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其實不只是味覺體驗,更是文化跟記憶的重要的連結。最近在2025台灣燈會的多元文化燈區,有一座巨大的竹編茶籠裝置,藝術家運用茶籠意象,結合了光影跟五感體驗,從晒茶、品茗到燈光變幻,讓觀眾在現場感受食物與藝術的共鳴。創作者也希望食物能成為藝術語言,產生更深刻的連結。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苗栗大湖,有一位年輕人選擇返鄉,用甜點結合在地知名的草莓,讓更多人看見家鄉的美。從田間到餐桌,她和父親攜手打造夢想,不只是創業,更是想為地方注入新活力,她期待能盡一份小小心力帶動年輕人回流,為家鄉開啟更多可能。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去到海邊,常常會看到有些人會把扁平的石頭疊成像塔一樣娛樂,但是說到疊石頭,桃園中壢就有一個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非常厲害,他運用力學平衡的方式,創造出一個個令人驚豔的疊石頭作品,還常常會帶著社區長輩去,讓長輩們玩得非常開心之外,也能動動手、動動腦。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節過後到元宵節之間,屏東佳冬鄉的客家庄就會接力陸續舉辦「作福拜新丁新枝」,其中以六根村、佳冬村合辦的規模最盛大、最傳統,這裡有全臺碩果僅存、已經有147年歷史的木造福廠,每年儀式之前,就會由村裡的耆老、志工們合力搭建,就像大型積木的組裝工作,不僅需要體力,更是他們彼此間的默契大挑戰,村子裡的人說,拜新丁新枝比農曆過年還熱鬧,記者宋宇娥、蔡裕昌帶你一起去看現場盛況。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對高粱的印象,大部分都是停留在高粱酒這個品項,很多年前因為政府節水政策,開始推廣農民種植五穀雜糧,而高粱就是其中一種。在新竹,有農民試種之後,除了要克服種植技術和氣候的考驗,如何銷售也成為他們一大難題。因此他們推廣高粱米飯,研發方便微波的古早味高粱飯糰,還把高粱粉加入麵包做成吐司、可頌等,也嘗試結合在地小農出產的農產等加入到烘焙產品中,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高粱進而推廣出去,來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看關於古蹟保存文化的「修補」系列報導第二集。自己出錢,配合文化部傳統瓦做技術傳習計畫,再找來國寶級的匠師和專業施工團隊一起修復家族的祠堂,新竹竹北「鄭氏家廟」的修繕,盡力為臺灣古蹟保存做了努力。但在過程中其實也發生了土地問題,尤其因為有之前「鄭氏宗祠」被詐騙的前車之鑑,這回鄭氏家廟在土地問題上也格外小心。記者邱月華、羅應展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年冬天、二期稻作收成後,許多農人會在田裡撒下蘿蔔種子,等到蘿蔔盛產後,常會利用晒乾或醃漬作為保存。而冬天同時是柑橘盛產的季節,因此新竹有一位醃漬專家,除了經常帶著孩子們採收食材,教育學習保存食物的傳統方法,還特別研發出與眾不同的「橘子醃蘿蔔」,顛覆一般人的想像。來看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苗栗泰安有一座老宅,最近被在地青年打造成了一間餐廳並結合成複合式展演空間。而團隊成員因為來自各地、不同領域,因此也結合了在地青農還有藝術家等等,希望未來讓老宅周邊更有活力、創意力、藝術力,讓老屋展現多元面貌同時,凝聚年輕人的向心力,也為在地風情帶來更多可能性。一起看他們的故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習以為常的生活環境,每天都會走過的路,是不是就只有這樣了呢?或許稍微調整一下步伐,你會發現,原來還有許多從來沒有注意過的角落和有趣事物!花蓮鳳林一位攝影師,就帶著民眾用走路的方式來認識鳳林,還用相機、手機,拍下一張張的相片,一起發現鳳林不一樣的美好。跟著林秋伶跟江長銘的鏡頭一起去體驗。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中東勢有一間農場,主人今年80多歲了。他曾經種過稻米、梨子、蘭花等等,現在農場則是採用自然農法任它自由發展,長出了許多的野菜、藥草。因為老農夫工作時會在園子裡放交響樂,因此他笑說,他的草都是聽交響樂長大的。現在農場裡已經有30幾種草,其中還有讓人聞之色變的咬人貓,也都能拿來利用。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