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六萬多的內埔鄉是屏東縣最大鄉鎮,承辦客委會客庄文化資源普查計畫的屏東深耕永續發展協會,歷經兩年的調查,走訪內埔十二個客家村,找到三十位以上的工藝匠師,是六堆地區保存最多的地方,傳統技藝、產業、文化表現相當精采。普查員一步一腳印探訪,累積家鄉基礎文化資料,不僅喚醒居民的記憶,也激起了對在地文化的關心與熱情。內埔街上車水馬龍、店家林立,兩位普查員來到刻印店,拜訪七十三歲的老刻印師傅,要做客庄文化資源普查。
<那這樣刻一個印章要多久時間?差不多最快就十分鐘到二十分鐘,名字?刻一個?十到二十分鐘這樣,十到二十分鐘。>
普查員頻頻發問,老師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還使出畢生絕學,讓普查員見識純手工刻印的真本領。
<這樣看起來就是正楷字。反過來寫,因為我印章上要這樣寫,蓋下去才是正的,對 對 對。>
雖然電腦刻印快速,字體多樣漂亮,但老師傅鍾財榮仍堅持手工刻印,不僅讓印鑑難以被仿冒,也彰顯手工刻印的價值。
[手工刻印師傅
鍾財榮]
十三歲去學的,現在七十三歲了,二十八年的,這樣算起來六十年有了,六十年了。
普查員一邊問一邊仔細做記錄,要為傳統技藝留下文字書面記載。
[普查員
李竹芳]
我們主要會問他的師父是誰、他為什麼會去學,當然會問這些,還會問說他會刻幾種印章,剛剛他也有説有很多種,還有他的鋼刀,我們也會很注意他的刀子,字型,字什麼型什麼型,這些都要問他。
屏東深耕永續發展協會承接客委會客庄文化資源普查,從平民百姓的角度解讀客家庄,在六萬多人口的內埔鄉,展開敦親睦鄰大作戰,
<跟爸爸學的喔,放學了開始做,差不多幾歲開始學,很小就開始學,讀書就開始學。>
來到檳榔園裡,看竹門簾師傅大顯功夫,普查員一人訪問做紀錄,一人在旁拍照留下影像。
<刀子還要用棍子一起?把它撐開,幫忙把竹子撐開,竹子韌度很高,所以必須利用竹子的張力,然後讓它直接過來。>
製作竅門在哪?傳承到第幾代?全是普查員不能漏掉的問題。
[普查員
李瑞珍]
竅門,就是第一個像竹門簾,第一個就要選竹子,挑竹之後要怎樣剖,怎樣做紀錄,剖開不能分散,分散之後就沒辦法組合了。
作工繁複、勞神費力的傳統竹門簾,不僅具備隱密性及防蚊的功能,早年更是喜事的象徵,因為以前的客家人,不管是嫁娶或是遷新居,總要買一襲嶄新的竹門簾添喜氣,不過生活習慣改變,使用的人越來越少,手工竹門簾逐漸式微,
[竹門簾師傅
利貴文]
縱使一件賣到五千元,一個月賣不到一件,也沒辦法(生活),是不是,所以價格方面客人能不能接受,是一回事,第二點有人覺得竹門簾是農業社會的東西,尤其年輕人電腦科技發達了,哪會注重這些,不會注重這些啦。樓房蓋好,鋁門窗做好,我們比較沒辦法在市場上展現它的用處了。
透過訪談記錄,隱藏於鄉野之中的客家文化、技藝、產業,被有系統地記載、被看見。
[普查員
曾麗玉]
雖然是客家人,不過對客家文化、傳統產業、手藝都一知半解,不是很懂,自從做這個訪問之後,因為我們接觸很多,有這樣的機會就可以做很多訪問,很多人家不知道的東西,我們都可以了解,也可以寫出來,記錄起來,給後代的人知道。
[普查員
李瑞珍]
有必要要去做普查,傳承這種文化,給小孩看,現在的小孩真的太好命了,要讓他們知道以前的老人家這麼辛苦。
[屏東深耕永續發展協會
祕書長 許瑞君]
其實我們應該要從了解自己開始,我們才能去思考家鄉要怎麼樣去往前走,所以我們就參與了客委會的客庄資源文化普查計畫,我們在內埔總共進行了兩年的調查,其實這裡面很重要的是,我們有調查到至少三十位的傳統技師,可能包含他是打鐵的,他是編竹簾的,他是做竹管家具的,他可能是做麻油的等等傳統藝師,這個結果其實顯示我們內埔地區是在我們六堆地區保存最多的傳統藝師的部分,對傳統文化價值具有很高度的精采程度。
<你知道為什麼會放在同一個祖堂?>
除了拜訪有工匠藝師,一般鄉親的家戶拜訪也少不了,像來到這老夥房,為何會有這麼罕見的雙姓堂夥房,普查員也都要問清楚。
[普查員
曾麗玉]
現在來到的是新東勢的江河堂,江河堂是因為有兩姓的人家,邱家和黃家的人在這裡共同打造的家園,這邊主堂的右邊住的邱家人,左邊住的是黃家人,聽訪問的長輩說,是以前的祖先,黃姓和邱姓的兩個好朋友來到這裡,一起買地,一人一邊蓋屋,祖堂蓋在一起,比較省空間,以前人比較不計較,一起做一個祖堂,所以裡面有兩個祖公牌,一個是黃家的、一個是邱家的。
普查員挨家挨戶拜訪,為後代子孫發掘出不少家鄉平凡卻珍貴的客家常民文化,不過,普查員被當成詐騙集團的狀況,幾乎天天上演。
[內埔鄉親
李梅芳]
(怎麼會覺得他們是詐騙集團?) 因為講起來不知道是怎樣,我又聽不懂,剛剛又有一通電話來,不知道是不是你們的。之前沒通知我,就跟我抄電話,沒有說什麼時候要來,我聽到這樣的時候,我很怕喔,放下去,兩次,弟弟是你嗎?打了兩次,我都不敢接。
[普查員
李秀枝]
我們要特別注意禮貌,當然要很有禮貌,一上門人家不認得你,會以為你是詐騙集團,要很有禮貌,說明自己是哪個單位,要拿證明,像我們會有這樣的牌子,會有照片跟背心還有這包包,這都要讓人好辨認。
<你好,我們是客委會來做文化普查的。>
普查員備妥紙、筆、照相機,全副武裝,頂著艷陽,挨家挨戶去做調查,十分辛苦,不過,只要遇到熱情鄉親大秀珍藏古物,普查員便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值得了。
[普查員
李瑞珍]
人家說的又愛又怕,因為大太陽,但能看到形形色色。我們可以從這個普查學到禮貌上的,你拜訪人之前,到陌生地方,看到這家人,我們要怎樣叫人,尊重人,要怎樣做到很樂意地讓他們家的寶都挖出來給我們,那我們這一趟我們會覺得很成功。
[普查員
李竹芳]
如果問到老伙房,我們就很像得到什麼寶物一樣,很開心,趕快問他們,那你家有什麼老床、老衣櫥、老鏡台,甚至是以前農耕的器具,我們一併全部都會做紀錄,我們大家都很高興。
<這就看這裡,對,一格就一錢。>
普查員可不是隨便就勝任,像是來到這家百年中藥店,普查員得對文化資產有相當程度的敏銳性,對老文物永遠保持好奇心,並勇於發問。
<百子,孩子的子喔?對,百子櫥。這是我阿公那時候買的。>
[普查員
曾麗玉]
你看到每一個東西你的敏銳度要夠,你才會有很多的疑問發生,所以人家都問我說我在做什麼,我都說我就是每天去找人聊天的人,因為做了很久,對這個也夠熟悉,所以知道看到東西就會問問題,好奇心比較重。
[屏東深耕永續發展協會
工作人員 徐斐培]
真的在你家旁邊的東西,每天看,又看到了,但是你就不會去想為什麼這個東西會在這,但是你因為要普查,你就要有敏銳度,要去看這個東西好像很有趣喔,就會去問老人家,就會發現到很多有趣的東西。
普查員一步一腳印挖掘可能即將消失的客庄耆老記憶、珍藏文物、傳統技藝,鄉親們對這樣的文化資源普查深感認同。
[中藥房業者
劉孝明]
就算我們是在地人,其實我們也不大清楚在地有什麼寶物,有什麼文化,或者有什麼我們可以去知道的故事或者什麼東西,雖然我們住了那麼久,有時候,隔壁鄰居有什麼事情我們也不大清楚,所以我會希望這樣的訪問完了之後,他的資料可以給大家看,這樣我們才會知道原來以前我爸爸講的,我們那邊後面以前是養馬的,很多人來講這樣的歷史、很多人來講這樣的故事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個地方以前曾經有什麼東西,有什麼人住在這、做了什麼事情,這是很好的一個文化調查。
[內埔鄉親
黃華榮]
有,非常好,非常好,對我們客家文化的傳統可以相傳下去。很好,很有意義。
普查員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充滿驚喜與新發現,累積了對自己鄉土人文風情的認同與熱情,同時也為客庄文化、生活的演變歷程留下紀錄。
[屏東深耕永續發展協會
祕書長 許瑞君]
我們在內埔的調查裡面會發現說,內埔雖然保留了很多這種無形的文化資產,他可能是做豬膽肝,或者是雕刻我們的祖牌,雖然是一般的木頭雕刻,可是其實呈現出我們客家文化的一個部分,這些無形的文化資產其實距離我們現代的生活越來越遙遠了,因為我們現代的年輕人過年的時候,已經不吃豬膽肝,祖牌長什麼樣子,他們可能也不知道,因為他們住在樓房裡面,距離有祠堂的傳統家屋也很遠,可是其實這些傳統技藝的存在,其實是記錄了客家文化在我們生活過程當中的一個演變。
隱藏於鄉野、看似平凡的常民文化,越是容易被忽視,甚而無感於它的消逝,透過文化資產普查的基礎資料累積,才能夠展現出在地文化的能量與生命力。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