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帶大家認識過,苗栗年輕人推動讓老屋新生的故事,其實老房子以及古蹟也很多的新竹北埔,當地也不少年輕人或經營者,正在如火如荼帶動與活化老屋。像是有將百年老屋打造成為咖啡廳、有歷史的三合院打造成為八音與客家文化傳承基地,以及有老診所化身成為一間書店,雖然保留下的是老建築、老文化,但都是以全新方式呈現,並透過行動一起解鎖老屋的各種可能,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鏡頭,一起去看看。
之前我們帶大家認識過,苗栗年輕人推動讓老屋新生的故事,其實老房子以及古蹟也很多的新竹北埔,當地也不少年輕人或經營者,正在如火如荼帶動與活化老屋。像是有將百年老屋打造成為咖啡廳、有歷史的三合院打造成為八音與客家文化傳承基地,以及有老診所化身成為一間書店,雖然保留下的是老建築、老文化,但都是以全新方式呈現,並透過行動一起解鎖老屋的各種可能,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鏡頭,一起去看看。
新竹縣關西鎮豫章堂羅屋書院,是羅家先祖在1904年興建的私塾,書院是一堂兩橫的客家伙房,到今天已經有100多年歷史。羅家書院的建造和圖騰雕刻工法雖然都相當講究,但由於年代久遠,建築難免有蟲蛀和漏水問題,於是新竹縣府向文化部提出修復計畫案,接下來將以傳統工法修復,重現羅屋書院的風華。來看邱月華、羅應展的報導。
四面環海而且河川湖泊相當密集臺灣,對推展水上活動相當有潛力,但由於諸多的原因,公部門對水域開放相當保守和限制,為了讓民眾能安全享受水上活動,「臺灣開放水域聯盟」經常舉辦水上請願活動,希望政府逐步將水域解嚴,前陣子他們還去到臺北大湖公園抗議,跟著邱月華、羅應展的報導,一起了解他們的訴求。
花蓮鳳林有一位花生農民,除了為人子、人夫、人父,顧生活、顧家庭之外,他同時也是一名攝影藝術家。曾經出國留學、在外地工作的他,在決定回到故鄉之後,雖然面臨許多生活現實,但仍然腳踏實地工作,也堅持用相機為自己家鄉記錄更多樣貌。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常常聽到人家說返鄉生活,其實從來都不是一件浪漫的事。農民藝術家鍾順龍從零開始學習種花生,同時還繼續做著自己喜愛的攝影。而且很有想法的他,現在還結合農業和藝術,帶來新的視角和價值,希望把臺灣各地的藝術能量帶進資源相對少的農村。繼續看林秋伶和江長銘的報導。
你有沒有發現,最近有些路牌上從原有的英文字又多了一行?其實這是為了讓客語更融入生活,提升大家對客語的認識和接觸。客家委員會從112年開始,推動「客庄地名客語標注作業計畫」,在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內行政區的牌面標誌,加上了客語拼音,以達到客語生活化與在地化,也展現臺灣多元文化價值,現在在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高雄市和屏東縣等縣市都看得到。跟著我們的鏡頭一起去觀察。
整修老房子,修繕了窳陋的傳統建築,也更有機會保留老屋周圍土地完整,維持住農村春耕夏耘樣貌和的生活日常。如果農地沒有「改種」房子,仍然就會是孕育生命的載體,人在有生機的土地上活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隨著放鬆而有溫度,新竹鄭氏家廟和鄭氏宗祠的修補正在為高度都市化的竹北地區,保留了一塊純樸的場域。來看邱月華跟羅應展的「修補」系列報導第三集。
屏東佳冬楊氏宗祠,擁有全臺唯一「太極兩儀池」的風水景觀,也是很有特色的客家古蹟,不過30年前卻差點因為道路開發而無法完整保存,幸好當時社運文化人曾貴海登高一呼,才讓楊氏宗祠與新闢道路並存,同時陸續引發佳冬古蹟與社區活化的連鎖效應,甚至激發了佳冬人在地文化意識,逐漸形成現在的「活的博物館」。記者宋宇娥、蔡裕昌帶你回顧這段歷史。
農曆正月二十是俗稱的天穿日,起源於女媧補天的傳說,象徵天地間的和諧與生機,對於多數地區的客家人而言,這是一個休養生息、敬天愛地的節日,在東部的宜蘭客家族群,也特別舉辦活動慶祝,端出宜蘭詔安客天穿日獨有的美食-菜頭粥,和大家分享樸實的好味道。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歷史悠久的老房子該拆還是該保留,常常是屋主面對的難題,拆了或賣掉固然簡單,但許多有歷史有回憶的老屋又或許能創造更多新價值,像是苗栗蘆竹湳社區裡有相當多傳統三合院,當地居民活化社區外,也將許多老屋空間重新利用,除了舉辦藝文活動,也邀請年輕藝術家教社區長輩藝術創作,也有返鄉青年經營咖啡廳。另外在苗栗市區也有返鄉青年,承租下老房子,自己動手與改造成為一間結合客家與異國風味的特色餐廳,讓更多人看見老房子新風貌,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鏡頭,一起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