文化園區。這片茂密的桂花林,是江增耀繁殖的新品種,一走進去就看不到人在哪了,一般人種桂花是喜好它的香味,這個新品種的桂花除了花香之外,不開花的時候還能觀賞,在不同時期會變色的葉子。
- Aug 15 Fri 2014 16:06
397集-劉榮昌的音樂夢
曾入圍多次金曲獎的音樂人劉榮昌,雖然創作靈感常常來自客庄及農村,但他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都市小孩,從小在台北長大,大學開始接觸的也是重金屬音樂,後來受到陳明章、林生祥等人的影響,劉榮昌開始嘗試以客語及河洛語創作,也成為一位全職音樂人,與五個夥伴組了個「打幫你」樂團,並回到阿婆的故鄉新竹橫山定居,試圖更親近這塊土地。這些年來他當然也經歷了生活困頓、家人的質疑,但他將這段挫折化為創作能量,走出自己的風格後,接下來他還有個夢想,就是讓世界認識台灣原創的客語音樂。從那山上,在這裡面是泉水的出口這樣,這附近的人,都會來這裡提水。
- Aug 07 Thu 2014 19:03
396集-青年務農有多難
都市生活似乎已沒有那麼令人嚮往,不少年輕人回歸田園,想要更踏實地踩在土地上,體驗真正的「成果」。然而許多青年農民帶著他們勾勒的美好藍圖,踏入農業後,不僅發現並不如想像中順遂,還困難重重。休耕地那麼多,有農民卻連要承租農地都不斷碰壁;有農民則認為自己當初太天真,沒有先想好收入來源;或是才發現要種不難,難在銷售,但政府在這點卻缺乏整體的規畫,農民單打獨鬥實在是太累了。一起來認識一群返鄉務農的青年農民,了解他們所遇到的困境。大家午安,午安,午安,很開心,今天大家在下午這麼熱的天氣,來到深溝村,一起來收割。
- Aug 07 Thu 2014 19:01
396集-社會企業小書店
曾是台灣最年輕的政務官,歷經選舉失利,卸下政治明星光環的羅文嘉,回到桃園新屋老家務農,種有機稻米,2012年還接下水牛出版社,創立水牛書店,以社會企業理念經營,收入用來支應偏鄉學童英文班費用,希望用教育弭平城鄉差距、貧富差距,不過,鄉下書店賺不了什麼錢,於是羅文嘉去年底在台北開了第二家書店,複合式經營,用城市書店來養鄉村書店。一起來看這樣的社會企業,如何試圖串起城與鄉。上台朗讀英文故事,搭配簡單的圖文道具,這些國小學童展現三年來學習英文的成果,雖然略帶緊張、表現羞澀,不過從零開始,能夠表現如此,家長、老師已是滿滿感動。
- Aug 07 Thu 2014 18:59
396集-追蹤師李後璁
古老的印地安文化中,會透過觀察動物的足跡,和山林的變化,順著自然的規律,尋找出獵物和適當的資源維生,印地安人稱這項技能為「追蹤」,美國野外求生專家湯姆布朗,更成立學校專門傳授這項與自然共生的先民智慧,吸引各行各業的人士參與。2012年一位來自台灣的放射師李後璁,追隨湯姆布朗的腳步,放棄穩定的醫院工作,離開都市生活,飛到位在北美洲荒野中的追蹤師學校,從生火、偽裝開始,學習與自然界和諧的共生方式,也改變了他對人生的看法,找到生命的熱情與方向。[追蹤師
李後璁]
- Aug 07 Thu 2014 18:54
396集-小花張哲瑞
失去靈魂之窗的痛苦,我們幾乎無法想像,人生遭遇這樣的噩耗,卻還能不斷往夢想邁進,更是令人佩服,但這樣的韌性同樣難以想像。28歲的張哲瑞,高中時期視力無端受損,眼前的世界日漸模糊。這樣的打擊,讓他一度封閉自己,但他的奶奶一路以平常心支持陪伴,是親人也是生命的貴人,張哲瑞努力走出來,唱歌、跳舞、主持樣樣來,他還為自己取了「小花」這個綽號,讓大家記住他來自花蓮,要用表演帶給大家感動與歡喜,並且鼓舞更多人,要勇敢打造自己的夢想舞台。
- Aug 01 Fri 2014 23:28
395集-好事會花生?
行政院去年底通過「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確立「境內關外、前店後廠」方向,劃設九個示範區,簡單來說,就是在國境內劃設專區,排除在關稅領域之外,無論是原料、零件、半成品或成品進出這個區域,都是零關稅,包括管制的中國830項農產品。最近政府用花生做案例,以「好事會花生」做為政策說帖,但是花生農與學者卻很擔心,中國花生占全球產量的三分之一,一旦低價進來,不但打擊國內的花生產業,未來的MIT還可能真的只是在台灣製造,原料卻不是台灣的,而且,既然要做示範區,為什麼不像竹科,先從一個點做起,高達九個或以上,還叫示範區嗎?貿易開放是擋不住的潮流,但似乎總是政府信心滿滿,農民憂心忡忡。今天的專題,我們就以花生為案例,了解花生農的想法、花生產業受到的衝擊,以及政府如何未雨綢繆。這有很多,今年花生(因為)下雨,就會有(黑)點,黑點的,就要挑掉。
- Aug 01 Fri 2014 23:27
395集-型農向前衝
台灣農業人力不足、高齡化、土地利用不夠完善,加上貿易開放的潮流,面臨內憂外患,為了要創造台灣農業價值並且找回人才,政府透過各種方案吸引、輔導青年從農,這些方案大多是教年輕人如何耕種,不過高雄市農業局去年提出「型農培訓班」計畫,不教生產教生財,也就是教行銷策略,如何將農產品創造出新的價值,更透過六級產業整合,提升這群年輕農民的競爭力,接下來就帶大家來看這群型農如何被打造,如何跳脫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一位位型男美女笑得燦爛,與自家農產品一同入鏡,這些二、三十歲的年輕農民,脫下平時耕種的工作服,搖身一變成為高雄農業刊物的模特兒,讓人眼睛為之一亮==ns==
- Aug 01 Fri 2014 23:26
395集-偏鄉孩子的畫畫課
來自彰化的芽芽,蕭雅雯,三年來在台東免費教孩子畫畫,紙筆等材料,也全都由她提供。她去過台東超過30間小學,就連蘭嶼都去了三次。孩子在明信片上作畫,完成後可以自己帶回去,也能販售,一張40元,所得一半是小朋友的,另一半則累積來買下一次畫畫課的材料。芽芽希望藉由畫畫的過程,讓孩子學會用心做好每件事,創造自己的價值。而每一張獨一無二的明信片,也讓原本陌生的旅人,和台東的孩子有了連結,每週都有好幾張明信片會被寄去國外,給了小朋友莫大的肯定。芽芽希望可以存錢買一台畫畫車,能夠深入其它更偏遠的學校,也希望未來會有新夥伴加入,一起來完成這個計畫。彩色筆、書全裝進袋子,奮力扛上機車,連腳踏板都占滿了。
- Aug 01 Fri 2014 23:22
395集-車站裡的藝術家
曾正元用色大膽又鮮艷,結合抽象與現實、也融入台東原住民元素,他說,畫了二、三十年,還在尋找新的事物、新的感覺。曾正元的工作室去年底進駐到已經廢站的馬蘭車站,車站外的舊鐵道現在規劃為自行車道,不過車站幾經外包經營簡餐店、咖啡館都不成功,曾正元接手後重新整理、彩繪外牆、整理周邊環境,把車站打造成台東一個新的景點、小型的藝術空間,吸引許多遊客停駐,讓這個閒置的舊火車站,又有了新生命。唱著阿美族的馬蘭情歌,打扮獨具風格,他是曾正元,台東成功的客家人,也是畫家。鐵道、月台依舊,但這1922年設立的馬蘭車站,隨著南迴鐵路通車、台東舊站到新站間的路段停駛後,也跟著廢站了。
- Jul 25 Fri 2014 15:44
394集-農業仿生學
人類科技發展,以往一直想要挑戰自然,後來漸漸修正這樣對立的關係,也越來越多新科技是以大自然為師。近年來,一項所謂的「仿生科技」發展成為全球的新興產業。仿生科技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魔鬼氈,一片是很多的小勾勾,一片布滿了小環孔,兩片結合就可以緊緊卡住,這是1948年一位瑞士工程師,從夾克上沾滿咸豐草針刺獲得的靈感。另外像抗反射的太陽能板,是模仿昆蟲的複眼。而在農業領域,近年來也開始發展「仿生農業」,有機農業愈來愈盛行,顧到了品質,卻無法穩定供應龐大人口所需糧食,還是得依賴慣行農法來滿足量!科學家與生物學家尋求質量兼顧的新科技與新農業,開始師法自然,包括我們曾介紹的魚菜共生,也是一種師法自然,讓資源循環的概念。仿生農業是什麼?與有機、植物工廠又有什麼不同?來看我們的深度報導。
- Jul 25 Fri 2014 15:43
394集-滿州探祕
一般人到恆春半島是去海邊玩,其實半島還有不一樣的玩法、和許多大家不知道的祕境,甚至是客家故事。緊鄰太平洋的滿州鄉,位於恆春半島的東邊,境內的南仁山、欖仁溪、和廣闊的盤古拉牧草草原等等,有美麗的景緻、豐富的生態。滿州鄉近來發展生態旅遊有成,藉由在地人的帶領,遊客能深度探訪,發現不一樣的半島風情。講到滿州,一般人並不會聯想到客家,而從恆春鎮要往滿州鄉的屏200縣道旁,卻有一座敬聖亭,已經靜靜矗立了一百多年,原來早在清朝就有客家人入墾滿州、落地生根了,這麼不一樣的滿州故事,帶您一起去認識。
- Jul 25 Fri 2014 15:42
394集-畫說伙房屋
新竹縣退休校長莊興惠十年前因為編寫芎林鄉誌,意外發現家鄉伙房屋獨特的魅力,開始走訪新竹各地拍照記錄,並用五年時間陸續以水彩畫出一百幅伙房屋,畫下伙房屋的建築形式、格局,凸顯客家族群的居住文化,讓日漸凋零、消逝的伙房屋在畫筆下得以留存。
- Jul 25 Fri 2014 15:40
394集-鹿野甘仔店
全台便利商店已超過一萬家,真的是非常便利,功能越來越強大。但不少人還是會感嘆,方便是方便,就是少了點什麼。在有便利商店以前,傳統的雜貨店也是很便利的,一樣可以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具體的諸如柴米油鹽醬醋茶,抽象的到鄰里的最新八卦,全都能在雜貨店裡獲得。台東鹿野鄉龍田村有一間雜貨店,老店新開,賣的是在地生產、友善耕作的農特產品,雜貨店主人是以秀明農法耕種的張鉦榮,店長則是來自西部的年輕女孩林芝儀。雖然他們和傳統雜貨店販售的物品不盡相同,卻保有雜貨店的精神,不僅是村民的資訊交流平台,對遊客也是。這裡更是村民以物易物、交換農產品的溫馨園地。質樸素雅的木造門面,門口一角擺著,香蕉、南瓜、地瓜等友善土地耕作的農產品,有一部分還是當地婆婆媽媽所栽種。
- Jul 17 Thu 2014 16:15
393集-延續林田山印象
花蓮鳳林有個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每年吸引二十多萬的遊客造訪。林田山從日治時代便是伐木的重要基地,當時稱為「森坂」,發音為「摩里沙卡」,也因為伐木的興起,這裡保存了最完整的林業聚落,民國五十年代最盛時期有四、五百戶的人家,人口達兩千多人,日本人、河洛人、客家人、原住民都有。隨著伐木政策禁止,人口逐漸外移,只剩下約四十戶。為了保留珍貴的林業文化,民國90年林務局在此成立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花蓮縣政府去年底則提出林田山小火車復駛計畫,全長有6.7公里,但林務局希望路線可以縮短,小火車不要進到園區,減少對生態與環境的破壞。當然在地想找回林田山的繁榮光景無可厚非,只是與要不要小火車,又要復駛到哪裡比起來,也有人認為不如從園區現有的資源做起,活化日式宿舍,把生態保護做好,才能真正延續摩里沙卡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