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似乎已沒有那麼令人嚮往,不少年輕人回歸田園,想要更踏實地踩在土地上,體驗真正的「成果」。然而許多青年農民帶著他們勾勒的美好藍圖,踏入農業後,不僅發現並不如想像中順遂,還困難重重。休耕地那麼多,有農民卻連要承租農地都不斷碰壁;有農民則認為自己當初太天真,沒有先想好收入來源;或是才發現要種不難,難在銷售,但政府在這點卻缺乏整體的規畫,農民單打獨鬥實在是太累了。一起來認識一群返鄉務農的青年農民,了解他們所遇到的困境。大家午安,午安,午安,很開心,今天大家在下午這麼熱的天氣,來到深溝村,一起來收割。
假日的午後豔陽高照,從各地來的「穀東」們精神奕奕,因為從今年三月親自插秧後,老天爺保佑,沒有遇上嚴重的災害,總算等到七月能歡喜收割,因此心情格外興奮。
稻穗,抓住,然後右手,順勢這樣抓上來,你要順那個勢,你就不會,而且你不能往上拉喔,你往上拉,會割到自己的手,所以你要平拉,這樣子。
在稻田裡解說的正是27歲的年輕農民吳佳玲,也是這塊稻田的管理者,割稻動作相當俐落的她,是來自雲林東勢鄉的農家子弟,但其實她才務農沒幾年,因為從小在農村長大,總是想著逃離農村。
[青年農民
吳佳玲]
小時候看到農村都是,新聞畫面會出現的事情,然後就常常發生,颱風來什麼,很多,你種的一些農作物就泡湯了,就沒有了,所以,對於爸媽做這樣的工作,其實小時候有一陣子是不太諒解,覺得,你們幹嘛做這種工作,然後讓家裡的,就是大家都過得很辛苦,對,那,可是也是長大,孩子也是長大了,可是你在過程中你就會看不到農業的價值,因為你在這當中得不到物質的滿(足),最基本的物質的滿足都沒有。
農業不受重視,農民想盡辦法把孩子往都市送,希望他們別再過苦日子,佳玲的父母也不例外。但佳玲幾年前開始接觸農村相關議題,實際深入農村,更帶團參與農事體驗,讓她重新體認到農村的價值,三年前還在讀研究所,她就毅然決定休學,參與友善耕作。休耕地那麼多,要在宜蘭找塊田應該不難吧,沒想到一直碰壁。
[青年農民
吳佳玲]
因為,我們現在面對的這一群老地主其實,他們都是從耕者有其田,然後三七五減租,在一系列的政策之下,他慢慢,得到土地,那,對於簽契約這件事情他就會有一點擔憂的,搞不好簽了之後,搞不好幾年之後政府的那個政策轉變,欸,搞不好地就變成別人的,或者是說,我拿了這個契約會不會拿去做一些奇怪的事情,他會擔心,因為這一群地主,普遍是不認識字,對,他對於這種,白紙黑字的事情會不太,不太喜歡甚至是抗拒,所以,你要跟這些地主簽訂契約是滿困難的。
前兩年吳佳玲參與民間推動的青年務農計畫,擔任田間管理員,去年成立了工作室成為全職農夫。有年輕人願意彌補農業人口老化的現況,已屬不易,周遭資源的協助更是重要,但佳玲發現,她想種,還不見得有田,越來越多農地都拿去蓋房子了。
[青年農民
吳佳玲]
我今年其實就有一塊地是這樣子(地主收回),我那個瞬間,知道的那個瞬間,其實我很想哭,我覺得,雖然這個田地我只有耕作一年,可是我也,也是花了心思照顧它,然後,然後你很難想像,一塊田地,它是活的,我認為的活的是它可以一直耕種,裡面一直有植物在生長這樣子,然後當它變成房子的時候就是一點希望都沒有了,它的確農村會有居住的需求,可是到底那個居住需求,是要擴張到怎樣的程度,是所有農地都變房子嗎,那你們到底要看的美景,是什麼,我覺得這些東西這些結構性的東西,必須是政府來跳下來做。
同樣對農業懷抱理想,在田間巡園採收鳳梨的是台大園藝系博士班畢業的江一蘆,他放棄了擔任公職與老師的機會,一年多前與同學將高雄內門老家的田園重新整理,主要是希望過去在學校所做的學術研究與理論,能實際運用,不要只是紙上談兵。
[青年農民
江一蘆]
剛好家裡面也發生了一些事情,那家裡的長輩剛好過世,那田裡面很多東西百廢待舉,完全都沒有人的管理之下,那時候就想要把整個這些園子,都稍微做一些整理,那整理的時候,也剛好實驗室有一些學弟妹,他們需要一些田地裡面來做一些研究,那可以把那些,實際上在學校裡面做的一些實驗,拿到田間裡面,來落實看看,適不適合應用。
有了土地,還得要有良好的耕種技術,對江一蘆來說,最基礎的,最難。
[青年農民
江一蘆]
其實這裡面是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轉變,對我來說,回來務農上,是最大的困難點,不在於生產上的技術,反而是在於田間操作上的所有的農事操作,譬如說,我可能鋤頭,我可能拿不好,那割草機我不會用,那些搬運車,我也開不好,那可能開了會有一些問題,那所有的這些農業機具上,農業,田間操作上的一個過程,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滿大的一個困擾。
有土地、有心要學,但也要填得飽肚子才撐得久。高雄美濃的有機農劉傑興從商管系畢業後回到家鄉耕種至今七、八年了,從農生涯他體悟到,走這條路,不能太天真。
[青年農民
劉傑興]
我做好多年來,前幾年真的越做越沒有錢,越做可能負債又越多,會覺得,你有一個光環在頭上,你又放不下,我就會,我自己也有這樣的,就是說,你自己都吃不飽了,你還要說什麼理念這樣,對,這是我看到很多,新加入的農友、農民,很多做沒有多少年就離開這個行業了,所以我是感覺說,要加進來種有機的人,或是說要從事農業的人,你一定要先規畫好,你未來會有什麼收入,你才來說,你要把它做成一個全職的行業。
劉傑興更認為,政府不能一味地要年輕人從農,把他們拉進來以後又讓這些菜鳥農民自生自滅。
[青年農民
劉傑興]
有機農田的專區,開發出來,開發的事情可能我們用錢去做就可以了,你不是說,你開發了一片農地,邀人來,哪一塊,哪一塊給你種,這一塊給你種,要種什麼,什麼東西才賣得出去,一般,一般農友,尤其是我們有機農業,就是說,加入的人,來參與這些專區的人,我想有一半以上是,不不是專業的農民,從來不曾做過農,農事,這些人,甚至不知道這什麼,產銷如何去規畫,所以,我會想說,政府還是要,需要有一套,一套的東西,不是說,哪個行業很好很好就結束了,後面尾端的銷售,還是很重要,就是說,銷售才能夠真正拿到現金。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 主任
張正揚]
我感覺就是說,其實目前台灣農業的環境,不單單是對年輕人,我覺得對整體就是說,農民來說,我認為都,不是很理想,它不是很理想,我覺得分幾個面向,就在農業的生產條件上面來說,譬如說,政府很多的政策,其實是在減少農地,很多對農業生產污染的事情,對土地,對這水源的污染,這些事情,農民沒有辦法去解決,你必須要政府出面,那政府在這方面,也沒有很好的管制,所以在整個農業生產環境,我覺得對農民來說,他的條件還是越來越差了。
許多青年農民往往一開始都懷抱著農村田園夢,但實際踏入這一行,才深刻體悟到,從生產端到銷售端,竟然都有著層層關卡,也不如想像中那樣美好,現實面的挑戰與觀念的衝突,一再考驗著這些返鄉青年,因此有長期觀察農村現況的學者表示,從農不只是耕種,整個生活形態、環境,都會截然不同,政府不妨協助建立平台,讓對農業有興趣的人能夠先評估,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走這條路。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 主任
張正揚]
我認為,如果要在農村用一個農民身分下來,他若是可以有一個,等於說,過渡的時期,去接觸這些工作,我認為還是會有幫助的,這種的接觸,不單只是在一種農業生產,也包括,整個那種農村的生活,你若是要在農村留下來,你一定要面對,這種的關係,這種關係,你有辦法接受嗎,就是說,我覺得變成一個全職的農民之前,就這種生活上,各個的那種層面,跟留下來會有關係的,我覺得是要有機會讓他先,認識一下,先體會一下,再來決定,我要在這個地方變成一個全職的農民嗎。
而關於田地難以取得的問題,有專家認為,可以透過有公信力的組織來擔保,讓退休老農願意釋出休耕地。
[屏科大農企業管理系 兼任副教授
林豐瑞]
你可以成立一個組織團體,人力調度公司也好,人力調度的一個組織,或者是說,組織一個團隊,至少對地的這部分裡頭,透過農會,或者是某一個,公證性的非營利性的組織出來做適當的一個擔保,我相信,老一輩的人,可能會看在,這個組織有人擔保的身上,可能,我想他可能就會願意。
農業環境艱困,年輕農民光,從一開始的承租土地便困難重重。政府若要更整體、全面地吸引新生代農民加入,除了點狀式的計畫以外,更應輔助建立橫向的農業支持體系,才能讓更多的生力軍安心投入。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洪炎山
- Aug 07 Thu 2014 19:03
396集-青年務農有多難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