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高粱的印象,大部分都是停留在高粱酒這個品項,很多年前因為政府節水政策,開始推廣農民種植五穀雜糧,而高粱就是其中一種。在新竹,有農民試種之後,除了要克服種植技術和氣候的考驗,如何銷售也成為他們一大難題。因此他們推廣高粱米飯,研發方便微波的古早味高粱飯糰,還把高粱粉加入麵包做成吐司、可頌等,也嘗試結合在地小農出產的農產等加入到烘焙產品中,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高粱進而推廣出去,來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報導。


 

 

餐盒中、熱騰騰的白飯,加入了特別的高粱米,增加食用口感,同時也帶給消費者不一樣的新滋味。

在這田裡種植的作物,正是近年來臺灣政府推行的雜糧作物,高粱。

正常成熟的高粱都是這樣的,看起來都是這麼漂亮這樣子 對啊。這上面這樣是因為颱風的風太大了,它在授花粉的時候就已經被打到了,所以它已經受傷了。

農民劉政育最初會種高梁是因為政府推行節水政策。

[新竹青農 劉政育]
我們本身都是種水稻,就是因為這十年來因為科技業的發展,還有居民也變多了,北部的人也變多了,它主要的水庫的水都是要給政府,還有民間科技廠用水,所以政府就鼓勵我們種雜糧,所以我們就是嘗試的種雜糧,其實種了這雜糧其實都是沒賺錢的。

由於當初在臺灣很少人種,因此初期當然也遇到了不少困難。

[新竹青農  劉政育]
種高粱的時間,差不多是三月,一期是三月,第二期是七月開始,跟種田插秧一樣,插秧的時間差不多,但是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因為北部的田區都是黏土,但是我們翻好土只要一場大雨來了,完蛋了,就是黏土吸了水,再十天又不乾了,就變爛泥巴了,又沒辦法種,我們要等到它的田的溼度剛好的時候,我們才能撥種,對,也是有一點難度。

但好不容易種出來,卻又遇上賣不出去的問題,銷售通路以及消費者的接受度是一大難題。
新竹青農  劉政育]    因為高粱是很,是一個滿營養的那個穀物啦,一般人是你要在外面吃,是吃不到,對呀,而且高粱,它也很厲害,是它節水,它像我們這個,它是怕水,它不用太多的水,它就可以長,它是,它就是收起來,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辦好,所以假如是營養午餐,我們想要變成米的話,應該就會銷(量)比較大,可是也要學校願意。

[劉政育太太 許毓姍]
因為它的殼太硬了,所以它前置作業其實挺長的,所以就是,一般民眾覺得吃到高粱米飯,其實好吃,他也會問說怎麼烹煮,但是聽到這個烹煮的過程就是非常的花非常多的時間,他們會第一個時間就我放棄了,我直接買現成的比較快。

因此他們夫妻倆為了推廣高粱,太太毓姍透過好手藝,決定將高粱米粉加入各式麵包中,研發各種好吃的高粱烘焙品。機器裡正攪拌著,就是加入高粱米粉的麵團,正要製作好吃的高粱吐司與可頌等。

[劉政育太太 許毓姍]
就是它其實是,不屬於高筋,它屬於低筋,所以如果要做成蛋糕類或是做成戚風類,它是可以用到百分之百的高粱粉去做的,對,但是如果做到那個中筋到高筋以上的話,就必須要再添加一些麵粉,它才可以去讓它發酵。

透過毓姍的巧手可頌裡加入在地橘子農做的果醬,再放入烤盤上送進烤箱,希望成品顛覆大家對高粱的想像。

[劉政育太太 許毓姍]
就是目前的吐司的話,其實是我們,我是用日本的麵粉,然後大概是抓20%的高粱粉去做混合這樣子,那它有它基本的Q度在裡面,對,

將高粱米粉拿來做成烘焙品之前,他們曾試著拿來做酒,但卻又遇到銷售難題。

[劉政育太太 許毓姍]
在想說高粱除了酒,因為酒,其實算是特規,有些因為我們不能在網路上貼文也不能去行銷,然後又也不能去做任何的宣傳,連(社群媒體)什麼都不行,因為它有一個,那個酒的規範在這樣子,對,然後就看原來它還是個五穀雜糧類,所以就因為這樣子,就繼續往它是五穀雜糧類這個部分去做研發。

這個呢,就是先介紹的,是我們的新產品,它上面那個一粒一粒的就是高粱,那為什麼會有高粱呢,就是因為高粱其實是我們節水政策之下的一個作物,因為現在是氣候變遷,所以那個已經越來越沒有水了,但高粱它不太需要用到水,所以我們就是稻作做完之後就會種高粱。

毓姍和客人講解種植與開發高粱相關產品的理念,為了能協助自己的米和高粱等作物開發更多產品,她成立了一間工作室,販賣在地小農的產品外,也讓更多消費者可以更認識這些好作物。

就是飯糰是那個徐玉芳老師,就是幫我們做研發的,然後就是它裡面有加我們的高粱粒,然後跟我們的產銷履歷的稻米,然後做出一個微波食品,然後非常非常的方便,就是讓大家認識五穀雜糧類有高粱這件事情。
    
除了研發烘焙麵包外,他也和美食達人,一起研發高粱米飯糰微波食品。

[劉政育太太 許毓姍]
而且老師這個想法,其實就是讓我們出乎意料的,就是他用那種油蔥客家油蔥的概念,然後用拌飯的概念,然後每一口都吃得到高粱,就是不會只是說,單純的就是一個餡料的一種,可能就是先就是白米飯,然後才能吃到餡的感覺,就是每一口都是有油蔥跟高梁的味道在裡面。

[美食達人 徐玉芳]
就是當初的開發的想法就比較簡單,就是像我們在小時候吃,在家裡在家裡的時候,吃那個豬油拌飯,豬油拌飯,最主要的就是豬油的渣,那個煉油的那個渣,所以就是像我小時候,就是吃這個豬油渣跟醬油,跟拌飯,覺得就是想念阿嬤的一種味道,裡面就是加了一些,我們在地的小農的杏鮑菇玉米筍,還有油蔥,油蔥是客家裡面很重要的東西。

古早味的高粱米飯糰,再加入在地小農的食材跟客家油蔥,吃起來就是與眾不同,客人嘖嘖稱奇更覺得驚艷。

[客人 魏宛儀]
它吃起來有點像,就是我們就是阿嬤,小時候會做那個,就是油蔥的那種油蔥拌飯,那種豬油拌飯,對可是因為那個,它裡面又有再加一些在地小農的那個玉米筍跟那個杏鮑菇,所以變成它是很有營養價值的一個食物,然後再加上高梁再拌在飯裡面,我覺得這個口感跟層次,是我在外面沒有吃過的味道。

然後還有這個,上面也是加了我們的桶柑醬,然後跟我們的Mascarpone(起司)去做一個抹醬的概念,然後就會等一下試試看,就是把它抹在吐司上,吃看看它的味道。

開發的高粱麵包和吐司等,還搭配在地小農開發的果醬內餡,希望一起協助在地農民。

[劉政育太太 許毓姍]
其實很多橘子,就是峨眉或是新埔,他們都有出橘子,然後橘子的青農也很辛苦,所以我們就是依季節,像現在是12月是橘子大出的時候,就都會搭配他們的橘子來做運用,然後運用在我們的吐司上面的抹醬,或者是運用在我們的餡裡面,對那也可以運用在歐式麵包,因為歐式麵包,其實你們很常吃到那個水果種類的歐式麵包,其實我們也會運用在那個歐式麵包裡面,這樣子,對。

高粱麵包,吃起來又Q彈又扎實,加入用鮮果做出來的橘子醬,讓客人一口咬下都相當滿足。

[美食達人 徐玉芳]
因為鹽可頌跟橘子搭配起來,它的兩樣一起吃下去,真的不一樣的感覺,有鹽的味道又有橘子的味道,我的想法是毓姍真的很厲害,會做出這個,這樣的產品,很好吃又有辦法說,將這個紅高粱這個東西,推廣出去才是好的事情。

[客人 謝麗絹]
外面的吐司,可能它就是放的比較容易快發酵的東西,所以不一樣,感受不一樣,它很Q很Q彈,然後很吃起來,讓人家很舒服,這個,然後他自己做的這個這個沾醬,就非常的好,我們吃起來就會覺得很有幸福感。

今年(113年)颱風有沒有影響到你的橘子,今年(113年)颱風很兇,像那個(113年)10月23號那一天,颱風還沒進來,但是颱風的外圍環流,再加上那個東北季風的共伴效應,那個這邊的風速到,到六七級。

毓姍合作的小農,她都會實際到農園看看與農民交流,希望激發出更多不一樣的可能和結合的新方向。

它味道很像柳丁,就是它蓋,人家一打開,也是像柳丁一樣,而且非常多汁,它可以做在那個烘焙裡面,可以做那個甜點類。

合作的橘子農楊宗凡是新竹峨眉人,從他阿公開始種橘子,過去家中原本是種茶,但因為當時價格越來越不好,而改種橘子。

[橘子農 楊宗凡]
過去這邊橘子園,以前是種,種茶,以前很流行東方美人茶,膨風茶,另外一種名字叫膨風茶,(因為)那時候茶的價錢很好,大家都在種茶,就價錢變不好了,然後有人就說,可以改種橘子就是桶柑,然後,我阿公就把茶全部廢園,然後轉種桶柑。

宗凡回鄉之後,不僅增加種植的品種,也慢慢改變原本的慣行農法。

[橘子農 楊宗凡]
那時候想說從土壤改變開始,想說有好的土壤,就會有好的樹,然後好的樹,就有好的果實,好的果實就會讓客人吃起來,就會覺得好吃安心,對那時候剛好剛回來,政府也在推那個產銷履歷,產銷履歷的驗證,然後就從產銷履歷開始做,然後也有專門在專研要如何改善土壤

他在銷售模式上做改變,開發新通路,也開發桶柑果醬等周邊商品。

[橘子農 楊宗凡]
產量大的時候,那時候市場價錢不好,我想說那能不能做出一個加工品,能夠把這些比較不好的水果,把它處理成,做成加工品就是果醬,那時候桶柑,也覺得它的風味有酸又有甜,然後吃起來的,很有橘子的味道,很有層次感,對,那時候也剛好就是用桶柑來做。

也因為認識毓姍將他的橘子果醬等,拿來做成烘焙麵包等,也間接協助他銷售以及打響知名度。

[橘子農 楊宗凡]
他等於是在開發新產品,就是我不知道的領域,還可以這麼做,就發現加工品是無限的想像,還有無限的創造這樣,覺得很開心,就來到剛回來,就覺得很像單打獨鬥,然後後來認識鈺珊,還有幾個青農,大家一起合作,我覺得大家一起走,一起走下去,可以走得更遠,對,這樣合作模式我覺得很棒。

[劉政育太太 許毓姍]
剛好用到宗凡的桶柑果醬的時候,我就覺得哇那個味道就是剛剛好,不知道怎麼形容,反正就是吃起來就是剛剛好,對,然後我就覺得這個桶柑果醬跟桶柑的味道,也不會因為做完果醬之後,那個桶柑的味道會失真,或是變調這件事情,然後,我就覺得這件事情是可以做推廣的這樣。

毓姍透過不同的合作模式,期盼能夠打破大家對高粱只能做成酒品的既定觀念。

[劉政育太太 許毓姍]
推(廣)其實這件事情,有沒有看到未來,我我不能說有沒有,但是至少我往前走,讓大家認識高粱,其實它是一個五穀雜糧,然後讓大家可以願意吃它,然後認識這件事情,然後讓他知道說,其實它是我們一個政策之下的一個節水作物,也要讓他知道說氣候變遷,其實當我們沒有水的時候,我們當糧食自給自足缺少的時候,其實我們還是必須要,供應我們自己基本的,對,所以這件事情會一直往前走,其實有一部分的理念是在這裡。

相片提供 許毓姍
1405-0146    

為了推廣節水作物高粱,新竹在地農民,透過更多元產品讓消費者認識,更結合在地小農一起做推廣,他們甚至舉辦高粱相關小旅行DIY等活動,用各種方式要讓更多人發現,高粱的新價值及無限潛力。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李明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