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堆中左堆的客家人,每年會在元宵前後輪流「作福」,部分客庄還發展出「拜新丁」,其中以屏東佳冬鄉六根莊規模最盛大、最傳統。儀式傳承古禮外,主要舉行場所「福廠」,由清代保留至今的木構件每年還在搭建組裝,在歷史與社會的變遷下展現文化生命力。最近「佳冬六根莊作福拜新丁新枝」更成功登錄為屏東縣文化資產,讓民俗無形文化永續流傳。來看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部分身心障礙者求職找工作,相對會比一般人要困難,因此許多社福單位開發不同職種的庇護工場,透過職務再設計和輔具等協助,希望輔導身障者能順利進入職場。而除了開發一般常聽到的工作機會,不少社福單位也結合了新科技及AI技術開發相關職種,培訓身心障礙者有更多元的專業能力提升就業機會,吳怡君和李明燈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臺灣戲曲專業的學校舞台上,有許多認真學習的年輕身影。他們有的從小看著客家大戲長大,耳濡目染進入這條道路;有的則因為學習客語而愛上戲台,投入既傳統又不斷創新的戲曲領域。這些後生從排練到登台,師生們相互陪伴、摸索,一起在傳統藝術加油前進。來看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宜蘭縣政府統計,冬山鄉大約有40~50%的人口為客家人,以詔安客為主,大多為隱性客家人,位於此處的蘭陽大興振安宮,是宜蘭縣規模最大的三山國王廟,約有3百年的歷史,每年國王聖誕時,都會舉辦盛大的過火儀式,宜蘭縣政府也藉此舉辦客底聚落走讀活動,帶著大家認識冬山鄉的客家文化。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年5月到7月是臺灣繡球花開的最美時節,繽紛浪漫的繡球花,花形大、構圖多重,成為這幾年社群裡不可或缺的美照場景。桃園八德有一位客家花農培育200多種繡球花,被稱為「繡球花王子」,他不只栽種,還鑽研育種,希望未來能夠培育出更多臺灣自有品種的繡球花。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粄條是客庄美食,絕對沒有人會否認,苗栗後龍一間將近40年的粄條工廠,主打「正宗美濃粄條」,原來是老老闆從高雄美濃學得炊蒸粄條的好功夫,在苗栗發揚光大,最近第二代業者開了粄條專賣店,跳脫傳統粄條料理的框架,端出令人驚豔的風味粄條。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週,我們帶大家認識苗栗大湖返鄉青年,將夕陽產業『竹』產業翻轉的故事後,本週要繼續來看,他是如何跨領域合作,將竹產業做推廣,除了結合日式甜點,還將竹子打造成竹健走杖,並邀請社區媽媽將其做加工,並指導長輩們使用,另外也與大湖農工合作,教學生透過不同種類的竹子,製成竹藝品及大型的裝置藝術,希望展現竹子的全新面貌。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鏡頭,一起去看看。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臺中東勢山城,有一台已經傳承到第二代,由兩兄弟經營的「菜車」,在地方上名氣不小。而這兩兄弟除了販售新鮮食材,多才多藝的他們二十幾年前就開始玩樂團,這幾年還以父親的名字為名,組了「明哥菜車樂團」,用家鄉故事為背景寫詞、用客家話大埔腔母語來創作,字字句句都對家鄉傳達出深深的依戀。林秋伶、江長銘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是師大美術系的雕塑第一名畢業,一位是台灣柴燒創作的先驅,兩位對陶藝創作相當熱衷的兩夫妻,一個人的作品是質樸抽象,另一個人卻華麗具象,雖然作品迥異,卻彼此相知相惜,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被稱為陶藝界「神鵰俠侶」的藝術創作。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些年來,所謂客庄返鄉路,不再只是新聞,也早已超越浪漫,許多年輕人,選擇返鄉,希望重新建立與地方的連結。然而,他們要面對的不只是事業做不做得起來,更要經營人際、找回文化,整合資源。當大家都在談地方創生時,除了看成果,其實更要知道他們為什麼願意留下來?來看記者許儷齡、左燕輝的深度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