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鳳林有個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每年吸引二十多萬的遊客造訪。林田山從日治時代便是伐木的重要基地,當時稱為「森坂」,發音為「摩里沙卡」,也因為伐木的興起,這裡保存了最完整的林業聚落,民國五十年代最盛時期有四、五百戶的人家,人口達兩千多人,日本人、河洛人、客家人、原住民都有。隨著伐木政策禁止,人口逐漸外移,只剩下約四十戶。為了保留珍貴的林業文化,民國90年林務局在此成立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花蓮縣政府去年底則提出林田山小火車復駛計畫,全長有6.7公里,但林務局希望路線可以縮短,小火車不要進到園區,減少對生態與環境的破壞。當然在地想找回林田山的繁榮光景無可厚非,只是與要不要小火車,又要復駛到哪裡比起來,也有人認為不如從園區現有的資源做起,活化日式宿舍,把生態保護做好,才能真正延續摩里沙卡的美麗。
[相片提供 林務局]
看著泛黃的老相片,面容和藹慈祥的胡煥珍,想起年輕時在林田山生活的時光,已經76歲的他,民國28年跟著父親來到林田山林場,就這樣從學生時代、結婚、到工作退休,將人生最精華的部分都獻給了林田山。
[林田山林場
老員工 胡煥珍]
林田山在民國28年開發的時候,這裡林田山沒有,沒有做流籠的師傅,就叫我爸爸來做流籠,所以我家就搬過來,我在民國44年,就進來林田山的辦公廳,辦業務,我也要去山上發薪水,一個月要去山上住一星期,就和山上的現場工人一起生活。
民國88年退休後,胡煥珍就一直守在林田山這間,歷史悠久的雜貨店,店裡應有盡有,像是懷舊的童玩、自己家中種的南瓜、還有粽子,讓來到這參觀的遊客有回到家鄉的感動。不過胡煥珍不只是雜貨店的老闆、林田山的老員工,他還是當地的導覽志工。
[林田山林場
老員工 胡煥珍]
現在我們這邊的人口,剩下四、五十戶而已,幾乎就是很寂寞的生活,現在就靠我們,這個,遊客,遊客來林田山,玩的時候才會熱鬧。
曾經繁華的小山城,如今格外沒落,雖然好光景不在,當地仍保留著一棟棟日式建築,以及過去林場子弟所就讀的森榮國小,司令台、教室、溜滑梯,讓在地居民莊明儀至今想起那段時光,仍歷歷在目。
[林田山林場
居民 莊明儀]
現在你看到的,包括這個司令台,我當時讀的時候,這都沒有屋頂的,就一個平台,後面有一個旗桿,大家都知道,上課,那個,還有朝會,還要升旗,下課呢,像是現在熱天,六月,七月,要洗澡,就跑去小溪那邊,那當然啦,老師就會罵。
為了保存林田山的歷史,林務局民國90年將林場規畫成,「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在這不僅能體會伐木時期的歲月,還能感受到豐富的族群文化,當地居民有四分之一,是從桃竹苗地區遷過來的客家人。
[林田山林場
居民 莊明儀]
實際上林場來說,也是東部的縮影,也是所謂的,移民的一個社區啦,在日治時代,除了有日本人以外,有河洛人,客家人也有,到光復之後,也有阿美族那些,原住民,到現在來說,留下來的客家人是比較多,以前來說,這裡的客家人,說真的,也是從西部,人家說的,生活要找一片天嘛,就很多結伴過來這裡,進來這林場。
[相片提供 林務局]
客家人攀山過嶺,結伴來到東部謀生,當時林田山的盛況,許多人恐怕難以想像,早期運送木材到林田山,靠的就是「架空索道」和「高山鐵路」,當時一天的載運量可是相當驚人。
[林田山林場
居民 莊明儀]
林場,那時候運材的時候,人(多)很熱鬧的時候,那生產量是滿多的,差不多一天有十列的車,一列車差不多有十台的運材車,這樣下來,所以平均起來,一天差不多有一百台的運材車,從山上下來,所以說數量是滿大的。
不過民國72年,運材改用大卡車後,舊鐵道跟著走入歷史,如今花蓮縣政府看見了舊鐵道的魅力,希望能帶動林田山觀光發展,去年年底向交通部與林務局提出,復駛蒸汽小火車與纜車的規畫==cgin==希望以萬榮火車站為起點,經過萬榮社區,與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並延伸到,舊鐵道野溪溫泉站做終點站,全長有6.7公里,接著再透過纜車銜接到明利苗圃,長0.72公里,一飽林業文化的全貌。但林務局評估後,認為路線會破壞園區動線,希望蒸汽小火車,只從萬榮站行駛到林田山舊鐵道入園入口處==cgout==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處長 吳坤銘]
我們希望說能夠保持林田山的這個原貌,能夠讓他,遊客在這邊能夠有一個安全,寧靜的空間,所以我們希望它的小火車,從萬榮火車站,就直接開,開到我們的,所謂早期的舊林田山鐵道的,進入我們園區的入口,那遊客從這個車站下來以後,走到我們的園區裡面。
林務局一方面擔心園區會被分割,另一方面則是認為,休養生息多年的山林已恢復原貌,一旦再開發,恐衝擊原始生態。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處長 吳坤銘]
早期是用檜木來做這個橋梁還有鐵道的部分,那現在呢,已經整個植生,整個生態都已經完全恢復了,而且沿著萬里溪,這個是很容易致災的一個地方,那沿途它有一些地質非常脆弱的,所以我們希望,不要進到溫泉。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院
副教授 戴興盛]
因為那個涉及到,要在中央山脈地區,興建比較大型工程的時候,它可能比較會有水土保持、還有生態破壞的疑慮,那這個部分的話,需要邀集在地的社區,還有學術單位,以及,像林管處等等這些單位,大家必須要好好地思考。
對於復駛小火車計畫,在地民眾也莫衷一是,有人認為,如果只復駛萬榮火車站到林田山園區入口,並沒有太大的觀光價值,也有居民希望,小火車開發用意很好,但不要破壞了原有環境。
[森榮里
里長 謝玉珍]
我們的想法是(小火車復駛)很好,因為這樣做下去,遊客會越來越多,那越多,最好是,我們的文化,以前的線路是怎麼樣,不要破壞這樣最重要,我們要的是,要林田山的文化,不是要觀光點。
[森榮國小
老師 賴東敏]
因為在,比方在萬榮火車站,到我們林田山以前的小火車,它沿途就沒有,沒有很好看的風景,一看就是平常的,那邊就田,那邊是河川,因為現在的人,來這裡都是坐遊覽車,你如果說這裡先停一下,又來坐小火車去到那邊,沒有特別好看的,你如果說做這一條,它的價值,會沒有價值。
花蓮縣政府重新評估後,認為如果路線,只從萬榮車站到園區入口,對遊客吸引力並不大,因此決定改推動縱谷小火車計畫,保留這段較沒爭議的路線再往外延伸。
[花蓮縣政府觀光處
副處長 林政儀]
縱谷小火車是從光復車站,延伸到我們現在,花東縱谷火車的一個廢墟的隧道,那個叫光復隧道,然後再延伸到我們未來規畫的,那個國際賽車場,再到縱谷遊憩區,雖然這次沒有把林田山小火車給繼續在推,但是我們在評估當中,希望能夠串連起來。
而林務局對小火車推動可能帶來的影響,也提出未來因應的配套措施。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處長 吳坤銘]
我們將來會朝一個所謂的總量管制,就是乘載量的觀念我們來做,乘載量當然,在生態的乘載量,就是這個地方,人進來,不能破壞生態,一個設施的乘載量,就是設施要能夠用得很適當,不能夠人進來太多,設施會破壞掉,第三個就是我們的社會乘載量,就是人進來這個地方以後,讓他感覺不會擁擠,不會有這種不舒服的感覺。
不過無論小火車用什麼方式復駛,許多居民認為,不見得就能為社區帶來活力、吸引年輕人回鄉,反而不如從園區現有的資源做起,像這一棟一棟日式宿舍區,民國95年年底,縣府已公告列為林業歷史聚落,但隨著老員工凋零,年輕人口外移,許多宿舍都只剩空殼,為何不好好利用呢?
[森榮里
里長 謝玉珍]
整理起來做成民宿,外面的大部分不要改變,我們裡面把它弄得乾淨一點,將它整理好,讓外面的人來住(會覺得)說,來到林田山最少,我們也可以在這休息一天或是兩天,這樣的情形,我相信這些年輕人,就有機會可以回來了。
[林田山林場
老員工 唐中立]
文化園區也是要有人,是不是說,外面的人進來裡面,是會,或者說我們第二代、第三代的人,聘請到我們林田山來,留住他們人才。
但居民想做民宿的期待,暫時因文化資產保存法無法鬆綁,推行上有困難,因此也有居民提出,不如將空出來的宿舍讓藝術家進駐,進而活化館舍。
[森榮國小
老師 賴東敏]
是不是說來,暑假,寒假,藝術家進駐,來創作,也可以給遊客這樣來參觀,你如果要做整年的話林務局比較不肯,我們說短期,短期,是不是這樣有活化之後,客人也多,我相信這樣就會更繁榮起來。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處長 吳坤銘]
我們有跟花蓮縣文化局達成一個共識,他們有允諾會來,共同來支持這個,就是說在我們林業生活館裡面,我們現在今年元月份已經整建完,現在目前是擺設一些我們,山上的一些伐木時代的舊的照片,那這些照片,擺這些舊的照片,不影響你將來,我們的文史工作者或者是一些藝術家進駐。
也有學者建議,活化不一定要透過大型開發,針對社區的特有林業文化和生態優勢來發揮,反而更能永續發展。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院
副教授 戴興盛]
因為它具備了日本社區的風情,它具備了一個典型的林業社區的風情,在台灣來講,就我個人所知,大概是唯一的一個社區了,那個地方,的確是有很豐富的生態資源,但受限於中央山脈地區,一般人大概不是那麼容易進去,那未來如果有,任何比較小型的生態旅遊方案的話,倒是可以,透過這些方案,帶大家到裡面去觀賞裡面的生態資源。
林田山丁丁的伐木聲已遠去,但老員工就如這段歷史的活字典,為社區注入靈魂與生命力。也因為有在地人,文化才有保留的意義,無論小火車來不來,唯有透過社區自發性的力量維繫在地價值,才能延續「摩里沙卡」這座山城的美麗。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洪炎山
- Jul 17 Thu 2014 16:15
393集-延續林田山印象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